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滇南边陲的山水间,绿春县正以强劲动能书写发展新篇。依托“三大引擎”驱动模式,这片承载边疆人民期盼的土地,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画卷徐徐铺展,每一笔皆含奋斗力量,每一处尽显振兴生机。
在滇南边陲的山水间,绿春县正以强劲动能书写发展新篇。依托“三大引擎”驱动模式,这片承载边疆人民期盼的土地,让民族团结进步的画卷徐徐铺展,每一笔皆含奋斗力量,每一处尽显振兴生机。
筑牢产业根基,让发展“实”起来
聚力多元产业发展,夯实县域经济根基。立足生态优势、坚持绿色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乡村旅游,构建多元产业体系。打造茶产业“四个利益共同体”,2024年茶叶体系2.57万吨、产值5.31亿元,带动15.34万茶农增收。另发展橡胶40万亩、香辛料33.2万亩、梯田红米2.59万亩,“拉祜土鸡”“二甫鼓凳”等名品借电商成富民产业。
做强乡镇优势种植,带动农户稳定增收。牛孔镇种植百香果示范基地2000余亩,预计总产量5000余吨、总产值4600万元,惠及农户1264户7536人,年均户均增收3000元,人均年劳务收入超5000元。平河镇种植人参果5000多亩,年产值约8000万元,惠及300多户,产品远销多地。两地以“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动“山货”外销,助增收并打响“绿春味道”。
立足生态育产业,壮大民族团结经济支撑。发展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基础。绿春县借黄连山生态优势,在平河镇推进“林药共生”,边民种中药材1.2万亩,“云药绿春”带动3200户年均增收1.8万元,绿色经济占GDP 63%。三猛乡建2万亩有机茶园,引浙企创“云雾哈尼红”,年销超5000万元,惠及1.2万茶农;2024年借长街宴引游客3.2万人次,签8个文旅项目,金额5.6亿元。
擦亮生态底色,让家园“美”起来
推进义务植树落实,厚植绿春绿色生态本底。以“兴绿、扩绿、活绿”为主线,统筹生态保护修复与林草资源利用,森林资源量质齐增、生态屏障巩固。2025年义务植树任务45万株,已完成17万株、完成率37.78%,参与6.2万人。截至6月,完成采伐迹地人工更新5350亩、林地征占用植被恢复造林4680亩。
深化人居环境整治,打造宜居乡村风貌。以“三清一改”推乡村环境提升,28个行政村实现垃圾收运设施全覆盖,配备120名保洁员,建“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体系。建15座村级小型污水处理站,农户卫生厕所普及率超95%。创建“美丽庭院”,打造30处村级景观节点。同时,硬化村内道路20余公里,整治乱搭乱建120余处,推动乡村环境从“干净整洁”向“美丽宜居”升级。
完善全县生态保障体系,夯实绿色发展根基。出台《绿春县生态环境保护奖惩办法》,奖励护林、举报环境违法者;划分89个县级生态监管网格,配178名专职网格员,实现县域生态巡查全覆盖。划定种植养殖禁限区,推广生态农业模式,要求县域新上项目均通过生态评估,推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
凝聚团结力量,让精神“富”起来
保护传承特色文化,守住精神文化根脉。聚焦民族传统文化与非遗资源,系统保护传承。对国家级非遗《都玛简收》、省级非遗“跳鼓舞”“绿春牛孔彝族服饰”“同尼尼”等数字化记录并建立档案库;培育80名非遗传承人,以“师带徒”培训,开展15余场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活动,延续传统技艺与习俗。
创新载体与惠民服务并行,激发文化活力。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开发50余款“绿春非遗”文创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拍摄纪录片《绿春印记》,制30余条短视频(播放量超500万次),打造“一季一节”,已开展“开秧节”等节庆。全县28个行政村均建文化活动室、配备1.2万册图书,组25支村级文艺队、年均60余场活动,“文化下乡”年服务超3万人次。
以文化交融促民族团结,筑牢共同精神家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文化作为凝聚民族精神的纽带。以“天下最长宴席”为名片,推出20多项文旅融合文创产品,打造多元文化旅游品牌。整合2.23亿余元资金,建成48个边境幸福村。投入3800万元实施兴边富民“十百千万”工程26个项目。边境地区已创建省级示范单位8个、州级14个,大头拉祜寨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民族团结基础更加坚实。
通讯员:李志明
责编:李泽森
校对:李猛
总编:邱自松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