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接力传承 北大荒精神薪火相传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9 11:31 1

摘要:在小兴安岭脚下的引龙河农场,是一座承载着70年北大荒记忆的现代化小城,不仅见证了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的拓荒史诗,更孕育了一代代接续奋斗的 “北大荒人”。从 1955 年建场初期的转业官兵、知青拓土,到如今 “农业 + 生态 + 文化”多元发展的现代农场。

【弘扬北大荒精神 讲好北大荒故事】 三代人接力传承 北大荒精神薪火相传

在小兴安岭脚下的引龙河农场,是一座承载着70年北大荒记忆的现代化小城,不仅见证了 “艰苦奋斗、开拓进取” 的拓荒史诗,更孕育了一代代接续奋斗的 “北大荒人”。从 1955 年建场初期的转业官兵、知青拓土,到如今 “农业 + 生态 + 文化”多元发展的现代农场。86 岁的李树宝、他的儿子李贵平、孙子李跃云,用三代人的坚守与奉献,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勇于开拓、甘于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刻进了黑土地里,也书写了家族与农场共生共荣的动人篇章。

第一代:赶车人变拓荒先锋 在艰苦中“啃”出希望

“当时农场正在买马,办事处的温同志问我:‘小伙子,你现在干啥呢?’我说:‘没事干零活。’温同志说:‘你和我到引龙河农场送马,行不行?’我说:‘行啊。’” 回忆起与引龙河农场的初遇,86 岁的李树宝眼神依旧明亮。十多岁的他从辽宁辗转到北安投奔大哥,靠打零活度日,一次偶然的 “送马” 机会,让他与这片黑土地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那时候条件苦啊,吃的是野菜拌窝窝头,住的是马架房和地窨子,一下雨就漏,没有汽车,粮食、农具全靠大车队从北安往回运,一趟要走好几天。” 即便如此,看着荒原一点点被开垦,李树宝心里总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1959年,农场引进了苏联产的拖拉机,没多少文化的李树宝心里憋着股劲儿——要学开拖拉机。他跟着师傅学技术,兜里揣着字典查生字,硬是从赶大车的变成了机务排排长,后来又当上生产队长、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带领下,曾经亏损的生产队转亏为盈,成了标兵单位。他自己也多次被农垦总局、北安管理局评选为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北大荒功勋奖章等荣誉称号。

第二代:接过“锄头”创新路 用技术让黑土地生金

1989 年,李树宝的大儿子李贵平从北安农校大专毕业,回到引龙河农场六队担任农业技术员。“我爸跟我说,‘咱是北大荒的后代,得把这片地种好,还得种出不一样的田’。”听从父亲的嘱托,李贵平成了农场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率先挑头成立承包大组(家庭农场),承租土地搞规模化种植。

那时候搞承包,大伙儿心里都没底,怕种砸了赔本。以前只种小麦、大豆,李贵平偏要加种油菜,还要换新品种、推新技术,大家都担心“瞎折腾”。 为了打消大家的顾虑,他白天泡在地里调试播种机,晚上挨家挨户给职工讲政策、算收益,还把在农校学的 “六制配套” 技术一点点教给大家。

功夫不负有心人。当年,李贵平带领的家庭农场盈利就超百万元,六队生产队也盈利 25 万元,家家户户都成了 “万元户”。“我爸常说‘开拓不是蛮干,是要敢试新路子’,我就是照着他的话做的,父亲的 ‘苦劲’和‘闯劲’,是他创业路上最硬的 ‘底气’。”李贵平说。

第三代:扛起“接力棒”续新篇 让青春在黑土地闪光

“我的爷爷、姥爷都是北大荒的开拓者,面对这片黑土地,他们有着特殊的情怀。2010年3月,他们把我“遣”回了引龙河农场—— 这里是父辈的开拓地,也是我的出生地,我没理由不来。” 现任引龙河农场第四管理区工作人员的李跃云,是李氏家族扎根北大荒的第三代。大学毕业后,他带着爷爷和父亲的嘱托,回到了这片熟悉的黑土地。

可刚入职时,非农机专业的李跃云却犯了难。“那时候接触的整地机车,最高配置是凯斯 190,连卫星定位自动导航装置都没有,起垄作业的标准也没现在严,我啥都不懂,只能跟着同事和职工学。” 为了尽快上手,李跃云干脆“泡”在机车上,不分昼夜盯着作业质量。

如今,李跃云不仅能熟练掌握农业生产技术,还成了职工群众的 “贴心人”,播种机调试、农业新技术、新措施、农机具改装、新品种应用、修复田间路、铺垫桥涵…… 只要涉及群众利益的事,他都亲力亲为。“爷爷说,老百姓的事无小事,我一直记着,每次看到地里的庄稼丰收,看到职工脸上的笑容,就更明白爷爷和父亲坚守的意义。” 李跃云说。

“我会沿着爷爷和爸爸的足迹,继续发扬老一辈的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农业生产中,以最扎实的奋斗为引龙河农场的美好明天谱写新的赞歌!”站在长势喜人的大豆田,李跃云的目光坚定,一如当年的李树宝、李贵平那样,把对黑土地的热爱,写进了北大荒的新故事里。

从地窨子到现代化农舍,从马车运输到卫星导航种地,从 “啃野菜”到“盈百万”,引龙河农场的变迁里,藏着李氏三代人的奋斗足迹。而在这片黑土地上,像他们这样的“三代北大荒人”还有很多——他们用一生的坚守,让北大荒精神代代相传,也让这座小兴安岭脚下的农场,在“美丽富饶和谐文明”的道路上,续写着属于新时代的北大荒篇章。

拓荒岁月里,农场人凭着“自力更生”的韧劲,以“艰苦创业”的拼劲,秉持“勇于开拓”的闯劲,延续“甘于奉献”的底色,无论是坚守一线的农业工作者默默守护粮食生产,还是干部职工为农场民生改善、长远发展倾注心力,都在平凡岗位上践行着对农场、对北大荒事业的责任与担当。2023年,农场获全国农垦提单产“大比武”优胜奖,2024年粮食总产再创新高。

从拓荒到改革再到当下,北大荒精神始终是引龙河农场前行的精神坐标,从未因时代变迁而褪色,反而在代代传承中愈发鲜活有力。(于薇薇 韩旺宏)

来源:经济一点号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