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乡村剧更绝,被拐女孩回家,亲妈第一句话是“别闹,彩礼都收了”。
刷到一部剧,女主被拐后居然跟买家谈恋爱,弹幕齐刷“甜”。
屏幕外的人直接愣住:这是2024年?
离谱桥段年年有,今年格外密。
古装戏里,皇帝一句话就把人贩子放了,理由是“他也有苦衷”。
乡村剧更绝,被拐女孩回家,亲妈第一句话是“别闹,彩礼都收了”。
编剧像是集体断网,把犯罪写成浪漫,把苦难当调味料。
观众不是傻子,只是太累了。
下班挤地铁,谁还想看烧脑?
于是平台大数据拼命推“爽点”,五分钟一个反转,三分钟一次拥抱。
剧情越无脑,播放量越高。
制作方一看,原来黑红也是红,干脆把逻辑扔进垃圾桶。
社交媒体成了放大器。
有人骂,有人剪鬼畜,越骂越热,热搜直接登顶。
制片方躲在背后偷笑:骂吧,反正广告费到账了。
观众一边吐槽,一边忍不住点开下一集,像在吃辣条,明知道不健康,就是停不下来。
转机藏在评论区。
越来越多人开始贴史实、甩法条,把“拐卖”词条刷上科普榜。
有人把古装剧的时间线扒成Excel,笑称“历史老师看完连夜改教案”。
平台后台发现,认真讨论的那条微博,转发居然破了十万。
金主爸爸第一次犹豫:要不要把下一部戏的预算挪给编剧请个顾问?
说到底,遥控器在谁手里,谁就拥有投票权。
点个“踩”,算法就少推一次烂俗;关掉自动播放,垃圾就少一个点击。
观众不将就,编剧才会动笔。
毕竟,谁也不想十年后被孩子问:“妈妈,你当年怎么看得下去这种剧?”
来源:月下轻踏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