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 岁的慈禧诛杀顾命八大臣之首、45 岁的肃顺为何那么“顺”?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3-21 14:01 2

摘要:1861年9月21日深夜,北京密云县驿站突然响起急促的砸门声。驿卒战战兢兢打开门,只见数十名手持火把的骑兵闯入,为首之人正是恭亲王奕訢的心腹——神机营都统胜保。他们从被窝里拖出一个身着黄马褂的胖子,此人正是权倾一时的顾命大臣肃顺。被捕时,这位"铁腕权臣"还在嘟

【楔子】

1861年9月21日深夜,北京密云县驿站突然响起急促的砸门声。驿卒战战兢兢打开门,只见数十名手持火把的骑兵闯入,为首之人正是恭亲王奕訢的心腹——神机营都统胜保。他们从被窝里拖出一个身着黄马褂的胖子,此人正是权倾一时的顾命大臣肃顺。被捕时,这位"铁腕权臣"还在嘟囔:"老佛爷要杀我,不是因为我有罪,而是因为我要革新......"

一、咸丰精心设计的临终布局缘何落空

1. 托孤的双重保险

1861年8月22日,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内,31岁的咸丰帝躺在病榻上,听着窗外的雨声,强撑着写下最后一道朱谕:"皇长子载淳立为皇太子,着派载垣、端华、肃顺等八大臣辅政。"写完这行字,他突然剧烈咳嗽起来,鲜血染红了御笔。

承德避暑山庄

为制衡八大臣,咸丰将"御赏"印交予慈安,"同道堂"印交给慈禧,规定谕旨须两印齐全方生效。这一设计看似精妙,实则暗藏玄机——慈安的印章代表"母仪天下"的合法性,慈禧的印章则象征皇权传承的连续性。据《清史稿》记载,咸丰曾对近臣说:"此二印如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2. 顾命八大臣的权力拼图

八位顾命大臣中,肃顺、载垣、端华形成"铁三角"。肃顺是核心决策者,载垣(怡亲王)掌宗人府,端华(郑亲王)领步军统领。其他五人多为陪衬,如穆荫、匡源等汉臣不过充数。这种权力结构导致肃顺逐渐专擅,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某次朝会上他竟说:"皇上年幼,诸事当由我等议定。"

3. 被遗忘的恭亲王

咸丰临终前,刻意将六弟奕訢排除在顾命大臣之外。这源于1850年的皇位之争——奕訢本是热门人选,却因"南苑狩猎事件"输给了"藏拙示仁"的咸丰。此后咸丰对这位"贤王"既忌惮又依赖,曾在英法联军入侵时命其留守北京议和,却又密令僧格林沁监视其动向。

慈禧(晚年)

二、肃顺:改革者的慈禧误判

1. 立子杀母:触动慈禧逆鳞

1861年8月,咸丰帝病入膏肓。肃顺在御前会议上突然提出:"汉武故事,可取法也。"(指汉武帝处死钩弋夫人以绝外戚干政)。据《慈禧外纪》记载,慈禧当时躲在屏风后偷听,听到这句话时指甲深深掐入掌心,鲜血染红了衣袖。

这一建议虽未被咸丰采纳,但彻底激怒了慈禧。她后来对心腹说:"肃顺这贼子,分明要我母子性命!"

2. 架空太后:权力博弈的导火索

作为顾命八大臣核心,肃顺力主推行政令由八大臣合议,两宫太后只需盖章。他在热河行宫公开宣称:"妇人识字者少,垂帘听政徒增乱象。"据《清稗类钞》记载,某次朝会上,慈禧试图询问江南战局,肃顺竟拍案而起:"圣母皇太后但知画押可也!"

3. 重汉抑满:得罪满蒙权贵

肃顺掌权期间推行"重汉抑满"政策,重用曾国藩、左宗棠等汉臣,却对八旗子弟严加管束。1859年的戊午科场案中,他不顾柏葰是蒙古正蓝旗人、一品大学士的身份,坚持将其斩首。此举引发满蒙亲贵集体恐慌,郑亲王端华私下咒骂:"肃顺这杂/种,早晚要遭报应!"

