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市榆社县历史简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3 16:39 1

摘要:是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在华夏大地的历史拼图里,榆社县有着独一份的故事。

榆社县

是山西省晋中市下辖的,位于山西晋中南部中段,太行山西麓,浊漳北源两岸。东与左权、和顺为邻,北与太谷、榆次接壤,西与祁县相靠,南与武乡毗邻。在华夏大地的历史拼图里,榆社县有着独一份的故事。

夏朝的时候,它被划分在冀州的地盘里,像是被收纳进一个宏大的历史版图。到了商朝,这儿摇身一变,成了纣王叔父箕子的采邑,仿佛开启了自己独特的“诸侯小天地” 。

春秋时期,它“加盟”晋国,开启了一段新旅程。战国时,在韩、赵两国间辗转,像是在不同的历史剧本里切换角色。

秦统一六国后,它被归到上党郡,成为大统一格局中的一环。汉朝时,是涅氏县的一部分,东汉涅氏县改名涅县,它也就跟着换了“户口本”。

三国时期,它属于魏国,在并州的大框架下发展。西晋泰始年间,涅县分出武乡,那时的武乡境域可大了,把现在榆社全境都囊括其中。东晋大兴二年,当地人石勒称帝建立后赵,还在这里设置了武乡郡,治所就在榆社城,仿佛一下成了区域的中心。北魏延和二年,武乡郡改叫乡郡,武乡县也改成乡县。太和十五年,郡、县治所搬到了南亭川,像是一场历史的“搬家”。

到了隋朝开皇十六年,榆社县从乡县分离出来,单独立户,属于韩州。大业二年它被撤销,又回到乡县怀抱,义宁元年再次“独立”,归属太原郡。唐朝武德三年,分出偃武县,还设置了榆州。武德六年,榆州被废,偃武县也没了,又只剩下榆社县,归辽州管。五代十国那混乱的时期,它先后在后梁、后唐、后晋、后汉的统治下,属于河东道辽州,就像一个漂泊的旅人。

北宋时它是辽州的一员,熙宁七年,辽州被废,榆社降级成镇,并入武乡县,元祐元年又恢复成县,重新回到辽州。宋宣和七年,金国统治北方,榆社就归了河东南路辽州。元代归平阳路辽州管,至元三年被并入辽山县,至元六年又重新设县,依旧属辽州。

明代隆庆时归冀南道辽州,万历四十二年,改隶冀宁分巡道辽州,崇祯年间,又归属省城分巡道辽州,不停地在不同的“道”下切换身份。清朝时一直隶属于辽州。

到了中华民国元年,辽州被裁撤,榆社县直接归山西省军政府管。后来设道,它先后在中路道、冀宁道的管理下。民国十六年,山西废除道制,榆社直接归山西省督军府。抗战爆发后,归属第三行政主任公署。民国三十三年,榆社全境解放,恢复了原来的建制。民国三十四年,榆社县人民政府成立,属于太行行署二专区。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8月归榆次区专员公署。1958年11月并入武乡县,1959年7月又恢复,归晋中专员公署。1969年9月成立榆社县革命委员会,属晋中地区革命委员会。1981年6月又变回榆社县人民政府,属晋中地区行政公署。1999年9月直到现在,一直归晋中市政府管辖,在新时代续写着自己的篇章。

步入新时代,榆社县紧抓发展机遇,以全新的姿态踏上高质量发展新征程。在产业发展上,农业不再局限于传统模式,有机农业、特色种植蓬勃兴起。漫山遍野的连翘,不仅是一道亮丽风景,更成为带动经济的“黄金产业”,从中药材种植到加工,形成完整产业链,让乡村振兴的步伐更加坚实有力。工业领域,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培育新兴产业,逐步摆脱过去依赖单一产业的局面,向着多元化、创新化迈进。

文旅融合更是榆社的一大亮点。云竹湖凭借其秀美的湖光山色,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休闲度假,成为周边城市居民周末出游的热门选择。围绕云竹湖打造的旅游项目,如水上运动、露营基地等,极大地丰富了旅游体验。而化石博物馆里陈列的珍贵化石,诉说着这片土地古老的过往,让游客在感受自然风光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在城市建设方面,榆社不断完善基础设施,老旧城区改造、新城区规划有序推进。一条条宽阔平坦的道路纵横交错,连接着城市的各个角落。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不断增多,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教育、医疗等民生事业也取得长足进步,新建的学校和医院,改善了教学和就医条件,让居民的生活品质大幅提升。如今的榆社,正向着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大步迈进,续写着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附:榆社县历史悠久,拥有众多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彰显着独特的地域魅力。

一,古生物化石:探秘榆社:“化石之乡”的前世今生

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有一个地方因化石而闻名遐迩,它就是山西榆社。这里被誉为 “化石之乡”,其地下所埋藏的珍贵化石,承载着远古时期生命的奥秘,是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一份厚礼。

