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人拉手自爆,朝鲜士兵死战到底,用血肉之躯打破战争规则!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9 14:00 1

摘要:全世界都小看了朝鲜军队,在俄乌战场上演一出“血肉穿甲”的把戏,硬生生撕开乌军的防线,俄军坦克拿不下的阵地,他们揣着刺刀往前扑,41岁老兵身中16弹仍不倒,12人没弹药了就拉响自己趟雷区,这不是电影剧本,是2025年真实战场的惨烈现实。

全世界都小看了朝鲜军队,在俄乌战场上演一出“血肉穿甲”的把戏,硬生生撕开乌军的防线,俄军坦克拿不下的阵地,他们揣着刺刀往前扑,41岁老兵身中16弹仍不倒,12人没弹药了就拉响自己趟雷区,这不是电影剧本,是2025年真实战场的惨烈现实。

这场用生命堆出来的战略转机,是战争精神的极致,还是对现代战争规则的彻底颠覆?答案,或许比战场更残酷。

8月22日这天,金正恩在劳动党大楼给101位烈士遗像授勋,单膝跪地那一下,眼泪都快出来了。这镜头一播,全球都吵翻了,为啥?各方报的伤亡数差得太大了。 乌克兰那边说灭了6000个朝鲜兵,英国那边也说伤亡率过半,韩国报告更具体,说4700人伤亡,600人阵亡。

结果人家朝鲜实打实的数据显示,就101位烈士,按1.2万人参战来算,伤亡率不足1%。有人就好奇了,朝鲜装备那么落后,主战坦克还是上世纪的T-72,连俄军的T-90都比不了,咋就阵亡率那么低呢?要知道,俄军伤亡都已经超90万人了。不过咱得说,打仗可不是比谁的装备参数高,关键得看谁更有勇气往前冲。

俄军打了三年半,导弹无人机满天飞,结果乌军最怕的,不是坦克洪流,是那群“不要命”的朝鲜兵。根据乌军说法,朝军第一次出现在战场,是2024年10月,1.2万士兵抵达库尔斯克,其中 70%是特种兵,这些人可全是万里挑一的狠人,零下20度雪地趴三天,30公里负重狂奔,人家当日常训练。他们没坦克,用俄制AK-12,背的是 “光荣弹”,啥意思?每人标配5枚手雷,打到最后,重伤员直接拉响自爆,跟敌人同归于尽。

库尔斯克战役里,别看朝军兵力不足俄军的1/3,但他们 不守城,专当突击敢死队,三三制、小分队渗透,玩的就是心跳。就说普列霍沃村那仗,朝军上演“三三制”突击:一个老兵带两个新兵,三角推进,主攻、掩护、支援分工明确,俩半小时拿下乌军阵地,击毙300人,俄军之前打三周没辙,还伤亡300多。

别看胜果那么大,说真的,朝军这代价够狠,20岁士兵滚雷开路,遇无人机群有人主动当靶子,重伤就拉响光荣弹。俄军自己都看傻了,说他们冲锋“像丧尸潮”,踩尸体往前冲。乌军少校也承认:“比俄军特种兵难搞多了。”要知道乌军嘴多毒,能让他们忌惮,这战斗力是真没掺水。

而这种让人头皮发麻的“人类极限操作”,战场上可太多了。就在朝鲜授勋仪式当天,朝鲜电视台甩出一段视频,没配乐没解说,纯战场实拍,却让全世界都惊掉下巴。先是赵哲元少校带着11人被乌军包了饺子,子弹打光了,还都挂了彩,但这12位勇士手拉手围城一圈,齐声喊着“祝祖国繁荣昌盛”,接着集体拉响“光荣弹”,乌军私下叫这是“东方疯子仪式”,可这哪是疯?这是用命在写信仰。

41岁的老兵罗南石更猛,四肢中弹、身上挨了16枪,跟个血人似的,愣是拖着半截身子爬去堵碉堡机枪口,拉响手榴弹,炸塌碉堡的瞬间,给身后 15个战友炸出一条生路。20岁的林洪南更让人揪心,遇着2.5公里雷区,突击队被压得抬不起头。这小伙子二话不说跳进去,用身子趟雷,等战友踩着他开出的路冲锋时,人都跟焦土粘一块儿了,看得人鼻子发酸。

31岁的金京,右手被炸断,鲜血哗哗流,居然用左手捡手榴弹,用牙咬开拉环,连扔6枚,炸掉四个火力点,最后一枚扔出去时,左臂也废了。更狠的是,战场上流传一句话:“朝鲜伤兵是炸弹。”这话真不夸张,金学哲被无人机炸断腿,战友要救他,他举枪自尽,喊一句“替我继续战斗”。这种场面,光记录下来的就有17回。

乌军特种兵都懵了,他们日记里写着:“我们根本来不及喊投降,他们宁可把自己炸成碎片。”确实,整个朝军上万人里,就两个被俘的,还是昏迷不醒的。说实话,这种战斗意志,别说现代军队,二战都不多见。美军英军遇上这情况,大概率举手了。可朝鲜军人的字典里,没有“投降”两个字。

这也就使得,乌军在战场上最怕遇到朝军,每次碰上他们就会后背发凉,立马逃走,毕竟朝鲜兵就认一个理:宁死不降,死也得拉个垫背的。所以,当朝方这段视频公布之时,全世界震撼,不是因为他们赢了,而是因为他们展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能把意志力推到多远。这不是战术,是精神原子弹。

有人可能纳闷,这些年轻士兵为啥敢这么玩命?这背后是一整套体制在支撑。朝鲜实行“两颗子弹”训练:一颗打敌人,一颗留给自己,军官还得签《殉国誓约书》,誓死不降。更狠的是家族连坐制,当了俘虏,全家三代别想上学、找工作;阵亡?家属立马升级“光荣军属”,待遇拉满。从小到大,全民军事化,牺牲不是选项,是义务。

而且,你以为他们真是替俄军当炮灰?错,朝鲜打得每一枪,都是在用命换筹码。你看朝鲜的导弹,以前打靶跟扔飞镖似的,误差三公里,现在准头堪比狙击手,误差缩到50米。而前不久亮相的新型火箭炮,明显带着俄“龙卷风-G”的影子;新下水的“崔贤”号护卫舰,装的可是俄式雷达。

经济上更赚翻了,俄乌冲突这几年,光是军火交易,朝鲜就赚了200亿美元。士兵上战场,俄军每月还得支付2100万美元。大俄还管够原油、小麦,连西方禁运的高端芯片都偷偷送。所以朝鲜兵心里门儿清:对乌军狠一分,俄罗斯给的技术、能源就多一分,以后跟美韩叫板的底气就足一分,这哪是打仗,分明是用最硬核的方式搞"脱贫攻坚"啊!

这场“援俄抗乌”,朝鲜无疑是最大赢家,不仅换来了技术和资金,还用“老古董”装备打出了军威,打出了大国地位,全世界将重新评估朝军战力。战略上更赚,以前被美国堵得没出路,现在跟大俄绑一块,腰杆子硬了不少,以后韩朝真有摩擦,天平都得往北边倾斜。

有人说这打法太野蛮,但想要大国崛起哪有不牺牲的?咱不歌颂战争,但得明白,这世界从来不是朋友圈的滤镜样,有人晒岁月静好,就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拼尽全力,毕竟,和平这玩意儿,从来不是白来的,得有让别人不敢欺负的底气才行。

来源:传说中的铲史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