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大多数人而言,李苦禅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专注于美术绘画的学生们,理解“南潘北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潘”代表南方的潘天寿,“李”则指北方的李苦禅。
对大多数人而言,李苦禅或许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但对于专注于美术绘画的学生们,理解“南潘北李”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在这里,“潘”代表南方的潘天寿,“李”则指北方的李苦禅。
李苦禅原名李英杰,1899年1月11日生于山东省高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虽然出生在一个文盲农家,李英杰的天赋和对知识的渴望改变了他的命运轨迹。
从小就展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李英杰受到周围民间艺术家的影响,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不光在画画上有着天赋,学业成绩也十分优异。得到家人的支持,他完成了初等教育后,进入了当地一所知名的中学。
在中学阶段,李英杰在美术方面的才能愈发明显。他跟随孙占梅老师学习绘制花鸟画,这段学习经历极大地提升了他的画技。
李苦禅
1918年夏天,李英杰带着对艺术的热情和父亲借来的几块大洋,单枪匹马地前往北京,以求在更高的舞台上磨练自己的技艺。在北京大学的画法研究会,他有幸成为徐悲鸿的学生,学习炭画和素描,这段经历对他的艺术视野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1922年,李英杰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京美术学校西画系,开始了系统的美术学习。然而面对高昂的学习成本,他的生活异常艰难,无法承担住宿费用,只能居住在一座废弃的寺庙中。
在北京的艰苦岁月里,李苦禅几乎完全依靠家中的经济支援,但家庭本身条件有限。有时资助不足,他甚至陷入饥饿的困境。
为了能持续深入地研究绘画,李苦禅白天刻苦练习艺术技巧,晚上则不得不从事体力劳动,通过拉人力车来赚取生活费。他将所有赚得的钱都用于购买绘画用品,从不为自己留下一分钱。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他也只能穿着薄薄的夹克衫。
李苦禅与齐白石
看到李苦禅如此艰辛的生活,同学们深感同情,因此送给他“苦禅”这个名字。其中“苦”字描述了他的艰难境遇,也引用了佛教四谛中的第一个谛;“禅”字则寄托了他们对李苦禅未来在中国传统绘画,特别是写意画方面,能够达到高深境界的希望。这个名字的现实意义与对未来的期许相结合,李苦禅自此欣然接受并以此名字自居。
李苦禅的一生,也正应了这两个字。在1923年,经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提升,李苦禅有幸成为了齐白石的门徒。在齐大师的指导下,李苦禅的绘画技艺和艺术视野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现实的再现,更蕴含了深邃的意境和强烈的生命力,这让齐白石对他赞赏有加,曾赞叹李苦禅“能由一窥二”。
虽然李苦禅日以继夜地工作来支付学费,他始终没有向自己尊敬的师傅齐白石透露自己的辛劳。李苦禅之所以隐瞒这一切,不是因为羞耻,而是担心如果师傅得知,可能会认为他不能全心投入到绘画学习中,甚至有可能被开除出师门。毕竟能成为齐白石的弟子,李苦禅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
李苦禅(右)与齐白石、许麟庐
然而事实总是不可避免地暴露。一次偶然的机会,齐白石在一个清晨亲眼目睹了李苦禅拉黄包车的情形。李苦禅当时正准备结束夜晚的工作回去上课,没想到转身就看到了叫车的齐白石。这突如其来的一幕让他慌乱至极,本能地转身逃跑,但很快被齐白石叫停。
“英杰,别跑,送我回家。”齐白石的声音平静而坚定。
李苦禅只能顺从,内心充满忐忑。一路上,他不知道师父会作何反应,心中无限忧虑。
在沉默中,李苦禅终于忍不住开口:“先生,您是不是生我的气了?”
“我为什么要生气?”齐白石的回答轻轻的。
“因为我拉车,让您失望了。”
齐白石轻声反驳:“说什么呢,拉车怎么了?我年轻时也曾是木匠,那也算丢脸么?英杰,我只是心疼你如此辛苦。”
图片来自网络
这番话像一股暖流,打动了李苦禅,眼眶湿润了。齐白石不但没有怪罪,反而决定资助李苦禅,让他可以不用再拉车,专心致志地学艺。齐白石还经常将他的画作推荐给收藏家和画廊,帮助李苦禅通过卖画维生。此外齐白石还常常邀请李苦禅到自己家中用餐,偶尔给予一些经济援助。
在齐白石的悉心指导和关爱下,李苦禅终于能够安心地完成了自己的学业。但李苦禅的人生之路并非只有学术上的坎坷,他的感情生活同样充满波折和艰难。
李苦禅的第一次婚姻发生在他的中学年代,是由父母安排的一桩包办婚事。这段关系中双方并无深厚的感情基础。结婚仅几天后,李苦禅便离家外出求学,留下妻子孤单一人在家中。不久,她因病逝世。
对李苦禅而言,他的第二次婚姻是他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
李苦禅作品
在1928年,齐白石收了一位来自书香门第的女弟子,凌嵋琳。这位女弟子拥有中国第一国立美术学校的优秀背景,还因其出众的容貌和高傲的态度在艺术界小有名气。虽然她自负其才,但在遇到才华横溢的李苦禅后,她对他的尊重和仰慕之情油然而生,特别是被他的画作深深吸引。在朋友和同行的共同见证下,两人于1928年的深秋缔结了婚姻。