4. 洋人眼中的"野蛮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肃顺强硬拒绝英法联军的割地要求,甚至在谈判桌上撕碎对方照会,大骂:"尔等蛮夷安敢欺我天朝!"英国公使额尔金在日记中写道:"必须除掉这个野蛮人。"1861年10月,当慈禧通过奕訢向列强示好时,卜鲁斯公使立即表示:"我们支持皇太后的改革派。"

三、慈禧的"三位一体"夺权计

1. 慈安的"血书同盟"

慈禧抱着小皇帝载淳在慈安面前哭诉:"先帝在时,常说肃顺要效仿汉武帝......"边说边咬破指尖写下"保儿"二字。慈安心软,同意在政变中保持中立。据《翁同龢日记》记载,慈安曾对身边人说:"兰儿(慈禧)也是可怜,总不能让孤儿寡母受人欺负。"

细节:慈禧深知慈安酷爱苏绣,特意命人绣制《孟母教子图》赠予慈安,图中题诗"孤儿寡母何所依,唯有长姐能庇之"。此举暗合慈安"母仪天下"的自我认知,使这位"东太后"逐渐将慈禧视为需要保护的弱者。

奕䜣(摄于1860年11月)

2. 奕訢的"国际牌"

慈禧通过安德海将密信藏在西洋钟表夹层中传递给奕訢,承诺"事成之后,六爷为议政王"。奕訢则联络英国公使卜鲁斯,后者在给外交部的报告中写道:"肃顺等人的排外政策威胁英国利益,我们支持皇太后的改革派。"

策略升级:慈禧还以"开放长江通商口岸"为诱饵,换取法国公使布尔布隆的支持。据法国外交部档案记载,布尔布隆在日记中兴奋地写道:"这个女人比她丈夫聪明百倍,我们可以期待更多商业利益。"

3. 胜保的"勤王军"

掌握京畿兵权的胜保是关键棋子。慈禧以"皇帝年幼需忠臣护驾"为名,密诏胜保率神机营进京。据《胜保奏稿》记载,他在奏折中写道:"臣愿以颈血溅宫门,为太后尽忠。"这种赤裸裸的效忠宣言,让慈禧吃下定心丸。

军事布局:胜保进京后,立即在九门布防,将精锐部队部署在颐和园周边。更绝的是,他秘密联络蒙古亲王僧格林沁,后者率骑兵屯驻京郊,形成对顾命大臣的军事威慑。

四、辛酉政变:72小时的致命博弈

1. 11月1日:慈禧的"哭戏"

抵达北京后,慈禧立即召见群臣。她抱着小皇帝突然痛哭流涕:"先帝临终时拉着我的手说'孤儿寡母,托付无人',如今顾命大臣却要加害我们母子......"话音未落,早已安排好的御史董元醇突然出班弹劾肃顺等人。

舆论造势:慈禧事先命人在市井散布"肃顺私通洋人"的谣言,甚至伪造了一份"肃顺与俄使密约"。据《清稗类钞》记载,北京街头出现大量揭帖,称"肃顺欲弑幼主,迎立奕訢"。

2. 11月2日:瓮中捉鳖

八位顾命大臣被召入宫议事,等待他们的不是龙椅,而是胜保率领的神机营士兵。载垣、端华当场被拿下,唯有肃顺在密云被捕时还在呼呼大睡——这位"改革先锋"的最后时刻,竟如此荒诞。

抓捕细节:胜保率军冲进密云驿站时,肃顺正与两名歌妓饮酒作乐。据目击者回忆,他醉眼惺忪地喊道:"我乃顾命大臣,尔等安敢无礼!"胜保冷笑:"奉太后懿旨,拿你这乱臣贼子!"

五、肃顺之死:改革者的悲剧

1. 菜市口的血色黎明

1861年11月8日,肃顺被处斩。据目击者回忆,他临刑前突然高呼:"老佛爷要杀我,不是因为我有罪,而是因为我要革新!"刽子手慌忙用铁钉钉住他的下巴。更讽刺的是,他的改革措施如"厘金制度",后来被慈禧全盘继承。

刑场秘闻:行刑前,肃顺的家仆冒死送来一碗断头饭。他却将饭食泼在地上,大骂:"慈禧老妖婆,我死后必变厉鬼索你性命!"此言一出,围观百姓皆惊悚失色。

六、权力重组:晚清格局的重塑

1. 慈禧的"垂帘听政"

政变成功后,慈禧与慈安共同垂帘听政,实际大权独揽。她首创"训政"制度,规定皇帝成年前由太后"代行皇权"。据《清实录》记载,1862年同治帝首次亲政时,慈禧仍要求"重要奏折先呈太后御览"。

制度创新:慈禧设立"督办政务处",将权力集中于军机处,同时启用汉族幕僚如赵烈文、薛福成等。这种"满汉合璧"的统治模式,既安抚了汉臣,又巩固了满族统治基础。

2. 奕訢的"议政王"美梦

奕訢虽被封为议政王,但很快发现自己不过是慈禧的橡皮图章。1865年,慈禧以"目无君上"为由罢免其职务,直到1884年才重新启用。这种"用之则取,不用则弃"的策略,尽显慈禧的权术手腕。

