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每月发工资时,不少人看着工资单上的 "社保代扣" 数字总会犯嘀咕:这笔钱到底是国家强制征收的税,还是未来能享受的福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最普遍的困惑与不满。2025 年山东省审计报告揭示的 505 名死亡人员冒领 241 万元养老金
每月发工资时,不少人看着工资单上的 "社保代扣" 数字总会犯嘀咕:这笔钱到底是国家强制征收的税,还是未来能享受的福利?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藏着公众对社会保障制度最普遍的困惑与不满。2025 年山东省审计报告揭示的 505 名死亡人员冒领 241 万元养老金的丑闻,与广东汕尾向灵活就业人员发放社保补贴的暖心政策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社保制度在现实运行中的复杂面相。要破解大众对社保的排斥情绪,首先需要厘清社保的本质属性,再深入分析排斥背后的真实原因。
从国际通行定义来看,社保具有鲜明的税收特征。东方财富网词条明确将社会保障税定义为 "为筹集社会保障基金而征收的一种专门目的税",其强制性、固定比例征收等特点与税收高度一致。我国现行社保制度中,企业缴纳养老保险 16%、医疗保险 6.5%,个人缴纳养老保险 8%、医疗保险 2% 的固定比例,完全符合国际上社会保障税的征收特征。这种 "税" 的属性,在灵活就业人员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 他们需独自承担 20% 的养老保险缴费,相当于同时缴纳了企业和个人的双重份额。
但社保绝非单纯的税。与一般税收不同,社保基金实行 "专款专用" 原则,直接用于参保人的养老、医疗等保障支出,这又使其具备强烈的福利属性。瑞典的实践最具代表性,其将社保税细分为老年人养老保险、疾病保险等七个项目,每个项目税率单独设定,缴费与待遇直接挂钩,让参保人清晰感受到 "今天的付出就是明天的保障"。我国汕尾市对灵活就业人员发放每月 600 元社保补贴的政策,也让低收入群体切实享受到了社保的福利实惠。
这种双重属性决定了社保制度的特殊性:它以税收的强制性为基础,以福利的普惠性为目标,本质上是一种 "现在缴费、未来受益" 的社会契约。但当这个契约的公平性受到质疑、受益预期变得模糊时,公众自然会对这种 "强制性储蓄" 产生排斥心理。
当前公众对社保的排斥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利益感知和制度体验之上。深入分析可以发现,这种排斥主要源于三大核心矛盾。
缴费压力的沉重负担让中低收入群体不堪重负。按 2025 年最新标准,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个人缴纳 8%、医疗保险 2%、失业保险 0.5%,合计 10.5% 的个人缴费比例看似不高,但对于月薪 5000 元的职工来说,每月就要扣除 525 元,全年达 6300 元。更严峻的是灵活就业人员的处境,他们需独自承担 20% 的养老保险缴费,以社平工资 6000 元计算,每月最低缴费 1200 元,这对收入不稳定的群体而言无疑是沉重负担。社保网的分析指出,这种固定比例的征收方式具有强烈的累退性 —— 收入越低的群体,社保缴费占收入比重越高,负担感受越强烈。
待遇不公的制度落差进一步加剧了排斥心理。最突出的表现是养老金替代率的巨大差异:2025 年企业职工新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仅为 40% 左右,而机关事业单位因财政托底仍保持在 80%-107%。这种 "同缴不同享" 的现象严重冲击了制度公平性。医保领域同样存在类似问题,虽然常德市调查显示医保整体满意度较高,但仍有患者反映自费项目告知不充分等问题,让部分群体觉得 "缴得多报得少"。更值得关注的是,高收入群体因缴费基数上限限制,实际替代率可能跌破 20%,形成 "多缴不多得" 的逆向不公。
制度运行的信任危机成为压垮信心的最后一根稻草。2024 年审计署报告揭示的问题触目惊心:414 亿元养老保险基金被挤占挪用,16 省 90 家中介帮助 2 万多人违规参保,25 省 2.83 万名职工通过造假提前退休。这些数据让公众不得不怀疑:自己每月缴纳的社保费能否安全保值到退休?与此同时,2025 年 1 月实施的延迟退休政策又延长了领取年限 —— 男职工退休年龄逐步延至 63 岁,女职工至 55-58 岁,进一步削弱了 "缴费划算" 的心理预期。当 "现在缴得痛" 与 "未来领得少" 形成预期闭环,排斥情绪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
化解公众对社保的排斥情绪,需要从制度设计到执行层面进行系统性改革。基于问题根源,可采取以下切实可行的对策。
提升基金管理透明度是重建信任的基础工程。应借鉴瑞典社保税 "项目对应" 的做法,建立养老、医疗等专项基金的独立核算和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收支明细、投资收益和审计结果。针对审计发现的冒领、挪用问题,需建立全国统一的参保人员生存认证系统,对违规行为实行 "零容忍" 追责。可开发 "社保账单" 查询系统,让参保人随时查看自己的缴费明细、账户收益和预期待遇,把抽象的制度承诺转化为具体的数字感知。
优化缴费与待遇的公平性是制度改革的核心。在缴费端,可推广汕尾市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经验,对低收入群体按实际缴费额的 2/3 给予补贴,降低其缴费压力;在待遇端,应逐步缩小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的养老金差距,建立与缴费基数、年限更紧密挂钩的待遇调整机制。对于高收入群体,可取消缴费基数上限,同时相应提高其待遇上限,实现 "多缴多得" 的正向激励。医保方面,应扩大报销范围,简化报销流程,解决常德调查中发现的自费项目告知不足等细节问题。
建立灵活适配的制度安排能提高制度的接纳度。针对延迟退休政策的争议,可完善弹性退休机制,允许参保人在规定范围内自主选择退休年龄,提前退休的适当降低待遇,延迟退休的相应提高待遇,实现个人选择与制度可持续的平衡。对灵活就业人员,应进一步优化缴费方式,允许按季度、半年缴费,中断缴费后年限可累计计算,并扩大参保地选择范围。可探索 "社保缴费信用" 制度,将缴费情况与购房、子女教育等民生权益适度挂钩,提高主动参保积极性。
社保制度本质上是社会成员之间的风险共担机制,既需要国家的制度保障,也需要公众的理解支持。当社保缴费的 "税感" 减轻,福利的 "获得感" 增强,制度的 "公平感" 提升,公众对社保的排斥情绪自然会转化为参与热情。这场改革不仅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更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 让每一分社保缴费都清晰透明,让每一位参保人都公平受益,这才是社保制度赢得民心的根本之道。
来源:惠农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