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不知道经常过七夕等情人节的你有没有想过,在某些情况之下,跟一个明确感染了HIV的人发生性行为,其实相对更安全一些。
不知道经常过七夕等情人节的你有没有想过,在某些情况之下,跟一个明确感染了HIV的人发生性行为,其实相对更安全一些。
前提是对方已经接受抗病毒治疗,病毒载量已经下降到检测不出来,而且你也用上了暴露前预防(PrEP),然后这个过程里面全程、正确使用质量可靠的安全套。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别看这里叠甲叠得多,这种是国际上公认的和感染了HIV的伴侣发生性行为的有效防护措施。
但如果你跟一个感染情况不明的人发生性行为,那可就危险得多了。
因为万一对方是急性感染者,而你的防护措施不到位,相当于就让自己暴露于HIV等病原体之中。
这种感觉就像是草原上隐藏着狮子等猛兽,你偏偏要离开全副武装的越野车。
安全套,到底在保护谁?
很多人对安全套的作用有误解,以为它主要是在“保护对方”——比如防止怀孕。但其实,安全套是在既保护对方,也保护你自己。
在没有备孕计划的情况下,使用安全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为过。它能有效阻隔包括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淋病、尖锐湿疣等多种传染病的传播,同时也防止不必要的怀孕。
而不用的话,感觉比玩密室逃脱更让人不安。
给情侣们的3个诚恳建议
如果你正处于一段稳定的亲密关系中,强烈建议你们一起做好以下3件事:
1.对伴侣忠诚
无论是情侣还是夫妻之间,做到互相忠诚应该是很基本的要求。如果一个人对伴侣不忠,同时拥有多个性伴侣,其实无论是他/她本人,还是其伴侣,都面临着更高的感染性传播疾病风险。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2.发生性行为前,共同进行传染病检测
这不该是一个难以启齿的要求,而是对彼此健康负责的表现。可以重点筛查艾滋病、梅毒、乙肝和丙肝等常见且危害大的经性传播疾病。
说一个不太冷的知识:婚检里面就包括传染病四项。当然,婚检中也需要检查非传染病项目,如遗传病。
图片来源:锐景图库
然而,因为现在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很普遍,所以强烈建议大家在确认恋爱关系之前,就测测艾滋病、梅毒、乙肝、丙肝、淋病、HPV、幽门螺杆菌等项目,而不用等到婚前才检测。
有一说一,无任何传染病的对象,还是很靠谱吧。
如果伴侣之间互相忠诚,当然会让人更放心一点,但我不建议大家掉以轻心。而对于寻求刺激的人士,我的建议是“收手吧,阿祖!”。
3.性行为过程中,全程、正确使用安全套
记住是“全程”和“正确”,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大大降低保护效果。别相信“不知道怎么用、买不到”的鬼话,真正为双方负责的人不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如果伴侣中有一人明确感染了HIV,也别灰心。除了上述措施外,未感染的一方可以增加暴露前预防(PrEP)措施。
正如仔细文章开头所言,对方正在接受治疗且病毒载量持续检测不到+安全套+PrEP,可以说是上了“三重保险”。
不过一系列措施仅适用于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
万一发生了高危行为,怎么办?
如果发生性行为之后,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有感染风险(比如安全套脱落、破裂,或根本没有使用),也不要陷入恐慌,而是立刻行动。
暴露后预防(PEP)是最后的紧急补救措施。通俗讲,就是服用短期抗病毒药物来阻断可能感染的病毒。但它的局限性非常明显:
图片来源:广州万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因此,它是一次“急救”,绝不能当作常规预防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无防护的性行为都属于高危性行为,都伴随感染HIV及其他性传播疾病的风险。事后除了评估是否需要暴露后预防,也一定要在窗口期过后(通常为4-6周)进行检测,以求安心。
其他接近高危行为的情况,例如共用注射器、职业暴露(如医护人员被针头刺伤)等,也应遵循同样的暴露后预防和处理原则。
有人可能会问,我如果想要备孕,难道也要用安全套吗?
当然不用。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警惕,规范的婚前检查和孕期检查必不可少。
如果伴侣一方是HIV感染者(或梅毒、乙肝、丙肝患者等),更需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的母婴阻断,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选择安全的分娩方式及产后避免母乳喂养等措施,完全可以生育出健康的宝宝。
健康是自己的,多了解一点,多保护一分,总是没错的。
来源:智慧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