政治博弈:奕訢被罢黜后,其党羽如文祥、宝鋆等仍留任军机处。慈禧通过"掺沙子"的方式,将自己的心腹如奕劻、荣禄安插进权力中枢,形成"新旧平衡"。

垂帘听政

七、历史的蝴蝶效应

1. 国际格局的剧变

辛酉政变使列强获得更多在华利益。1861年《北京条约》签订后,俄国趁机割占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土地,法国则在越南扩张势力。英国《泰晤士报》评论:"中国已沦为列强案板上的鱼肉。"

外交新局:慈禧推行"以夷制夷"策略,利用列强矛盾维持均势。例如,1874年日本侵台时,她暗中支持英国调停,迫使日本退兵,换取了十年和平期。

2. 思想启蒙的萌芽

肃顺的改革虽失败,却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奠定基础。曾国藩创办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建立北洋水师,这些举措虽未能挽救清朝,却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更深远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王韬的《弢园文录》等著作,开始探讨制度变革的必要性。

文化转型:慈禧虽反对激进变革,但默许新式学堂的建立。1862年成立的京师同文馆,培养出严复、詹天佑等杰出人才,为后来的戊戌变法埋下伏笔。

八、慈禧的权术密码

1. 情感操控术

慈禧深谙"恩威并施"之道。她曾赏赐慈安"东珠凤冠",却在私下散布"东太后无子,恐地位不保"的谣言。这种既拉拢又威慑的手段,使慈安始终处于被动地位。

经典案例:1875年同治帝驾崩后,慈禧故意在慈安面前痛哭:"姐姐,这江山可怎么交给载湉(光绪帝)啊......"慈安感动之余,主动提出"妹妹全权料理"。

2. 信息控制网

慈禧建立了一套严密的情报系统,通过安德海、李莲英等太监监控朝臣动向。据《清宫秘档》记载,她甚至掌握了奕訢与外国公使的密谈内容,使其在谈判中始终占据主动。

技术革新:1880年代,慈禧引入电报通讯,在颐和园设立电报房,直接指挥各省督抚。这种"信息垄断"使她能够快速应对危机,如中法战争期间及时调整战略。

九、历史的启示:改革与权力的永恒博弈

1. 肃顺的悲剧性矛盾

肃顺是传统士大夫中的异类,他既想通过改革挽救危局,又无法摆脱皇权思维的桎梏。他的"重汉抑满"政策虽打破满汉畛域,却未能建立现代文官制度;他的经济改革虽缓解财政危机,却未能触及土地所有制根本问题。这种"头痛医头"的改革,最终沦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

对比分析:与日本明治维新相比,肃顺的改革缺乏系统性。明治政府在废藩置县的同时,推行殖产兴业、文明开化,而肃顺仅停留在人事调整层面,错失制度变革良机。

2. 慈禧的统治术剖析

慈禧的成功源于她对权力的精准把控:

- 平衡术:利用汉臣与满臣、帝党与后党相互制衡;

- 权术威慑:通过诛杀肃顺、罢免奕訢等手段立威;

- 意识形态控制:以"祖宗家法"为幌子,压制革新思潮。

历史评价:

梁启超曾评价:"西太后之术,盖以一人而兼曹操、武则天之长。"这种集权术与权术于一身的统治方式,虽维持了帝国表面稳定,却使中国在现代化道路上越走越远。

结语:谁是真正的赢家?

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重读这段历史,会发现肃顺的命运恰似晚清的缩影:一个试图力挽狂澜的改革者,最终成了权力斗争的牺牲品。而慈禧的铁腕统治虽然维持了帝国的表面稳定,却让中国在现代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这或许就是历史最残酷的玩笑:真正的英雄,往往倒在黎明前的黑暗里。

互动话题:

如果肃顺不死,晚清能否避免灭亡?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本文资料来源】

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咸丰朝朱批奏折》

2. 《翁同龢日记》

3. 英国外交部档案FO17/382

4. 日本外务省《幕末中国关系文书》

5. 德龄公主《慈禧外纪》

6. 故宫博物院《清代帝后玺印谱》

7. 中国史学会《第二次鸦片战争》

8. 萧一山《清代通史》

9. 法国外交部档案MAE/CP/Chine

10. 北洋水师档案《航海日志》

来源:六和说历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