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122 盛唐不弱李杜的诗人常建 宿王昌龄隐居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3 05:48 1

摘要:常建和王昌龄都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同科进士及第,既是宦友也是好友。然而,他们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大不相同。常建最终“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今属江苏)县尉,之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也就是西山。而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从未退隐。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常建和王昌龄都是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同科进士及第,既是宦友也是好友。然而,他们在出仕后的经历和归宿却大不相同。常建最终“沦于一尉”,只做过盱眙(今属江苏)县尉,之后便辞官归隐于武昌樊山,也就是西山。而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从未退隐。

这首诗正是常建辞官归隐途中,经过王昌龄入仕前的居所时所作。王昌龄及第时大约已经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于石门山,这座山位于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也就是诗中提到的“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盱眙与石门山分别位于淮河南北两侧。常建辞官后西返武昌樊山,途中大概渡过淮河,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的隐居处住了一夜。他夜宿故人旧时隐居之处,触景生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这是一首描写山水隐逸的诗,在盛唐时期已经广为流传。到了清代,更是受到“神韵派”的推崇,与《题破山寺后禅院》并列为常建的代表作。诗题“宿王昌龄隐居”,一方面指的是王昌龄出仕前的隐居之地,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王昌龄并不在此地。

注:神韵派:主张诗歌创作要朦胧含蓄,吞吐不尽,好像有言外余情,深意寄托,却又难以捉摸,无法指实;语言力求华美,尽量选用明隽圆润的辞藻,打磨得流畅清秀;风格讲究清远冲淡,自然入妙。 神韵派,清代诗歌流派。 由清初诗论家和诗人王士禛创立。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清溪这个地方神秘不可揣测,您(指王昌龄)隐居的地方唯有孤云相伴。

首联描绘了王昌龄隐居的地点。“深不测”并不是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的水流向石门山深处,看不到尽头,借指高人隐士修为深不可测。王昌龄的隐居之处就在清溪流入的石门山上,远望只能看到一片孤云。

孤云:齐梁时期的隐士、被称为“山中宰相”的陶弘景(据传也是《瘗鹤铭》的作者,是一位文化名人和书法家)曾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此,山中的白云成为了隐士居所的标志,象征着清高与风雅。但陶弘景是一位著名的“山中宰相”,和他在一起的人依然很多,故多白云;而王昌龄一人隐居,所以用孤云,更显其清高。清代的徐增先生认为“孤”字表明王昌龄不在:“只见孤云,说明昌龄不在,因而觉得它孤单。”这种理解也很有趣,但从文本上看,应该是指王昌龄独自一人隐居在此。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松树之间露出一弯微微的月亮,那清冷的月光仿佛是专为你而洒下的。

常建夜宿此地,抬头看见松树梢头,明月升起,清光洒下,显得格外有情,却又毫无矫情之意。他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地相伴,所以说是“犹为君”,这里的“君”指的是王昌龄。这不仅暗示了王昌龄此时不在,更展现了隐逸生活的清高与情趣。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茅草亭里,花影在夜色中静静栖息;种满草药的院子里,青苔在悄悄生长。

“药院”通常是指种植中草药的院子。在唐朝,许多诗人都提到过药园,由此可以推测,当时很多人为了治疗常见病,在自家院子里种些草药,以备不时之需。这里的“滋”指的是青苔的生长。

夜宿茅屋本是孤独的,但抬眼看见窗外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有一番情意。到院子里散步,看到王昌龄种植的花草长得很好。因为久无人来,路面上长出了青苔,而茂盛的药园却滋养了青苔。这不仅再次暗示主人已经离开很久,而且在描写隐逸生活的情趣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惋惜和期待的情味,表现得含蓄而微妙。

中间两联描写了常建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时的所见所感。王昌龄的居所清贫而幽雅,只有一座孤零零的茅亭。亭前有松树,亭边种着花,院子里还种着草药,这些细节反映出他的为人和生活情趣。尽管独自居住,但并不孤独;虽然远离尘世,却依然热爱生活。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我也像你一样,辞别了世俗,去西山与鸾鸟和仙鹤为伴了。

尾联表达了诗人自己的归隐志向。“鸾鹤群”一词引用了江淹《登庐山香炉峰》中的“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表示诗人想要与鸾鹤仙灵为伴,终生隐逸。这里用了一个“亦”字,非常巧妙。实际上,此时王昌龄已经步入仕途,不再隐居。这个“亦”字是一种虚晃,故意而善意地表示要效仿王昌龄隐居,与他志同道合,借此委婉地劝诫王昌龄坚守初心,回归隐逸生活。这其实也是这首诗的核心思想。诗题为“宿王昌龄隐居”,其真正目的是劝王昌龄回归隐居。

明代周珽《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征君诗神气清朗,如此篇与《题破山寺》意趣俱到,可谓吃着丹头。地水火风皆可助我变化者,是天然学问人,刘辰翁曰:清远沉冥,不类色相,景同意别。清代刘邦彦《唐诗归折衷》:唐云:字字超凡。清代屈复《唐诗成法》:王之清才,死后松月犹若绻恋,生时不见用,此所以感而欲隐也。读此方知李颀“物在人亡”一首俗浅。

来源:灵威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