从时间的长河回溯,榆社境内埋藏着的大量古脊椎动物化石,距今已有700万年至100万年的漫长历史。这些化石种类繁多,其中榆社剑齿象、大唇犀、三趾马、剑齿虎等化石,更是闻名全球的珍品。它们见证了远古生物的生存与演化,对研究古生物的形态、习性以及生态环境的变迁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尤为重要的是,部分化石填补了世界古哺乳动物研究的空白层位,就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古生物研究领域一扇扇未知的大门,让全球的科学家们得以更深入地了解远古生命的密码。

1961年3月18日,这是榆社历史上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国务院将榆社全境定为国家级 “古脊椎动物化石重点保护区”。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国家对榆社化石资源的高度重视,也为化石的保护和研究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自此,这片土地成为了古生物研究的圣地,吸引着众多科研人员和古生物爱好者纷至沓来。

1983年,山西省唯一的县级化石专题博物馆——榆社县化石博物馆建成。它的出现,让那些沉睡在地下数百万年的化石有了一个温暖的“家”。经过多年的发展与积累,2009年,该博物馆被评定为国家二级博物馆,这无疑是对其在化石收藏、研究和展示方面所取得成绩的高度认可。

走进榆社县化石博物馆,仿佛踏入了一个远古的世界。馆内藏有化石1000余件,每一件化石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默默地讲述着远古时代的故事。除了丰富的化石资源,馆内还有大量考古发掘出土的珍贵文物。其中,唐代前后的佛教造像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工艺精湛,造型优美,无论是佛像的神态还是服饰的纹理,都展现出了那个时代高超的艺术水准,让人们得以领略到古代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而在众多藏品中,大唇犀骨架化石和春秋吴季子剑堪称镇馆之宝

。大唇犀骨架化石完整地呈现了这种远古生物的形态,让人们得以直观地感受它的庞大身躯和独特构造;春秋吴季子剑则散发着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剑身虽历经千年岁月的磨砺,但依然锋利无比,剑身上的纹饰和铭文更是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见证了那个诸侯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

榆社,这个充满魅力的“化石之乡”,正以其独特的化石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向世界展示着它的独特魅力。未来,相信榆社将在化石保护、研究和文化传承方面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了解这片土地上所蕴含的远古奥秘。

二,古建筑及附属艺术:

1.寺庙建筑:榆社古寺

:在榆社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崇圣寺与资福寺静静矗立,宛如两位沉默的智者,守望着岁月的变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

崇圣寺,古称 “上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历经无数风雨的洗礼,斑驳的墙壁与褪色的砖瓦,无不诉说着岁月的沧桑。然而,它古朴庄重的韵味却从未被时间消磨。踏入寺内,精巧的建筑结构令人惊叹,斗拱层层叠叠,飞檐高高翘起,仿佛要冲破天际。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心血,无声地展示着北魏时期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审美意趣,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让人不禁沉浸在对往昔岁月的遐想之中。

而资福寺,这座始建于唐代的古寺,同样有着独特的魅力。作为榆社县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它宛如一部活着的史书,见证了朝代的更迭和时代的变迁。寺内的古钟是其标志性的存在,虽历经千年风雨,却依旧能按时敲响。每当钟声响起,悠扬的声音便在空气中回荡,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这钟声,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将唐代的繁华、宋元的兴衰、明清的更迭一一向人们娓娓道来。站在古钟之下,聆听着这古老的声音,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

崇圣寺与资福寺,它们不仅仅是两座古老的寺庙,更是榆社历史文化的象征。它们以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前来探寻历史的奥秘,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2. 文峰塔

:文峰塔:榆社的历史文化坐标

在榆社县城东南1公里处的巽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巍峨的文峰塔。它高42米,呈13层八角形锥形,砖木结构,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尽显古朴与庄重,是榆社独特的地标性建筑。

文峰塔始建于清康熙六十一年,由郡守王公倡议修建。彼时,修建此塔意在弥补当地文风不足,激励学子进取,让榆社的文化氛围愈发浓厚。在建造过程中,张汉英等一众乡绅义士踊跃出资,其中张汉英更是独自承担了六级塔的建造费用,其慷慨之举令人称赞。塔建成后,仿佛真有文运加持,榆社文人辈出,它也因此成为榆社读书人的精神寄托之所,承载着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 。

然而,文峰塔的命运并非一帆风顺。抗战期间,为防止日军将其作为军事据点,八路军无奈锯掉了塔内三层以上的木梯。这一不得已的举动虽使文峰塔受到损伤,却也见证了那段悲壮的抗战历史。此后,文峰塔默默伫立,带着战争留下的痕迹,见证着时代的变迁。

直到2005年,文峰塔迎来新生。政府对其进行重修,让它重现往日风采,同时在塔下新建文峰园广场。如今,文峰塔不再仅仅是一座文化象征,更是榆社人民日常休闲的好去处。清晨,人们在广场上晨练,感受清新的空气;傍晚,老人们带着孩子漫步其间,享受着天伦之乐。文峰塔静静俯瞰着这一切,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纽带,续写着榆社的故事。

