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阅读《浮世长安》:对唐代的爱不局限于课本,请走进繁华盛世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3-23 08:19 1

摘要:对唐代好奇,就去读《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张唐代民生图鉴,书中对唐代民俗、人文的深度挖掘,展现鲜为人知的细节和生动故事,很有意思。

对唐代好奇,就去读《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这套书简直就是一张唐代民生图鉴,书中对唐代民俗、人文的深度挖掘,展现鲜为人知的细节和生动故事,很有意思。

唐代人过节的形式,是不拘一格,甚至有对传统风俗的改造的勇气和活跃思路。

像寒食、清明上坟扫墓,怎么过节呢?因自古有不在坟前食乐,要有尽孝致哀的样子,那好,唐人就聚众郊游野宴,愈演愈烈。

后来寒食与清明混为一个个,全民游艺与悼念先人互不冲突,游艺活动丰富多彩:郊游、踏青、秋千、拔河、蹴鞠、斗鸡、放纸鸢、饮酒斗茗、品诗论文。

原来,现在清明节全家聚集也有郊区集会、现世享乐新形式,来自唐朝。

古代传统的节日传说也好,风俗也罢,在唐朝归一化过程中,凡是对人有益的,顺利进行的,都保留下来,如端午挂艾草、包粽子、饮雄黄酒,划龙舟、爬山登高,乞巧、放鞭炮,规定全家机会,吃定食......

唐朝人的即时享乐精神,把传统节日中融入了狂欢风尚,每一次的集会都在改变形式,符合现世人的生存需求。从这一点来说,唐朝人不拘泥迂腐之道,不委屈,不悲观,很符合现代意识。

都市民俗学,是现代概念。

唐朝的一线城市是长安、洛阳、扬州。长安和洛阳是政治中心,群层鲜明,主要分为三大民俗圈:宫廷民俗圈、官员民俗圈、市民民俗圈。

长安市民民俗圈,又分为五个领域:市井居民、伶人艺伎、文人、西域湖人、僧人。

长安东市西市有二百二十行之多,行业分类清晰,你要买什么,就有明确的街巷去逛,店铺有统一的营业时间和闭店时间,各行各业有具体的讲究细节。总之,没有你买不到的,只有你想不到的。

一线城市,流动人口繁多,就连婚丧嫁娶、卖卜算卦、走街串巷跑地摊都热火朝天,处处是商机,人人可琢磨,这就是许多人涌向长安,留恋长安,久居长安的原因。

长安有宵禁,卫士巡街,夜生活受限制,但扬州就不一样了,白天商业繁盛,夜市是扬州最亮的民俗景观。

想看唐朝人有多会吃、多会玩,就看这三大一线城市的风俗,就感受到了古人的生活有多丰富多彩。

唐朝妇女观是这本书我比较关注的部分,自古男尊女卑,地位不变,但女性活动与消费在历史长河里还是首屈一指的。

唐朝女性化妆品及化妆技术,可以让一个中年妇女变为少女,堪比滤镜。女性可以经商开店,搞事业,死了丈夫再嫁人也不是丢人之事,稍有的自由,在唐之前,这些是无法想象的。

但是唐代男子外出谋生,妻子留在家中服侍父母养育儿女,勤俭贞节,丈夫可置外室买小妾伴其身边,这样的妻子有可能十年、几十年守着孤寡幼儿,那么闺怨就成了妻子们的新病症。

在《文人士子风貌》这一章节,虽然唐朝商贸农业都发达,谋生之路很广阔,但文人入仕为宦仍然是一条通天之路,但也相当难,失意的文人发牢骚,慨叹“文字饥难煮,为农策为良”。

看完《浮世长安:唐代的民俗与人文》,再看《大明宫词》和《长安十二时辰》有了不一样的感受,不再只是被剧情吸引,而是更深入地感受到那个时代的脉搏。

《大明宫词》中华丽的服饰、繁复的礼仪,背后是唐代宫廷文化的缩影。太平公主的悲欢离合,不仅是个人命运的起伏,更是那个时代女性在权力与情感之间的挣扎。

而《长安十二时辰》中,长安城的市井烟火、坊间百态,与书中描述的民俗风情交相辉映。张小敬穿梭于街巷之间,每一处细节都让我联想到书中对唐代市井生活的生动刻画胡商的叫卖声、酒肆中的歌舞升平、百姓的日常生活,仿佛都从书页中跃然而出。

《浮世长安》为我提供了更深层的文化解读。无论是宫廷的权谋斗争,还是市井的烟火气息,都让人感受到唐代文化的多元与包容。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我们对唐代的理解不再局限于历史课本,而是真正走进了那个繁华盛世,感受到它的温度与呼吸。

文|荣荣

来源:燕都王唠嗑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