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我省将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有机旱作技术抗旱稳产效果显著,但在国家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背景下,有机旱作农业面临新挑战。为此建议:
打造智慧节水灌溉新高地 助力我省农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协“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推动粮食稳定增产”对口协商会发言(摘编)
省政协常委 民盟山西省委会副主委 长治市政协副主席 王卫军
近年来,我省将有机旱作农业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方向,有机旱作技术抗旱稳产效果显著,但在国家推进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背景下,有机旱作农业面临新挑战。为此建议:
高效利用降水资源。开展以集雨、蓄水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节水抗旱技术应用,实现旱季补灌,提高降水利用率。通过秋翻蓄墒、耙耱保墒、覆盖保墒等旱作技术,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改善土壤孔隙度和团粒结构,提升土壤蓄水蓄肥能力。
强化技术集成创新。深化与省内外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聚焦有机旱作“土、肥、水、种、技、机、绿”七大核心要素,开展技术创新和联合攻关,实现技术协同集成配套,挖掘农艺节水增产潜力。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着力打通有机旱作科研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构建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农业部门主导、科研机构支撑、新型主体带动、农户广泛参与”的协同推广机制,以项目示范为引领,梯次展示技术集成模式的优势和成效。推广“服务主体+小农户”耕种管收全程或关键环节的农业托管服务,为农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实现技术覆盖与农民增收双赢。加强基层农技队伍专业化建设,提升农技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通过多层次技术培训与现场观摩,提升农民节水意识和技术应用能力。
推进农机农艺融合。针对丘陵山区地形,注重农机与农艺协同创新,研发推广多功能农机具,推动技术与装备适配升级,扩大有机旱作技术应用区域。推广北斗导航系统在农机的规模化应用,实现全程数字化管理。
大力推广滴灌水肥一体化
筑牢山西粮食增产根基
省政协委员 山西农业大学功能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高志强
实现并稳定300亿斤粮食产能是我省贯彻落实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的“山西行动”。坚定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滴灌技术等具体举措,是全方位提升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必要之举。目前我省有效灌溉面积2296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0%,是粮食产能提升的宝贵资源。经过一系列调整和部署,我省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逐步完善,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但在通过灌溉技术提升粮食产量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开展基于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粮食高产科技攻关行动。由省科技厅、农业农村厅部署重点研发项目,针对玉米、小麦、谷子、高粱等主要粮食作物,攻关良种适配、耕播优化、水肥精准调控等核心技术,打破技术推广瓶颈,为各类粮食作物大面积增产提供支撑。
在适宜区域开展滴灌技术增产试点工作。在临运盆地麦玉两作区、晋中盆地玉米主产区、晋北杂粮产区等,选择200万亩适宜地块开展试点。由省农业农村厅、水利厅牵头,在永济、闻喜、襄汾、太谷等市县(区)率先推进,加强技术培训与示范,加快滴灌技术从点到面推广。
将滴灌系统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改造工程。在已建成及在建的高标准农田中,统一纳入滴灌系统建设内容,提高配套比例。按照不同作物种植需求,科学规划滴灌设施布局,形成“田成方、渠相连、灌得准”的高效农田体系,实现节水、节肥与粮食增产的协同增效,为全方位提升粮食产能提供硬件支撑。
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
促进农业提质增效
省政协委员 大同市云州区政协主席
马晓峰
近年来,晋北在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上虽取得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为此建议:
大力开展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保障农田水源。加快推进市、县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对山区短期难解决水源问题的区域,应普及推广有机旱作农业技术;对人口密集城郊地区,要提高地表水资源利用效率,严控地下水开采,以地表水置换地下水,条件具备时可远距离输水保障灌溉。发展雨水集蓄利用技术,推广山地“梯田+垄沟集雨”模式,修建集雨设施,提高蓄水效率,实现雨水资源化利用。
大力推广滴灌技术,由浇地向浇作物转变。在高标准农田项目区配套使用“全膜双垄沟播”“全膜覆盖和膜下滴灌”等节水技术。要加大政策宣传引导力度,通过基层广播、培训讲座等形式,向农户普及科学用水知识。要深化用水机制改革,建立完善农业灌溉智能计量、阶梯水价及节水奖励等有关机制。
大力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促进农作物品质提升。推广高产新品种、密植及水肥一体化等技术,通过科学提升耕地承载能力,稳步增加粮食单产,保障总产。选择契合晋北地理气候特征的品种,加强与国家及省级科研院所合作,培育推广谷子、玉米等适宜新品种,全面提升粮食品质与产量。
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绿色发展。强化执法监管,严控非标地膜流入农田;完善地膜、滴灌带回收机制,推广加厚地膜与全生物降解地膜,并给予成本补贴,以利回收或降解,减少土地污染,实现资源循环,构建“生产—回收—再利用”的农业绿色闭环。
大力实施节水灌溉
推动设施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省政协委员 山西农业大学番茄产业研究院院长
李灵芝
我省水资源匮乏,水资源总量占全国的0.4%,人均水资源量为全国均值的1/6,同时旱地面积占比高,发展节水农业特别是设施农业尤为重要。为此建议: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推进节水项目。在汾渭谷地区,以黄河水、地表水和再生水为水源,重点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大力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措施;在晋东南盆地丘陵区,建设小型泵站、蓄水设施等,加强雨水集蓄利用;在东部山地丘陵区,通过小型水源工程及开展坡面水系治理,实行节水补灌,保土蓄水;在晋陕丘陵沟谷区,大力推广集雨滴灌等节水措施;在晋北高原区,大力推行渠道防渗、管道输水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实施“灌区现代化改造行动”,重点对117处未改造大中型灌区进行干支渠防渗加固,加大末级渠系建设投入,推广低压管道输水、滴灌喷灌等节水技术,实现灌区用水计量全覆盖。构建“省级—市级—灌区”三级智慧管理平台,实现水位、流量、墒情实时监测与预警。开发手机端灌溉管理App,推动“互联网+水利”服务模式普及。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引进培育龙头企业。设立专项农业节水资金,补贴节水技术研发、设备购置安装,降低农户采用新技术成本,并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加强农民培训,组织专业人员线下下乡讲解,线上制作教学视频、开设网络课堂,提升农民节水技术认知与应用能力。鼓励龙头企业建立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周边农户采用节水技术,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推动农业节水增效规模化发展。
金融赋能滴灌覆膜技术推广
筑牢三晋粮仓坚实根基
省政协委员 山西绿色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 静
滴灌覆膜技术在解决旱地农业瓶颈、实现农作物增产等方面成效显著。当前,我省对该技术应用推广的金融支持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为此建议:
引入创新融资工具,降低“技术成本投入”门槛。设立滴灌覆膜技术应用专项信贷产品,从提额度、简流程、延期限、加贴息等方面进行优化。推广“农机(滴灌)设备融资租赁”,使农户进一步享受首付比例低、租金分期付、参与形式灵活的设备融资。推动节水指标金融化,并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绿色债券),解决农业公共基础设施投入问题。
织密风险防护网,构建“技术风险保障”机制。设立大风揭膜专属险,将其纳入省级政策性农业保险目录,降低农户参保成本。设立延长期产量综合险,保障因周期延长期间特定自然灾害导致的减产损失。建立基于物联网数据的动态保险定价机制,利用农情及操作数据精准评估,采取差异化保险费率定价机制。加强市场风险对冲,尝试引入结构化融资产品设计,缓解期初资金压力。
实施区域精准扶持,推出“差异化财政支持”政策。专项设备补贴上浮,对洪洞以北地区采用滴灌覆膜技术的项目,额外上浮20%补贴。执行优惠农业电价,逐步在该地区执行0.29元/度的农业优惠电价,通过成本压降提升技术采纳率。
构建产业协同闭环,打造“技术托管金融闭环”模式。建立区域滴灌覆膜技术推广与金融服务平台,形成“技术增效—金融赋能—产业反哺”可持续闭环。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建设高标准滴灌覆膜技术托管闭环模式示范区,树立成功样板,加快推广发展覆膜滴灌技术。
来源:草原古都生活宝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