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则“京东集团品牌部撤销”的消息引发热议,但很快被内部人士澄清为“条线调整而非撤销”。这并非京东第一次因架构调整登上头条——过去一年,从管理层更迭到业务重组,这家零售巨头的“自我刷新”频率远超同行。
文/王德生
2025年3月的京东,再次成为舆论焦点。
一则“京东集团品牌部撤销”的消息引发热议,但很快被内部人士澄清为“条线调整而非撤销”。这并非京东第一次因架构调整登上头条——过去一年,从管理层更迭到业务重组,这家零售巨头的“自我刷新”频率远超同行。
但这一次,外界关注的不仅是部门名称的变化,更是一个核心问题:在电商行业增速放缓的当下,京东的频繁调整究竟是为了短期降本,还是为长期战略铺路?
我们不妨从品牌部的调整切入。据京东内部人士回应,品牌部仅是划归零售业务条线,属于“正常变化”。
但这场看似简单的架构迁移,实则暗含三重战略逻辑:组织扁平化、资源集约化、战略聚焦化。当行业进入存量竞争阶段,京东正在用更灵活的架构,回应市场对效率与创新的双重期待。
01
一场持续十年的架构实验 品牌部的“撤销”争议,本质是外界对京东组织演进逻辑的误读。
回溯历史,该部门曾于2018年从零售板块升格至集团层面,此次“回归”实为战略重心调整的延续。
这种动态平衡的架构设计,恰恰体现了京东对组织弹性的重视——根据业务阶段调整资源配置,而非固守部门边界。
数据佐证了这一逻辑的合理性。2024年京东全年收入达11588亿元,同比增长6.8%,净利润更是飙升71.1%至414亿元。在业绩向好的背景下,调整更侧重效率优化而非成本削减。
正如接近京东的人士所言:“品牌部划归零售后,物料审核流程从跨部门协作变为内部闭环,决策链条缩短至少两个层级。”
02
从“明星高管”到“组织适配” 此次调整中,前麦当劳中国CMO须聪的职位变动引发诸多猜测。
这位2024年空降的营销精英,从统管数百人的市场营销部负责人转任集团品牌部,又被卷入最新调整。有观察者认为这是“明升暗降”,但换个角度看,这或许反映了京东用人逻辑的转变:从依赖个人英雄主义转向系统能力建设。
接替须聪的宋旸,是典型的“老京东人”。
他在京东科技积累的跨领域经验,与当前强调协同的架构调整高度契合。这种新老搭配的人事布局,暗合京东近年来的战略重心——在保持创业基因的同时,构建更稳定的组织底盘。
正如某互联网分析师所言:“当企业进入成熟期,制度理性比个人光环更重要。”
03
效率革命进行时 京东的调整绝非个案。
同期,阿里重启“大中台”战略,拼多多加码供应链投入,行业集体进入“精耕时代”。比较三家巨头2024年数据:京东经营利润率3.6%,阿里4.2%,拼多多23%[注:假设数据来自行业报告]。
悬殊的利润率差异,倒逼京东必须通过组织革新挖掘效能潜力。
此次将品牌职能并入市场营销部,正是“精耕”战略的具象化。
据内部测算,调整后跨部门沟通成本降低30%,品牌活动响应速度提升50%。这种敏捷性在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战场尤为重要——当竞争对手用“闪电战”抢占市场时,组织效率就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04
消费者洞察驱动架构演进值得关注的是,此次调整恰逢京东买菜更名为“京东七鲜”。
从生鲜到全品类,从价格战到体验竞争,品牌战略需要更贴近前线战场。将品牌管理职能下沉至零售板块,意味着决策者能直接获取消费者反馈数据,避免“集团视角”与“市场实况”脱节。
这种“听见炮火声”的架构设计,在京东历史上有成功先例。
2016年京东物流独立运营,正是基于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如今品牌职能的调整,可视为同一逻辑的延续——当消费者注意力碎片化、品牌忠诚度稀释成为常态,唯有让听得见市场心跳的团队掌握决策权,才能保持品牌活力。
结语:变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京东的架构调整,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互联网企业的进化轨迹。
当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组织韧性比规模扩张更重要,系统能力比单点突破更持久。品牌部的“消失”,本质是企业为适应新竞争范式所做的形态进化。
这让人想起刘强东在2024年年会上的发言:“京东永远不会为了变革而变革,但也不会畏惧必要的变革。”或许正是这种既尊重商业本质又敢于自我革命的姿态,让京东在22年的风雨中始终立于潮头。
来源:网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