3.古建彩绘技艺

:榆社古建彩绘:绘就千年古韵

在山西榆社,这片享有“古建之乡”美誉的土地上,古建彩绘技艺源远流长,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

自20世纪50年代起,榆社匠人投身北方皇家古建筑群的修缮工作,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技艺,一大批彩画匠人应运而生。岳俊德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他独创的“堆金山水”工艺,更是为古建彩绘领域注入全新活力。其团队受邀为电视剧《红楼梦》打造“荣国府”,以精湛技艺将古建筑彩绘从二维平面升华至立体空间,让观众沉浸式领略到古典建筑的美学精髓,也让榆社古建彩绘声名远扬。

2011年,“榆社古建彩绘技艺”凭借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被认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不仅是对榆社古建彩绘技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传承人的激励。多年来,榆社古建队伍凭借高超技艺,参与省内外众多古建筑的修护与建设,他们的足迹甚至跨出国门,将中国传统古建彩绘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为进一步推动古建产业发展,传承古老技艺,2014年榆社县古建商会成立,凝聚行业力量,整合资源。2022年,榆社县古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建,以规模化、产业化模式,为古建彩绘技艺传承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如今,在时代浪潮中,榆社古建彩绘技艺正焕发出新的生机,续写着传统技艺传承与创新的精彩篇章,让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

1. 霸王鞭

:舞动的榆社记忆:霸王鞭

在榆社的民间文化宝库中,霸王鞭是一颗耀眼的明珠,作为传统民间舞蹈,它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历史记忆与民俗风情,有着独特的表演风格和迷人的艺术魅力。

霸王鞭表演时,舞者们人手一根霸王鞭,鞭身通常装饰着彩色的绸带或铃铛,舞动起来,彩绸飘扬,铃铛作响,极具观赏性。随着明快的节奏,舞者们通过巧妙地挥舞鞭杆,配合灵动的身体,演绎出一系列灵活多变的动作。时而转身、时而跳跃,脚步轻盈且富有韵律,或单人独舞,或多人齐舞,每个人都沉浸在舞蹈的节奏之中,一招一式都散发着蓬勃的生命力。

这种舞蹈不仅是肢体的艺术,更是榆社人民精神风貌的生动展现。它用充满活力的表演,诠释着榆社人民对生活的热爱,以及与生俱来的热情与活力。每逢重要节日或庆典,霸王鞭表演便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广场上、街巷中,舞者们用飞扬的霸王鞭点燃现场气氛,吸引着男女老少前来观看,整个场面热闹非凡,洋溢着浓厚的节日氛围。

1995年,榆社霸王鞭迎来高光时刻,在山西省民间艺术展演的舞台上大放异彩。面对来自全省各地的优秀节目,榆社霸王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表演脱颖而出,一举夺得金奖。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榆社霸王鞭艺术价值的高度肯定,也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了这一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让它走出榆社,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成为山西民间艺术的一张亮丽名片,持续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

2.九曲黄河灯阵

:榆社的神秘灯海:九曲黄河灯阵

在榆社的民俗文化长河中,九曲黄河灯阵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它宛如一座连接古今的桥梁,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这片土地的深厚底蕴。

关于九曲黄河灯阵的起源,民间流传着多种传说。有的说它与姜子牙封神布阵有关,蕴含着驱邪祈福的寓意;也有的说它象征着黄河九曲十八弯,代表着人们对母亲河的敬畏与感恩。这些传说虽版本各异,但都为灯阵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灯阵的阵形极为独特,按照九宫八卦的布局排列,形成复杂而有序的通道。人们行走其间,仿佛置身迷宫,却又遵循着特定的规律。在材料选择上,灯阵用料十分讲究,主杆多选用笔直的高粱秆,灯盏则以传统的泥制或纸糊灯笼为主,内点蜡烛,在夜晚亮起,宛如繁星坠落人间。

从数字寓意来看,九曲黄河灯阵的九个曲代表着九州大地,365盏灯则象征着一年365天,寓意着岁岁平安、五谷丰登。每一盏灯都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家庭的幸福安康,到社会的和谐繁荣,无不蕴含其中。

千百年来,九曲黄河灯阵依靠家庭传承和村集体传承延续至今。老一辈人言传身教,将灯阵的布局、制作工艺以及仪式流程传授给下一代。每年特定时节,如春节、元宵节期间,榆社各地便会举办盛大的九曲黄河灯阵活动。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整个灯阵灯火辉煌,宛如一片灯的海洋。人们扶老携幼,穿梭其中,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万事如意。此时,欢声笑语与摇曳灯光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充满烟火气的民俗画卷,成为榆社民俗文化最生动的写照。

来源:淡泊史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