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创新与能源保供前线看见上海的脊梁!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团队获市模范集体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5-14 09:43 2

摘要:近日,申能集团旗下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与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团队,同获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前者用代码解构资本市场的复杂脉络,打造出亚微秒级精准定价的智能网络;后者的建设更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冷暖,团队攻克了国产化智能控制、深海沉管交越等关键技术

摘要:申能集团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与洋山LNG站线扩建项目团队,获市模范集体称号,他们以看不见的守护撑起上海经济和民生的脊梁。

近日,申能集团旗下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与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团队,同获2025年“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前者用代码解构资本市场的复杂脉络,打造出亚微秒级精准定价的智能网络;后者的建设更是牵动千家万户的冷暖,团队攻克了国产化智能控制、深海沉管交越等关键技术难题,为我国LNG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了“上海方案”。他们同样以专业与实干诠释着新时代的劳模精神,而正是这种“看不见的守护”,撑起了上海经济和民生的脊梁。

当数字金融的算力与能源保供的热力在黄浦江畔交汇,上海向世界展示的不仅是经济硬实力,更是一种将技术创新深度融入城市治理毛细血管的软智慧。

申能集团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团队:

数创东方先机 智驭金融浪潮

黄浦江畔,外滩的霓虹与数据流交相辉映,在这座被誉为“东方华尔街”的金融城中,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团队正用代码解构资本市场的复杂脉络,用算法在数字蓝海中开辟崭新航路。

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成立于2013年,主要承担公司应用信息系统的研发和建设,并统筹公司信息化规划等工作。面对金融科技浪潮的风起云涌,团队以融合发展为理念,践行数字化转型之路,在业务赋能、管理提效、中台战略、数字文化等方面,屡有创新突破,并取得良好成效。

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十年铸就证券业数字化标杆,以技术赋能金融持续高质量发展,先后获评“上海市工人先锋号”“上海市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

核心技术突围:力争一流的攻坚战

在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SIMP技术团队以“自主可控、技术赋能”为战略,打响了一场毫秒级的核心技术攻坚战。

面对高频交易市场对高并发、低延时的极限需求,团队选择共享内存技术路线,历时两年自主研发QTBus消息总线与数据缓存系统,斩断跨市场数据同步的枷锁,将交易效率提升至传统系统的9倍以上,让消息延迟压缩至亚毫秒级的时间维度。面对复杂衍生品实时定价这一行业难题,他们以全内存运算架构为经、智能异步机制为纬,织就亚微秒级精准定价的智能网络,在每秒万级订单的洪流中仍能捕捉市场先机。

其自主研发的弹性微服务架构更是迸发出惊人潜力,即便遭遇极端行情冲击,系统仍能保障稳定运行,实现服务自愈的智能进化。在多市场协同风控领域,团队打造的毫秒级风险计算引擎,如同全天候值守的“数字哨兵”,能实时完成上百风险维度的立体扫描,构筑起智能拦截的铜墙铁壁。

这场数字攻坚战不仅打破了老牌龙头技术公司的长期垄断,更让自研系统的穿透性能跃居行业前列,其创新成果荣获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奖,在数字金融的星辰大海中刻下中国智造的新航标。

智慧金融再造:业务赋能的生态革命

晨光熹微,东方证券数字化管理平台上的数百余套系统正吞吐着金融市场的潮汐。超级投资管理平台这座完全自主研发的“航母级”系统,以每秒千笔的运算速度重构着投资疆域,全资产交易,全业务支持,全流程管控,让三年前那场银行间市场自动化首航,赢得外汇交易中心颁发的双料大奖,见证着系统从传统人工盯盘到智能定价策略的进化之路。

这支金融精锐部队打造的财富综合服务平台,将客户画像、资产配置等流程熔铸成云端流转的生态闭环。基金投顾系统依托自研框架,以闪电般的落地速度,成为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标杆。而在量化投研平台上,工程师们正以智能引擎驱动全市场数据价值挖掘,通过因子建模、策略优化到组合配置的一体化闭环,为专业投资者打造从研究到实战的智慧投研新范式。

在风险防控的深水区,智慧合规平台与统一风控系统如同24小时运转的“金融哨兵”,实现合规风控向集团化、智能化的战略跃迁。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则化身“资财导航仪”,以数智化引擎重构资源配置逻辑。IT数字化管理平台如同“数字神经中枢”,贯通项目全生命周期,让标准化流程与创新管理模式共生共融。

“技术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业务进化的基因。” 2023年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系统研发总部负责人李晨辉常对团队强调,“我们要用自研的齿轮,咬合金融生态的每一环。”从交易战场到管理中枢,这支团队始终践行着“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三年来斩获的十余项交易所创新奖项的背后,是他们用数字韧性托举业务生态不断进化。

