摘要:1979年春天的时候,景希珍接到指令,他从四川资阳回到了北京。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街上有了很多自行车,还有新建的楼房,这些都构成了一幅新的图景。
景希珍晚年生活:每个月有120工资,早上吃馒头加咸菜
1979年春天的时候,景希珍接到指令,他从四川资阳回到了北京。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街上有了很多自行车,还有新建的楼房,这些都构成了一幅新的图景。
景希珍被安排到总参谋部检察院担任副检察长,办公地点位于西城区一座灰砖砌成的舒适建筑里。
景希珍的工资按照正师级标准发放,每月能领到120元左右,这在当时属于中等偏上的水平,单位给他分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这个房子位于海淀区的某个部队大院,厨房里面装着老式的铸铁煤气灶,卫生间铺着白色马赛克瓷砖。
房子面积不是很大,但比起四川资阳那边的房子来说要好很多了。
每天早上五六点钟的时候,景希珍就会在大院东侧的路上晨跑。他经常穿着一件洗得发白的65式军装,脚上穿的是一双黑色的帆布胶鞋,这是他多年军旅生活养成的习惯。
晨练结束以后,他还会去食堂买两个馒头加咸菜,然后拿着一个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缸打一碗玉米面粥,坐在靠窗的折叠铁桌前吃完早饭。
八点左右,他就到办公室了,保持着军人的坐姿,腰杆挺得笔直。
1982年秋天,景希珍搬到了干部休养楼。他的新家是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客厅上挂着一些老照片,相框边缘有些泛黄。
他的书桌是部队配发的黄色写字台,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实事求是”,虽然墨迹已经有点模糊了,但是依然能够分辨清楚。
每个月发工资的那一天,大家都会从军用挎包里面取出牛皮纸信封,仔细核对工资条的数字,然后步行去邮局给老家山西洪洞县汇款,汇款金额为30元,收款人总是工工整整地写着井王氏,这是他母亲的姓氏。
周三上午的时候,景希珍要去老干部活动中心参加学习会。会议室里摆着20张折叠椅,里面有暖气,他就坐在第三排靠过道的位置。听到入神的时候,他会掏出英雄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
1985年工资改革后,他的月薪涨到240元,但是生活依旧非常简朴。
他的妻子张桂兰在裁缝店给他扯了一块的确良布料,想给他做一件新的衬衣,但他拒绝了。
他坚持要穿部队发的白棉布衬衫,领口磨破了,就自己用缝纫机打补丁。
1987年春天的时候,景希珍开始整理回忆录资料,他的书房地上摆着6个木箱子,里面装着朝鲜战场日记、工作笔记,还有一些泛黄的照片。
1989年7月,景希珍正式离休了。他的生活依然十分规律,每天早上吃完饭之后,他就去玉渊潭公园散步,随身带着一个有凹痕的铝制水壶,这个水壶还是部队发的。
有时候他也会坐在长椅上给一些年轻的战士们讲传统教育课,讲到激动的时候会做一些动作比划。
中午回家,他就吃妻子做的炸酱面,总是要配着半碗生蒜,他说这是当年在朝鲜养成的习惯。
2005年秋天的时候,景希珍最后一次回到山西老家。当时他穿着褪色的87式军装,胸前别着抗美援朝的纪念章,他在洪洞县烈士陵园待了很久。临走时,他把自己攒下来的30000块钱捐了出去,用来修缮烈士墓碑。
2010年7月,景希珍因为身体原因住进了病房。
当时,他忽然对护士说要吃豆腐脑,他的女儿就跑出去找了很久,终于在东四胡同口找到一个挑担卖豆花的老人,买下了他的豆腐脑。
当景希珍用不锈钢勺吃到这豆腐脑的时候,嘴角露出孩子般的笑容,轻声说了一句:“和当年吃的味道一样。”
来源:红日升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