婚后由于不宜继续居住在师傅齐白石的住所,李苦禅迁至凌嵋琳位于阜成门内柳树井的住处。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生活中的差异愈发明显。凌嵋琳憧憬着充满浪漫和诗意的婚姻生活,而李苦禅,出身于农民家庭,却沉浸于与朋友们的画作和戏剧交流之中,忽视了与妻子的共度时光。
更令凌嵋琳不满的是,他们的家成了不断有来宾的场所,李苦禅不分昼夜地接待各种访客,包括一些他以前拉黄包车时结识的朋友。这些人常常留宿至晚,使得凌嵋琳不得不退回到她母亲的家中过夜。
当李苦禅的神秘魅力渐渐消退后,凌嵋琳对这段关系感到逐渐乏味。这时张若谷这位英俊而生活处境相似的年轻人成为了李苦禅的学生。虽然出身贫苦,李苦禅对他格外照顾,常邀他共享晚餐。
凌嵋琳
随着时间推移,张若谷逐渐察觉到凌嵋琳对其婚姻的不满和悲哀,并开始秘密策划接近她。当李苦禅离开北京前往杭州任教期间,张若谷便频繁以学习绘画为借口拜访凌嵋琳。
凌嵋琳在情感上感到孤独和苦闷,对这位善解人意的年轻学生产生了深厚的好感,最终两人越过了道德的界限。到了1934年,凌嵋琳决定公开结束与李苦禅的婚姻,并在报纸上宣布了与张若谷的结婚消息。
当李苦禅得知自己的妻子与他离婚,并与自己的学生发展关系后,感到极大的打击,但他仍然忧心忡忡地想要照顾到自己的孩子。
他急忙从杭州返回北京,意图带走两个孩子。未曾料想,张若谷竟对他的小儿子施加了残忍的伤害,导致孩子后来因感染严重而不幸夭折。
这连串的悲剧——妻子的背叛、儿子的悲惨去世以及长达六年的痛苦婚姻——给李苦禅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此后他长时间处于失望和心灰意冷的状态中,很少再提起关于情感的话题。
李苦禅
虽然李苦禅在国画界的成就众所周知,但鲜为人知的是,他也是一位坚定的爱国者,曾积极参与抗日活动,并因此差点遭到日军的迫害。
抗日战争期间,左联成员郝鲁伟曾与李苦禅为邻。郝鲁伟记得,当左联创办《好孩子》杂志时,经常面临资金短缺的困境。每当这种情况发生,郝鲁伟总能从李苦禅那里得到慷慨的支持,李苦禅从未拒绝过他的求助。一次资金特别紧张时,李苦禅甚至把所有的积蓄都给了郝鲁伟,以至于自己连饭都吃不上,只得晚上去郝鲁伟家蹭饭。
1938年1月,当地地下党组织急需筹集资金以护送一批革命同志前往延安。当时需要的金额高达2000元,这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是一笔巨款,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无忧生活数年。面对这一需求,李苦禅毫不犹豫地捐出了他刚通过画展赚得的2000元,这笔钱本可以让他和家人过上好日子,却毅然决然地支持了革命事业。
1939年冬,李苦禅在天津的一次画展非常成功,很多作品甚至在展览开幕前就已被预订一空。尽管他通过这次展览赚得了一大笔钱,但他没有将这些钱用于个人消费,而是将所有收入捐献给了“黄浩情报组”用于抗日活动。
李苦禅
在这些年里,李苦禅到底为革命捐助了多少钱?即便是他自己也无法确切计算。他的这些行为逐渐引起了日军的注意和怀疑。
1939年,日军与汉奸部队突袭了李苦禅的住所,试图将他逮捕并进行严刑拷问。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李苦禅勇敢反抗,与侵入者进行了激烈的肢体冲突,即便在枪口对准时,他也未曾退缩。
在随后的拘留期间,李苦禅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屈精神,他大声谴责日军的野蛮行径,斥责他们忘记了中国对日本文化的巨大贡献。他尤其对审问他的日军少佐上村喜赖进行了犀利的讽刺和挑战,甚至当面挑衅,要求与对方一对一解决问题。
他的激烈反抗激起了日军和汉奸的愤怒,导致他遭受了残酷的酷刑。回忆这段经历时,李苦禅提到,那二十八天里,他遭受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从被泼冷水到压杠子,从抽打到插竹签,这些痛苦的体验深刻地铭记在他的记忆中。
李苦禅
虽然曾历经生死磨难,李苦禅的爱国情怀和对抗日活动的参与并未因此减弱。他继续在北平举办画展,并更为谨慎地参与了地下抗日运动,展现出不屈不挠的精神。
1942年对李苦禅而言是个特殊的年份,它带来了他人生中的一个转折点——他遇到了未来的第三任妻子李慧文。李慧文是来自济南的李省三的养女,虽然出身贫苦,但她知书达理,性格温婉,外貌亦极为动人。
当时年仅24岁的李慧文刚从护士学校毕业,对于年长她19岁的李苦禅,并未表现出任何嫌弃。相反她对李苦禅那坚定的民族气节深感敬佩,这成为她决定与他结合的重要因素。
婚后的生活对这对夫妇来说是一场持久的考验,他们共同经历了抗战胜利的喜悦,以及战后李苦禅重新获得教授职位的兴奋。然而不久后,由于政治变迁,李苦禅从一位尊敬的教授沦为门卫,这一职业的落差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夫妇二人还曾被下放到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在那里李苦禅多次因劳累过度而倒下。
李苦禅与李惠文
虽然面临种种困境和挑战,李苦禅与李慧文的关系却始终坚如磐石,他们的婚姻生活维持了41年,始终未曾分离。
1976年以后,李苦禅被重新恢复了名誉和教授职务,1977年,他被选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这标志着他事业的又一春。他还被文化部聘为中国画创作组成员,在此期间,他创作了超过两百幅作品,为中国画的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李苦禅的生命在1983年画上了句号,但他为中国艺术教育所做的贡献以及他坚定不移的爱国精神,将永远被铭记。
来源:侯哥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