创新机制筑基:内外融合的东方样本

真正的创新不应设限。系统研发总部推动的“内外融合机制”让技术创新从科技实验室直接跃入业务深海。系统研发总部通过干部挂职与骨干派驻制,推动业务部门与管理部门深度协同——让中层干部穿透业务与管理的高墙、深入业务一线,技术骨干驻点业务前端剖析需求,这种互联互促机制,不仅让信息系统建设跑出了超预期速度,更在OKR目标管理体系的催化下,激发出全员创新的裂变效应。

当科研院所的尖端算法遇见金融场景的真实痛点,当高校实验室的前沿理论与产业生态的复杂需求深度耦合,一幅产学研融合的立体图景徐徐展开:团队与顶尖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同头部科技企业搭建技术攻关联盟,打通“技术攻关-场景验证-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推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从理论研发向金融场景落地跃迁。

而在技术纵深战场,东方大脑人工智能平台构建起智能中枢系统,区块链平台打造可信数据交互体系,数据中台则专注于数据资产的价值挖掘,共同支撑起数智化业务的场景矩阵。

目前,系统研发总部所构筑的完整技术体系已通过两化融合AA级、DCMM 3级、CMMI 3级三项国家级权威认证,见证着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管理体系从蓝图化为现实。在金融科技的东方样本中,创新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于机制、技术与生态,生长为服务实体经济的参天大树。

数字铁军锻造:匠心传承的文化密码

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有139名成员,平均年龄36岁,硕士及以上学历超七成。这支年轻的数字铁军以专业和匠心破解金融科技创新的文化密码。

他们搭建起“悦享汇”与“极客邦”交流平台,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立体化数字传播矩阵;在公司科技大会上,科技创新的火种从展示台蔓延至业务前线,铸就了独具特色的数字文化品牌。当自主研发的系统遭遇性能瓶颈时,党员突击队率先开启代码推演,从硬件组对服务器性能的校准,到系统组对参数配置的打磨;从开发组对程序代码的精密切削,到测试组对运行数据的全息扫描,每个技术兵种都在积极寻找突破点。正是这种将匠心融入血脉的执着,驱动团队在性能瓶颈、技术架构与核心算法领域实现多项突破。

团队近三年斩获央行金融科技发展奖等18项行业权威奖项,通过40余项知识产权与论文专著,构建核心技术壁垒。在推动金融科技自立自强的进程中,他们以自主研发为根基,依托党建与业务融合机制培育技术攻坚文化,为科技创新成果与人才梯队建设双向赋能,为行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突破+文化沉淀”双轮驱动范式。

“从大集中工程到智慧金融,变的只是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服务实体经济的初心。”李晨辉的视线穿过夜幕,望向窗外江畔的璀璨灯火。十年金融沉浮、潮起潮落,他带领着这支生机勃发的创新军团,在中国金融科技创新的汪洋大海中破浪前行。站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历史交汇点,东方证券系统研发总部将踔厉奋发,和衷共济,以科技创新为笔,以智慧金融为墨,擘画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

申能洋山液化天然气有限公司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团队:

数智驱动液化天然气扩建 “上海方案”夯实保供“底气”

在东海之滨的洋山深水港,一座座标识着城市“能源动脉”的巨型储罐正拔地而起。

作为国家油气重点工程,上海市和浙江省合作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上海LNG(液化天然气Liquefied Natural Gas)站线扩建项目对落实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要求、提升上海市天然气安全供应保障、助力上海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项目团队以科技创新为引擎,攻克了国产化智能控制、深海沉管交越等关键技术难题,构建起“智慧工地+数字孪生”的全新管理模式,不仅保障了工程高质量推进,更为我国LNG行业智能化升级贡献了“上海方案”。

2025年,团队获得“上海市模范集体”称号。站在新起点,这支由19名建设者组成的团队将继续肩负“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为超大城市能源安全书写新时代的奋斗答卷。

更精准更精细,提升项目安全管理效能

走进项目现场,最显眼的不是高耸的储罐,而是随处可见的“安全责任公示牌”。项目负责人说:“隐患即事故,违章即事故!这是我们一以贯之的安全管理理念。在能源行业,安全是1,进度、效益都是后面的0。”

为此,团队构建“一体化”安全责任体系:建立“建设单位主导、参建各方协同”的安全管理架构,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网络;每个参建单位都有明确的安全“责任田”,严格落实建设单位牵头协调、监督检查和支持保障等首要安全和质量责任,根据不同分项工程的特点,积极组织、协调并督促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各司其责,建立了安全、进度、质量管理网络和工作机制,施行网格化精细管理和安全、质量评比。

同时,项目团队构建“多维度”的安全管控网络:每天雷打不动举行收工会,每周有工程例会,做到“三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会议内容涵盖安全情况通报、隐患整改复核、风险预控等,对复杂施工节点进行可视化交底。

项目团队按季度、月度、周、专项、夜间等各层级建立了“五维一体”的安全检查机制,形成全天候、多维度的安全监管网络。创新推行“隐患随手拍”即时报送和“安全巡查小分队”日查机制,实现安全隐患“发现-整改-复核”闭环管理,确保项目建设全程安全可控。

