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5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果链”巨头立讯精密上半年又交出了一份“靓丽”的业绩单。
8月25日晚间,立讯精密发布2025年半年报。财报显示,公司上半年实现营收1245.03亿元,同比增长20.18%;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6.44亿元,同比增长23.13%。
作为我国领先的通讯设备和企业级互连产品提供商,立讯精密成立于2004年,2009年2月,立讯精密由有限责任公司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2010年9月,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公司核心业务包括为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和其他领域的全球客户提供从精密零组件、模组到系统整机的跨领域垂直一体化开发与智造解决方案。近年来,公司顺应AI重塑消费电子产业格局的大趋势,凭借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度积累,形成了快速迭代能力、成本管控能力、全球化供应链及研发创新等核心竞争力。
目前,公司正在发力下一代AI光互联技术,以系列高速光模块产品,赋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持续锻造AI算力底座,加速释放AI算力价值。分析认为,公司这种“智能制造升级”和“底层技术创新”的双轮驱动策略,以及多元化业务战略布局,正将公司带上崭新的发展轨道。
与此同时,公司在资本市场也进行了国际化布局。7月2日,公司公告称,正在筹划境外发行股份(H股),深化公司全球化战略布局,增强境外融资能力。8月18日,公司正式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如果上市成功,在资本力量的加持下,立讯精密的竞争优势将进一步显现。
多元化探路 业绩实现稳步增长
相比于2024年营收同比增长15.91%,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营收同比增长20.18%,业绩增长提速,反应了公司转型发展的积极成效。
从业务板块看,汽车与通信业务成为立讯精密核心增长引擎,汽车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营收86.58亿元,同比激增82.07%;通讯互联产品及精密组件营收110.98亿元,同比增长48.65%。
消费电子基本盘稳固,消费性电子收入977.99亿元,同比增长14.32%,占总营收78.55%,在AI新品周期下贡献稳定收入与现金流。全球化产能布局成效显现,越南、墨西哥等海外基地对冲地缘政治与关税风险,支撑海外业务扩张,外销收入1057.26亿元,同比增长17.38%。
从整体上来看,近年来公司业绩实现稳步增长。2022年—2024年以及2025年第一季度,立讯精密收入为2140.28亿元、2319.05亿元、2687.95亿元以及617.88亿元。
分析认为,在全球AI浪潮汹涌、算力需求呈指数级攀升的大背景下,全球产业格局正加速重构,对于消费电子行业,AI的重塑力更为明显。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立讯精密依托长期积累的技术优势和高效的智能制造平台,更容易精准把握行业脉动,为公司注入源源不断的增长新动能。
对此,国盛证券研报称,AI正重塑消费电子产业格局,算力需求从云端向边缘及端侧渗透,立讯精密凭借在精密制造、材料科学、系统集成领域的深度积累,通过协同发展消费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汽车三大业务板块,抓住了这个为高端制造企业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从而实现了快速发展。
8月25日晚间,立讯精密同时还发布了2025年三季度业绩预告。立讯精密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08.90亿元至113.44亿元,同比增长20%至25%。其中,公司预计2025年第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2.46亿元至46.99亿元,同比增长15.41%至27.74%。
业绩放量增长的背后,是立讯精密从底层技术和产品创新、传统消费电子业务“焕新”、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汽车业务“第二增长曲线”崛起的多元化布局的综合结果使然。此前,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王来春曾多次称“要多条腿走路”“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如今看来,她的前瞻布局,让公司发展更加稳健和平衡。
绑定AI浪潮 发力下一代光互联技术
当前,算力需求正呈爆发式增长,面向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正迎来全球爆发式增长。发展研究机构Synergy Research Group 预测,到 2030 年,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总容量将增长近三倍。
在此背景下,跨地域、跨层级、跨主体、高可靠的算力协同与调度,以及智算中心互联核心关键技术的国产化替代及创新突破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研发投入方面持续保持高位,上半年公司投入45.94亿元,同比增长8.86%,约30% 研发费用投向底层材料、工艺等前沿技术,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251.92亿元,拥有7164件发明专利,聚焦高速互联、汽车智能连接等领域。
