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你是不是也觉得身边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了?2025年5月,北方首轮热浪即突破40℃(西安体感温度超45℃),河南、山东冬小麦遭遇「干热风」威胁,灌浆期缺水导致减产风险激增1;2025年夏天,中国多地连续遭遇暴雨引发的严重洪涝灾害……这些天气变化不是偶然的
作者:刘可心 张娅楠
最近,你是不是也觉得身边的极端天气越来越频繁了?2025年5月,北方首轮热浪即突破40℃(西安体感温度超45℃),河南、山东冬小麦遭遇「干热风」威胁,灌浆期缺水导致减产风险激增1;2025年夏天,中国多地连续遭遇暴雨引发的严重洪涝灾害……这些天气变化不是偶然的,而是气候变化在敲响警钟。
随着气候变化逐渐影响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nference of the Parties,以下简称COP、COP大会)也越来越多地走入公众视野。
COP是全球气候治理领域最具影响力的年度峰会之一。各国政府在此汇聚,共同商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方案,并做出关键的国际决策。COP 不仅是一个国际会议的平台,更是一个充满复杂利益博弈和多元政治诉求的全球舞台。在这里,各国既要寻求合作,又要维护自身利益,展现出全球气候治理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此外,每届COP会议的徽标,犹如主办国向世界递出的一张精心设计的名片。在设计这些标志时,各国究竟希望传递出何种理念与愿景?这些看似风格各异的标志背后,是否也隐含着各国不同的气候应对策略?我们试图深入探究这些视觉符号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故事。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从1995年首次召开至今,其Logo设计已悄然经历了一场精彩的视觉转型。这不仅仅是设计风格的变化,更是气候议题从技术性走向大众化、从闭门谈判走向全球动员的缩影。我们可以把整个演化路径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5-2005),是「政府模板期」。这一时期的Logo以联合国经典蓝色为主,普遍使用地球和简单的几何线条,风格规整严肃,强调政府间合作与全球治理。
第二个阶段(2005-2015),是「本地主体期」。 随着COP同时成为《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会议(CMP),主办国开始融入更多本地特色和文化元素,比如南非COP17用非洲之树来体现本地生态。Logo风格逐渐多元化,变得更温暖、更有故事感。
到了2015年《巴黎协定》诞生后,我们进入了第三个阶段——「品牌视觉期」。这时候COP大会不再只是政府间的谈判场合,而成为了公众、媒体和企业共同参与的全球品牌事件。Logo也随之变得更加品牌化,开始使用更加现代、扁平、甚至动态的设计风格,更强调视觉冲击力,适应社交媒体的传播。比如2022年COP27埃及的Logo结合了金字塔与太阳,充满了本地文化气息和未来想象力。
COP的视觉设计转变,其实是整个气候议题话语权从政府官员手中,逐步流向城市、企业、社区、公民和青年。从前,气候是科学家和谈判官讨论的事; 现在,气候是生活方式、消费选择和价值观的体现。
为了寻找不同国家在气候变化中的立场与其logo语言的关联,我们对国家类别和logo语言进行了分类。
我们尝试将Logo中的视觉元素划分为「结构符号类」(如生态图像、几何结构、数字信息)与「叙事符号类」(如本土文化符号、社会情感意象),并将不同的logo「简单粗暴」地划分为「结构型logo」和「叙事型logo」,以此观察国家在气候转型中的定位是否影响其视觉表达方式(仅分析2005年及之后的logo)。具体来说:
● 「结构型logo」主要包括地球图案、几何线条、抽象的形状设计,这类符号设计简洁、中立,具有理性、稳妥的风格;
● 「叙事型logo」则更多使用本土文化元素、人物形象、社会情感意象,这类符号更善于讲述故事,容易让人产生情感共鸣。
● 我们参考世界经济论坛的分类2,基于经济角色将国家分为「气候转型受益国(以下简称「受益国’)」和「气候转型受损国(以下简称‘受损国’)」。
● 所谓「受益国」,指的是那些能从气候转型中获得经济利益的国家,比如拥有大量可再生能源资源或先进绿色技术的国家;
● 而「受损国」,则指经济严重依赖传统化石能源,气候转型会给它们带来经济损失的国家。
印度气候转型受益国(举例)英国
印尼
澳大利亚
巴西
●在绿色技术发展方面已经取得很大进展的国家,往往对经济抱有最乐观的预期——尤其是美国。
●以服务业为基础的经济和强大的福利支持的高收入国家,如北欧、英国和新加坡,也往往认为前景积极;印度尼西亚和哥斯达黎加等高增长新兴经济体也普遍乐观,因为它们有望从绿色转型中获益。
●主要化石燃料出口国之间则存在较大分歧——那些已经实现多元化的国家看到了机遇,包括与转型相关的关键矿产,而尚未投资的国家则更加谨慎。
●处于绿色转型早期的国家往往对经济影响持中立态度,担心挑战的规模和目标过于雄心勃勃。中欧和东欧国家尤其悲观。
——摘自WEF:《各国如何保证绿色转型的公平性?这里是五项指导原则》
当然,这只是我们进行的一次探索性研究,分类方法并不严谨,只是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不同国家的气候策略。
我们发现:
●受益国更倾向于选择叙事型符号,它们乐于通过本土文化或社会情感的表达,主动向全球讲述自身在气候行动中的积极角色故事;
●相反,受损国则更倾向于谨慎表达,常常选择较为稳妥、中立的结构型符号,比如地球、几何图案等抽象元素,也许因为气候转型并不会带给它们明显的经济好处,因此推动转型的意愿并不强烈。
*不过,从统计显著性来看,这一趋势尚未达到显著水平。
也因此,我们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由受损国以结构型符号作为主视觉的大会,相对较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果。我们猜测这些国家自身推动气候转型的意愿不强,国际谈判中立场相对模糊,因此大会的成果也相对有限。