截至2025年3月底,项目建设累计实现安全人工时5210638小时,30余项危大工程安全受控;储罐内罐壁板焊接一次合格率达99.7%,灌注桩合格率100%,各项质量指标均高于行业水平。

聚焦创智创新,构筑绿色低碳新质生产力

在洋山港的凛冽海风中,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正在上演一场静悄悄的科技革命。项目团队以“科技引领、智慧赋能”为核心理念,通过5G+物联网、BIM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数字化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打造智能化、绿色化示范工程,为行业树立了新标杆。项目团队被评为2022年上海市重点工程实事立功竞赛优秀团队。2024年,项目发布创新工法、科研课题成果35项,申请专利2项。

5G+物联网技术筑牢智慧安全防线 在工地,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全方位、无死角的覆盖。依托先进的高清智能摄像头与AI图像识别算法,系统能够精准识别工人未佩戴安全帽、违规操作等安全隐患,实时发出警报。更为先进的是基于UWB(超宽带)技术的人员定位及设备追踪系统,可实时监测环境温湿度、风速、有害气体浓度等关键参数,同时实现0.5米级精确定位。当人员或设备接近危险作业区域时,系统会立即触发预警机制。

“我们通过5G通信网络低延时、高带宽的技术优势,构建了业界领先的工地物联网监控平台。”项目技术负责人介绍,该系统创新性地整合了三大核心功能模块:一是基于AI视觉分析的智能安全监控系统;二是多参数环境动态监测网络;三是高精度人员设备定位管理平台,实现了施工安全管理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国产化智能控制系统打造全生命周期数据底座 为了实现“建设即运维”的目标,项目团队利用项目管理系统和数字化交付平台,将设计文件、施工过程文件、检验报告线上流转,完整可查,为运营期实现数字孪生技术奠定了数据底座。在LNG储罐气升顶及后续保压浇筑作业中,团队应用国内首套国产化数字化监测与指挥智能控制系统,对顶升过程中的各关键数据和现场影像进行采集分析,精准控制穹顶上升过程中的各项参数。

BIM技术+无接触施工刷新海底交越工程纪录 项目团队在码头工程设计、施工中应用BIM技术进行开发和指导施工,以提升项目精细化、标准化管理水平。输气管道工程采用无接触式后挖沟沉管方式,顺利完成中广核嵊泗6#风电场220千伏海底电缆和平湖输气管道两处的交越工程,分别成功实现下沉7.5米和7米,创下海底电缆和在役管道交越下沉最深的国内纪录。

绿色建造技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项目团队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根据洋山岛缺少淡水的特点,研发使用海水除泥工艺进行储罐水压试验;利用现场临建集装箱顶部空间建设可拆卸分布式光伏板发电系统;采用自动焊设备焊接内罐壁板,节省焊材、提升焊接效率并有效改善作业环境;码头钢管桩沉桩施工采用液压锤替代柴油锤,减少噪音和油烟污染;使用装配式建筑技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工期。

这个仅有19人的管理团队用35项创新成果证明:当5G、AI、BIM这些新技术遇上LNG工程,碰撞出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建设理念的革新。

红色引擎发力,高质量党建赋能高质量建设

面对该项目参建单位众多、施工组织复杂的特点(在施工高峰期参建人员规模达3000余人),项目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党建+”工作模式,有效整合各参建单位的优势资源和力量,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工程建设全过程,形成了“组织共建、难题共解、资源共享、发展共谋”的协同工作机制,为项目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项目负责人介绍:公司党支部牵头与13家参建单位成立“1+N”党建联盟,让原本可能互相推诿的参建单位,变成了携手攻坚的“战友”。项目团队创新“四联”工作机制——落实政治理论“联学”、党建资源“联享”、党员队伍“联育”、工作互比“联评”,积极响应“让党建联盟实起来、让联盟阵地活起来、让党建品牌亮起来”等号召,共同推进项目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建设。

围绕“党建促工程建设,工程建设强党建”的目标,项目团队还积极开展书记讲纪律党课、党规党纪知识竞赛、消防安全知识竞赛、争先创优等“联学、联享、联育、联评”活动9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推动项目建设中的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互为支撑、深度融合的党建联合体和发展共同体,为打造优质工程、绿色工程、廉洁工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党建不是贴在墙上的口号,而是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党支部书记说。在这个超级大工程里,党建就像项目的“操作系统”,它把各参建单位的不同“硬件”整合成了一个高效运行的“超级智能体”。这或许就是中国基建能够创造奇迹的另一个密码——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做强了就是竞争力,做细了就是凝聚力。

2025年是上海LNG站线扩建项目一阶段冲刺投产的决胜之年。项目团队将始终秉持“追求卓越、铸就经典”的理念,以争创“国家优质工程奖”为引领,凝聚各参建单位合力,全方位提升质量、安全、创新、绿色、数智等方面的建设水平。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拼劲,争分夺秒、攻坚克难,确保项目优质高效推进,按期实现2025年投产的建设目标,切实履行能源保供“压舱石”和“稳定器”的使命担当,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力量。

来源:劳动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