公司持续突破以Cable Cartridge、OmniStack为代表的下一代高速互连技术解决方案,加强产业链协同,以系列高速光模块产品,赋能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建设,持续锻造AI算力底座,加速释放AI算力价值,为全球AI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公司首先锚定下一代数据中心扩张的市场需求,牵头制定了《半导体集成电路光互连技术接口要求》(T/CESA 1266-2023),该标准是中国首个CPO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
其自主研发的“共封装光互连技术”(CPO),创新性地将光收发芯片、光电信号转换芯片与处理器集成,模块体积缩小40%,攻克了高密度与小型化难以兼顾的行业难题。同时,公司发力“共封装铜互连技术”(CPC),极大缩短了信号传输路径,有效降低了信号传输损耗,提升了数据传输的性能。
在此基础上,今年4月,立讯精密联合有关科研机构共同研发了 ETH-X 超节点项目,提供了涵盖Koolio共封装铜互连(CPC)方案、OmniStack近封装铜互连(NPC)方案,Intrepid Cable Cartridge高速线缆背板解决方案,为我国ETH-X标准的提出与实践做出重要贡献,彰显了公司在 AI 算力中心高速互连、超低损耗超高带宽领域的关键突破。
作为数据中心高速互连的关键组件,高速光模块市场规模也随之飞速扩张。AI硬件Light Counting数据显示,今年以太网光模块市场将增长50%,全球光模块市场规模未来几年有望以22%的CAGR持续增长,2029年或突破370亿美元。
2023年,公司推出了800G OSFP DR8 硅光模块产品,创新采用硅光芯片技术,在高集成度与优秀传输性能的同时,兼具显著的成本效益,凭借卓越的可扩展架构,广泛支持8x100G / 4x200G / 2x400G等多种以太网应用,充分满足不同架构的网络部署需求。
2024年2月,本着从设计源头融入高适用性理念,针对实际应用场景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公司对产品进行升级和创新,推出了800G LRO产品,以出色性能及广泛的兼容性,率先在业界验证了技术路径的可行性,获得市场高度认可。
目前,立讯精密 800G OSFP DR8 光模块已完成与 NVIDIA、Arista、Juniper 等品牌主流交换机的适配测试,批量交付北美多个AI客户,公司在全球头部云服务商(CSP)及AI服务器客户中的份额持续提升。
随着AI光互连需求的持续增长,光模块市场已进入800G产品迭代周期,立讯精密着眼于下一轮光通信技术迭代,“未雨绸缪”率先实现了1.6T光模块方案落地,铺就更加敏捷、高效、可靠、低耗的超高速连接之路。
递表港交所 加速资本国际化运作
产品和技术加速国际化的同时,立讯精密资本国际化运作也在提速。
公司于8月18日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申请,中信证券、高盛和中金公司为联席保荐人。公告显示,立讯精密该次发行并上市尚需取得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香港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等相关政府机关、监管机构、证券交易所的批准、核准或备案,不过,该事项仍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招股书引用的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2024年,按收入计,立讯精密在精密智造解决方案(PIMS)行业中排名全球第四、中国大陆第一,并在消费电子、汽车电子、通信与数据中心等各主要业务线均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于2023年至2025年连续三年跻身《财富》世界500强榜单。
对于未来业务收入构成,立讯精密表示,公司大部分收入来自消费电子产品应用场景的产品及解决方案销售。汽车电子及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线于2022年—2024年的收入持续增长,复合年增长率分别为49.6%及19.6%。2025年第一季度,该公司汽车电子业务线收入为40.85亿元,同比增加98.9%,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线收入为48.79亿元,同比增加48.5%。
立讯精密表示,随着公司丰富产品组合,预期来自汽车电子及通信与数据中心业务线的收入占公司未来总收入的比例或持续增加。这无疑为公司成功上市加大筹码,后续可以对公司业绩构成深远影响。
近年来,公司在海外的资本运作布局也再提速。2024年9月,立讯精密以5.2541亿欧元(约合人民币44亿元)收购了德国百年汽车线束厂商德国莱尼公司50.1%股权及其全资子公司“Leoni K”的100%股权,借此收购切入全球顶级车企供应链,加速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全球化布局。
同时,公司客户结构也从国内头部车企向全球主流品牌延伸。目前,立讯精密布局线束、智能座舱等全链条,已获主流车企定点,向Tier1系统级供应商迈进,正吃定新能源汽车的增量市场。
对于此次IPO募集资金,招股书并未披露,不过有消息称,立讯精密预计融资规模为20亿至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45亿至218亿元)。
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五大领域:一是生产基地扩建与智能化升级;二是核心技术研发与智能制造能力提升;三是产业链上下游优质标的投资;四是优化财务结构,偿还部分银行借款;五是补充营运资金及一般企业用途。
值得注意的是,截至目前,立讯精密仍是苹果AirPods第一大代工厂、iPhone第二大代工厂,也是苹果Vision Pro头显独家供应商,继续稳坐“果链一哥”的地位。
此前,其竞争对手蓝思科技已于2025年3月31日向港交所递表,并计划于7月9日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歌尔股份则通过分拆子公司歌尔微电子的形式实现港股上市,歌尔微电子已于2025年1月20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如果三者顺利IPO,果链“三巨头”有望“会师”香江。
来源:经济观察报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