卡塔尔是全球最大的液化天然气(LNG)生产和出口国,经济极度依赖化石能源(尤其是天然气和石油);同时,卡塔尔的经济多元化速度相对较慢,属于典型的气候转型受损国。
COP18最重要的成果之一是通过了《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为发达国家在2020年前继续承担减排义务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发展中国家争取了更多时间来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
然而,「各方对此次会议结果表示都不满意3」,是一个「平稳过渡」的会议。原因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俄罗斯、新西兰等发达国家明确不参与第二承诺期,使得「参与《〈 京都议定书〉多哈修正案》的 38个发达国家缔约方温室气体排放量合计不到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3%4」。
国际环保组织绿色和平指出:「虽然《京都议定书》这一法律框架得以保全,但是第二承诺期的减排雄心不足、环境漏洞突出,导致减排效力大打折扣;发展中国家关切的气候资金等重要问题也并未得到妥善解决;各国间互信受损,未来的气候谈判前景将更加严峻。5」
波兰是欧盟内煤炭资源最丰富、煤电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煤炭行业是重要的就业和财政来源,能源、化工、重工业等占GDP和就业比重大,产业转型难度大、社会转型阻力大,被视为气候转型的受损国。
尽管COP24在技术层面取得了一些进展,例如通过了「卡托维兹气候包」(Katowice Climate Package),但整体上未能推动各国采取更积极的气候行动。波兰政府在会议中的表现被认为削弱了全球气候谈判的雄心,尤其是在关键议题如碳信用额度和排放目标方面
「本届 COP 的疲软结果与 IPCC 报告的严厉警告和公民日益增长的行动要求背道而驰。」气候行动网络 (CAN) 欧洲主任温德尔·特里奥 (Wendel Trio)6。
「东道国波兰是欧洲第二大煤炭生产国。非政府组织批评该国领导层乏善可陈,未能敦促拒绝者接受巴黎协定的精神和条款。……波兰政治家和工会领导人要求从化石燃料进行公正的过渡。总统安杰伊·杜达(Andrzej Duda)说:‘挑战之一……是如何协调经济增长与保护环境。我们所做的选择不是在就业和自然环境之间,而是我们是同时保留两者,还是不保留任何一个。’7」
Logo,看似只是一个图案,背后都藏着国家角色、利益诉求和全球气候治理的微妙平衡。下次当你在新闻里看到COP Logo时,不妨多看一眼:它不仅是美学作品,也是一封写给全世界的气候立场声明,用视觉语言悄悄讲述着每个国家在气候博弈中的角色与态度。
2025年,COP30将在巴西贝伦举办。作为全球气候转型的受益国,巴西此次的Logo设计结构型与叙事型兼具。Logo中「AMAZÔNIA」采用棕色加粗的横线字体,仿佛模拟树干横截面或木材年轮,不仅强化了「地球之肺」——亚马逊雨林的象征意义,也让人联想到森林的层层积淀和时间的流转。这一设计既展现了亚马逊作为生态根基的重要性,也隐喻了人类与自然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在当前全球气候政治高度敏感的大环境下,巴西选择了既具象征意义又克制内敛的Logo设计,既能在外交场合「收敛锋芒」,也能以厚重、平衡的形象赢得更多国际认同,为COP30顺利凝聚多边共识铺路。这不仅是审美选择,更是全球博弈下的一种智慧和策略。
承蒙多位老师、学者在本文撰写过程中的悉心指导:
滕飞 清华大学能源环境经济研究所长聘副教授、副所长,博士生导师;
章林富 英国兰卡斯特大学 ImaginationLancaster 社会设计博士候选人、助理研究员。
他们的专业指导与耐心点拨,为本文的顺利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此谨致谢忱。
1.北方局地超40℃!地球持续“高烧”创纪录,气候临界点正在逼近 - 腾讯云开发者社区-腾讯云 https://cloud.tencent.cn/developer/news/2575462
2.各国如何保证绿色转型的公平性?这里是五项指导原则 | 世界经济论坛https://cn.weforum.org/stories/2024/12/green-transition-climate-change-equity-action-cn/
3.多哈气候大会:综述与总结-能源思考-中国能源网 https://www.china5e.com/energy/news-333205-1.html
4.许小峰. 通往《巴黎协定》之路[J]. 气象科技进展, 2024, 14(5): 1-8. DOI: 10.3969/j.issn.2095-1973.2024.05.001.
5.多哈气候大会落幕 – 绿色和平 https://www.greenpeace.org.cn/2012/12/10/doha-cop18-close/
6.COP 24 Deal Is Morally Unacceptable And Inadequate For Climate Crisis - PopularResistance.Org https://popularresistance.org/cop-24-deal-is-morally-unacceptable-and-inadequate-for-climate-crisis/
7.COP24: Divided delegates delay critical climate actions – CIWEM https://www.ciwem.org/the-environment/cop24-divided-delegates-delay-critical-climate-actions
来源:标志情报局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