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从医超过30年,将麻醉工作的严谨与细致融入到诊疗的每一个环节。摘要:无影灯下默默付出,麻醉医师虽不站在手术的最前沿,却是患者生命防线的重要守护者。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为患者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实的屏障。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就有着这样一位默默付出的麻醉医师,她既是不断攻克疑难的麻醉学专家
无影灯下默默付出,麻醉医师虽不站在手术的最前沿,却是患者生命防线的重要守护者。他们用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在每一个关键时刻,为患者构筑起一道无形却坚实的屏障。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就有着这样一位默默付出的麻醉医师,她既是不断攻克疑难的麻醉学专家,也是将一线临床作为教书育人“活讲台”的稳重师者,更是一名时时将患者病痛放在心间的医生,她就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主任姜虹。从医超过30年,她将麻醉工作的严谨与细致融入到诊疗的每一个环节,用专业与担当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高难麻醉领域的“闯关者”
从早上交班,拿着篮子领取药品,准备器械迎接手术开始;到手术途中,精准给镇静、镇痛和肌松药,随后插管、固定、麻醉起效,每隔几秒就抬一次头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再到手术结束,提供多模式镇痛方案,让患者“少受罪”,加速康复进程。这就是“人形监护仪”麻醉医师的工作,也是姜虹三十余年如一日的日常。
为什么选择主攻头颈颌面肿瘤手术麻醉?姜虹说,因为它足够难,也足够重要。头颈颌面部手术的麻醉管理,对全世界的麻醉医师来说,是一项巨大的挑战。头颈部的手术操作、手术肿瘤对气道的牵拉与压迫,不仅影响患者的正常通气,更有可能诱发喉部与支气管的痉挛,患者随时面临生死一线。如何改善和提高头颈颌面部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和安全,始终是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无独有偶,这一领域被国家卫健委办公厅《关于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定为高危亚专业。因此,从入行的第一天起,姜虹就意识到了肩上担负的责任之重大。
作为全球最大的口腔颌面-头颈肿瘤中心,上海九院口腔颌面外科、整复外科等科室拥有相当大数量的手术病例。围绕头颈颌面手术麻醉关键科学问题和临床技术瓶颈,姜虹带领团队自20世纪90年代起进行系统研究,将基础研究和临床问题紧密结合,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创建了头颈颌面部手术围手术期气道管理的新方法,将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至1.9%,远低于国际上9.0%,成果在全国20多个省市百余家医院推广应用,累计受益人群达到18万余人,其中“困难气管插管新技术”填补了国内外困难气管插管领域的一大空白。而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她们充分发挥临床大数据的优势,在国内率先开展结合人像识别、声纹分析和深度学习算法实现智能评估困难气道的研究,同时创新将可视化技术、气体监测技术和人工智能算法相结合,融入智能插管系统,积极推动成果转化。
“只要还有一线机会,就不能轻易错过。”在成百上千的紧急危重情况、疑难杂症患者面前,姜虹带领团队竭尽所能为患者创造手术机会,以精湛技术为手术扫除障碍,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头颈颌面部手术麻醉的道路,不仅开创了我国在该领域的诸多先河,更达到了比肩国际的治疗水平。
一体化围手术期麻醉的“实践者”
“麻醉医生作为‘手术室中的内科医生’,是连接外科医生和患者之间的重要纽带。术前,开展麻醉诱导;术中,麻醉医生负责全程监控患者的生命体征,对患者心律失常、血压异常等危险先兆或突发情况必须迅速采取果断而审慎的处理措施,其有效性将直接关系到患者生命安全及手术成效;术后,还得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犹如护航飞机,得让飞机平稳落地。”姜虹直言,也因此,麻醉医生是手术室“来得最早、走得最晚”的一群人。
2019年,随着国家卫健委对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的发布,姜虹带领团队进一步整合学科资源,全面实践“术前麻醉门诊-术中精准麻醉-术后麻醉监护”的一体化围手术期管理理念,并逐渐向智能化迈进,进一步提升危重患者的围手术期管理和救治水平。
如何让更多患者知晓麻醉?在她的带领下,麻醉科较早在上海设立麻醉评估门诊、多学科会诊平台;开发并推广智能化麻醉评估系统;全天候开展麻醉评估门诊、定期组织多学科会诊,术前积极调整患者的全身情况,提高其对后续麻醉和手术的耐受性;缩短术前待床日,从源头上杜绝因术前准备不善而造成的手术暂停。
面对患者经常出现的术后气道问题、疼痛和恶心、呕吐等现象,她和团队妥善处理术后一系列麻醉和手术并发症,减轻患者术后的管理压力,从源头上减少术后死亡和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潜在风险。近年来,随着加速康复理念(ERAS)发展,她们又积极开展ERAS工作:组建工作小组,与多学科医生共同合作和协调,从围手术期各环节进行质量控制,对特定外科疾病进行医疗流程优化及管理方案完善,促进麻醉相关并发症早期防治,让患者术后得以快速康复。
作为医院重要的平台学科,九院麻醉科每年完成各类手术麻醉10万余例,麻醉相关并发症和死亡率远远低于同级医院的平均水平。“我们是患者的‘守护者’,不仅要让他们‘自然地睡去’,更要让他们‘安全地醒来’。”姜虹笑着说道。
学生医学之路的“播种人”
作为一名麻醉医生和专业学科带头人,姜虹深知,任何一门学科,单靠一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可持续发展的,只有培养更多的人才继承和发扬,麻醉学科事业才能得以延续。
麻醉学科涉及知识面广,包括解剖、生理、药理、病理等基础理论,还有内外妇儿一些临床学科的繁复内容,同时又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实践课程。如果只是单纯通过文字、图像、PPT等形式,很难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为此,她带领团队依托数字化虚拟仿真技术,开发了“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虚拟仿真实验”“蛛网膜下隙阻滞麻醉虚拟仿真实验”和“股静脉穿刺虚拟仿真实验”等3项虚拟仿真教学课程,并创新性地开创线上虚拟实训,同时将可视化技术用于线上麻醉临床教学,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姜虹以她数十年如一日的满腔热忱,感染着每一名学生。在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中,她总是一丝不苟,在繁忙的工作同时坚持为学生上课,并形成了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在住院和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方面,她不仅身体力行做好临床带教工作,还利用业余时间,为学员提供临床技能培训和科研指导。此外,她还连续多年主持青年医师“读书会”工作,经常帮助青年医师学习,解答疑问,使他们在业务上快速提升。
如今,在姜虹的带领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麻醉科形成了一支拥有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领军人才、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浦江人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扬帆计划人才、上海市医学会青年菁英和上海交通大学双百人人才的优秀学科梯队。在推动医学事业和人类社会前进的道路上,越来越多像姜虹这般充当人们生命守望者的麻醉科医生,正在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阶梯地坚守、前行,一往无前地推动着我国现代麻醉学科的飞速发展。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