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澳大利亚向来以不主动挑起争端而闻名,这个贸易立国的大洋洲国家,与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孤立的朝鲜,都保持着外交关系。然而,就在本周二,澳大利亚做出了自二战以来从未采取的行动:驱逐外国大使。
本文为深度编译,仅供交流学习,不代表日新说观点
澳大利亚向来以不主动挑起争端而闻名,这个贸易立国的大洋洲国家,与几乎全球所有国家,甚至包括孤立的朝鲜,都保持着外交关系。然而,就在本周二,澳大利亚做出了自二战以来从未采取的行动:驱逐外国大使。
澳大利亚政府宣布关闭伊朗驻堪培拉大使馆,并将伊朗大使艾哈迈德·萨德吉列为“不受欢迎人物”,命令他与另外三名伊朗官员在三天内离境。与此同时,澳大利亚政府还将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正式列为恐怖组织。堪培拉如此果断的行动,恰恰反映出伊朗行径的极端性。据总理安东尼·阿尔巴内塞称,澳大利亚安全部门掌握“可靠情报”,证实伊朗与去年多起针对澳大利亚犹太人的袭击事件有关。伊朗被指控策划了去年10月悉尼一家犹太洁食餐厅的纵火案,以及12月墨尔本阿达斯以色列犹太教堂的另一起纵火案。
对于这些袭击事件,一些人可能会认为其手法过于拙劣业余,不像是国家机器所为。然而,对于那些长期追踪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外活动的人而言,其惯用手法清晰可辨:这个民兵组织通过分散式的犯罪网络进行运作,其成员包括毒品集团、犯罪团伙以及各地的小偷小摸之徒。他们长期以普通犹太平民作为袭击目标,其中最臭名昭著的案例便是1994年布宜诺斯艾利斯犹太社区中心爆炸案,该事件造成85人遇难,至今仍是阿根廷历史上最致命的恐怖袭击。
近年来,伊朗曾试图(但大多失败)袭击南非、肯尼亚、斯里兰卡、塞浦路斯、土耳其、德国、荷兰及瑞典等地的犹太或以色列目标,几乎凡其势力所及之处皆有行动。这些阴谋大多仓促草率、成本低廉,其目的在于威慑犹太群体与西方世界,并炫耀伊朗的非对称作战能力。该政权鼓动其全球追随者抓住任何可乘之机发动袭击,即便成功率微乎其微。
从表面上看,伊朗政权的逻辑令人费解:为何要冒着外交谴责和进一步孤立的风险,仅仅是为了对毫无威胁的平民发动拙劣的袭击?但正如伊朗政治中的诸多现象,其动机根植于国内的派系斗争。策划这些袭击的势力秉持强硬的意识形态,他们试图将伊朗塑造成一个好战的修正主义者形象,一个决心颠覆西方秩序且不受任何现实制约的国家。
在政权内部,这一派系正与更注重贸易、寻求改善西方关系的务实派进行角力。袭击澳大利亚目标的幕后黑手甚至可能认为其行动具有双重效用:通过打击西方国家的犹太教堂和餐馆,既能威慑全球敌人,又能有效地阻挠国内务实派的外交议程。
此次纵火袭击无疑强化了伊朗异见人士及澳大利亚境内伊斯兰共和国批评者长期以来提出的论点——即德黑兰的恶意影响已然蔓延。澳大利亚多个伊朗团体对阿尔巴内塞政府的迅速行动表示赞赏,其中包括中左翼组织“伊朗澳大利亚共和党人”。该组织感谢政府,并称其措施“显著提升了我们社区及全体澳大利亚人的安全保障”。
澳大利亚学者凯莉·穆尔-吉尔伯特,曾因莫须有的罪名在伊朗被监禁两年,直至2020年通过囚犯交换获释。她精通波斯语且深谙伊朗事务,已成为伊朗民主运动的重要盟友。她透露,多年来伊朗裔澳大利亚人不断发出警告,称“在抗议集会、社区会议、网络空间乃至自家门外,都遭受伊斯兰共和国特工的监视、威胁和骚扰”。她指出,本周政府似乎“一夜之间突然发现了决心”。
矛盾的是,伊朗驻堪培拉大使馆的撤离,反而会损害那些促成此事的强硬派的利益。尽管憎恨西方,但伊朗伊斯兰主义者却热衷于在西方国家活动,而外交关系使得这种活动更易开展。凭借开放的自由民主制度和英语的便利性,澳大利亚一直是伊朗特工推动伊斯兰共和国议程的理想基地。自2012年加拿大中右翼政府断绝与伊朗的外交关系、削弱该国在英语圈的影响力以来,这种情况尤为显著。
伊朗与澳大利亚曾保持着广泛的贸易联系:2010年代,多位澳大利亚内阁部长曾访问伊朗,时任伊朗外交部长穆罕默德·贾瓦德·扎里夫也于2016年到访澳大利亚。2018至2020年间,穆尔-吉尔伯特案曾引发两国严重紧张,但德黑兰似乎仍重视与堪培拉的关系。今年早些时候,萨德吉宣称伊朗驻澳使馆工作卓有成效,称德黑兰方面乐见双边关系加强并希望持续推进。
但自2023年萨德吉被时任伊朗总统、强硬派埃布拉希米·莱西任命为驻堪培拉大使以来,其外交诚信已多次受到质疑。与其他强硬派同僚类似,萨德吉更关注推进德黑兰的意识形态议程,而非贸易与学生交流。他多次在社交媒体上赞扬哈马斯和真主党领导人,甚至发文宣称要摧毁以色列。阿尔巴尼兹总理曾公开谴责其言论,澳大利亚中右翼反对党更要求驱逐该大使。去年,萨德吉还通过社交平台X私信一名伊朗裔澳大利亚人,要求其删除网上“反伊朗言论”。
澳大利亚当局早已知晓德黑兰当局对海外伊朗侨民实施监控。2022年,伊朗爆发以“女性、生命、自由”为口号的大规模抗议运动,澳大利亚数千名伊朗裔民众举行声援示威。但他们很快发现自己已处于德黑兰的严密监控之下:2023年,澳大利亚伊朗妇女协会一名活动人士收到警告——其父母家门口出现一只被割断头部的鸡。其他人则接到威胁电话。当年澳大利亚内政部长在演讲中证实,德黑兰正在澳大利亚境内监视伊朗人。参议院调查最终建议将伊朗革命卫队列为恐怖组织。
堪培拉当时并未立即采取行动,但本周终于作出了明确表态。伊朗则以否认姿态回应。其发言人宣称反犹主义是西方现象,与穆斯林无关。伊朗外交部长阿巴斯·阿拉格奇表示,他不得不勉强认同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期称阿尔巴内塞为“软弱政客”的言论。阿尔巴内塞因承诺承认巴勒斯坦国而招致以色列谴责。穆尔-吉尔伯特指出,这位澳大利亚总理同时被以色列和伊朗指责,恰恰说明他“做对了什么”。
伊朗尽管矢口否认,但鉴于该伊斯兰共和国的过往记录,鲜有观察家会采信其言而非澳大利亚的表态。上个月,美国联合阿尔巴尼亚、比利时、瑞典、加拿大、西班牙等13个西方国家,共同谴责伊朗在其境内谋杀、绑架和骚扰异见人士、记者及犹太人的行径。在近期伊朗与以色列的冲突之后,该政权公开的反犹言论愈演愈烈。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本周早些时候在演讲中抨击“那些将犹太人置于祖国之上的伊朗人”。上个月,国家电视台播放的音乐视频宣称要“连根铲除犹太人”;另一档喜剧短剧则要求以色列犹太人“学会游泳”,暗指他们将被赶到海边。尽管犹太及以色列作家的著作仍以波斯语版本流通,但审查机构如今连提及犹太人或犹太主题都予以封禁。
对于伊朗体制内那些希望挽回颜面、从夏季空袭中恢复元气的务实派而言,堪培拉的打击来得正是时候。这些务实派正与欧洲国家进行核谈判,试图阻止联合国恢复2015年协议解除的制裁。本周二,伊朗时隔数周首次允许国际核查人员重返该国。务实派正竭力阻止国家滑向赤贫,甚至避免新一轮战争。但堪培拉的聚光灯此刻正聚焦于政权丑陋黑暗的一面。伊朗议会的强硬派正忙于抗议核查人员回归,而那些参与策划去年纵火袭击的意识形态同路人,无疑正为自己毒化伊朗与西方关系的行径暗自窃喜。
作者:阿拉什·阿齐兹
阿拉什·阿齐兹是《大西洋月刊》特约撰稿人。其新著《伊朗人的诉求:女性·生活·自由》已于2024年1月出版。
来源:日新说Copernicium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