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3日这一天,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戒严,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全球媒体愣住了。什么情况?政变?没想到这么快,才不到六小时,结局就已经定下来了。大家都没缓过神来,政变草草收场,像是演了一场没有彩排的舞台剧。消息已经传开,网友炸锅,新闻接连不断,这场闹
2024年12月3日这一天,韩国总统尹锡悦突然宣布戒严,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全球媒体愣住了。什么情况?政变?没想到这么快,才不到六小时,结局就已经定下来了。大家都没缓过神来,政变草草收场,像是演了一场没有彩排的舞台剧。消息已经传开,网友炸锅,新闻接连不断,这场闹剧竟莫名其妙地画上句号。难不成韩国“总统”也能自个儿发起政变?看着这一幕,不少老韩国人立刻想起了45年前那个王者时刻,全斗焕的“双十二兵变”。同样都是冷峻的军政风暴,从籍籍无名的小司令到权力顶端,全斗焕的故事仿佛是韩国政坛里的教科书。尹锡悦对比之下,怎么会搞出这样个笑话?
时间回到1931年,全斗焕生在庆尚南道一户农家。父亲全祥佑虽为乡村村长略有地位,平时还能治个小病,啥大事都能琢磨两句。七岁那年,日本人把侵略的手伸进了朝鲜。警察厅找村长合作,帮忙收粮纳税。全祥佑死不答应,还把日本警察推下山。后果不用问,举家落荒而逃,最后栖身吉林呼兰镇。没账没名,靠体力劳动维持一家温饱。好不容易日子有点盼头,1941年,一场大火烧光了积蓄。家里人一合计,心里还是想回故乡。于是全家又回了韩国,在大邱藏匿多年,直到日本战败才算得喘了口气。
1948年,朝鲜半岛美苏主导,两国分立,军政气氛变得紧张。全斗焕顺势报考了陆军士官学校,希望能抓住点机会。入学才四个月,朝鲜战争全面爆发。全斗焕一腔热血要去当兵,母亲却把他的参军证撕了。说起来还得庆幸,韩国人的统计显示,那个时候参战的同学一个都没活着回来。这种运气可遇不可求,换个人怕是早没影了?
1955年,他军校毕业后分到了三八线部队当了排长。学习一般,交际手腕却拔尖。没多久就把卢泰愚、崔性泽、白云泽等人拉进了朋友圈,叫“五星会”。和朋友吹牛喝酒,说起来也没啥本事。可这些人日后出人头地,相互扶持,关系网逐步扩展到整个军队。开始是玩笑,可一旦混成气候,影响力那是能撼动朝廷。全斗焕借着岳父李圭冬的关系,娶了军方实权人物的女儿,顺利进军美国培训,回国在汉城国立大学做教授。仕途一帆风顺,看着就像正剧男主的成长曲线。
但好景也是短暂。1960年,时任总统李承晚倒台,第二共和国成立。可这个政府内斗激烈,缺乏军队资源支持,整个朝鲜半岛动荡不安。野心家朴正熙趁乱起事,发动516政变,靠自己小圈子推翻民选政府,建立第三共和国。军队支持有限。他要拉拢军方,急需新帮手。全斗焕见机,把宝都押在朴正熙身上,第一个挺身而出,还顺手收拾了反对政变的陆军校长——这等“投名状”,让朴正熙记了一辈子。作为回报他被提升为高官,信访主抓。地位特殊,手里的权力越积越重。你猜到事情的转折了吗?他开始学朴正熙,靠小团体网聚人脉。
此时的五星会已升级到七星会、一心会。名头越来越响,气势像地震一样扩散开。动作太大,自然被情报局金载圭盯上了,一纸叛乱罪名将全斗焕和一心会成员全部逮起来。还不是头一次,后来金载圭直接干掉了朴正熙。不过朴正熙自己是庆尚道人,对团队里这些“乡党”格外护短,最后把全斗焕都放了。你说是政权权力斗争,我觉得更像是一帮老乡在玩自己的小圈子。到这一步,全斗焕已经学懂了韩国军政运行的底牌——体制没大用,小团伙才是根。
之后几年,全斗焕再被查,甚至连累整个圈子。朴正熙每次都放人,顺带发奖金奖品,刻字指挥棒,像是在表扬学生。很难说一心会到底有没有谋反,只见大家都在暗处培植势力。1979年,朴正熙终于被金载圭一枪打倒。政局全乱,权力真空。全斗焕手上只有首尔保安部队,远远没资格插手最高权位。总理崔圭夏成为代理。一派文官,根本镇不住军头。韩国军权集中在陆军总长和首都警备司令手里,两人各握重兵,一旦联手简直无敌。怎么说都像是一道“铁壁阵”,全斗焕连面都见不到。
一心会在这个动荡局势下战略地活跃起来。问题是军人服从谁?名义上是上官,其实大小圈子才是根本。身份多元,高层要的是制度,小圈子要的是关系。只要利益冲突,军人就会舍体制投亲兄弟。北洋军听袁世凯,韩国军官服从一心会,这种情况反复出现过。军阀政权其实从来都不是绝对统一。朴正熙特意包庇一心会,也是为了防止外来集团掌权。他明白小团体才是保障。
决定性的双十二兵变时,全斗焕直接发动一心会兵力,三路出击拿下朝政。崔圭夏与陆军总长还算容易搞定。最大难关是首都警备司令张泰玩。他手头的兵都是实打实的主力,亲信不少。全斗焕不得不从三八线调兵入城压场子,才算制服。权力较量根本不看职位,谁的人多听话谁是老大。这点张泰玩比郑升和更强,有现管才有底气,可高层一旦渗透了太多小团体,他也只能挣扎几下。
这场政变之后,韩国权力格局骤变。全斗焕靠小团伙成事。朝鲜、北洋、黄埔系,历史上类似套路一再上演。反倒是体制权威被团体依附完全击溃。奇怪的是,这种依附关系需要时间精心经营。全斗焕那一批人,几十年交情,玩的是长期盘根错节。蒋介石、袁世凯,谁不是这样积攒人脉?江湖上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就是这个理。尹锡悦想效仿却没有这层土壤?
尹锡悦刚一上来就宣布戒严,信心满满。只跟几名高级武官一拍即合,以为职位、权限搞定,全军便乖乖听话。可现代民主制度下换届太快,军人身份流动,分散,没几个人再有心情玩深度小圈子。上头刚发令,下头就各自打算盘,体制认同感太低了。没有那个“生死与共”培育期,临时组队,注定要分崩离析。士兵早已不再一拍脑门就跟着干,现代舆论、价值判断,都已经影响军队内部。你说这次尹锡悦像不像50年前军政老套路,实际他是被时代潮流“反噬”了,政变根本玩不成。
有人说,韩国军人就是最讲服从,没主见,但未必有人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尹锡悦这场戏,打的是体制名义,却没人真心响应。韩国民主选举频繁,部长、司令换得太快,没有和全斗焕一样的“死党养成”路径。尹锡悦以总统身份想像前辈那样发号施令,却发现人心不再像从前。小圈子失灵,权威破产,军队全是一盘散沙。说到底,时代变了,韩国再也不是靠“团伙”上位的年代。不管是谁,试图玩老套路,结局都不会有意外。
其实说到这里,还是没理清楚到底是体制胜出还是圈子重要。连韩国自己都分不清。政变和军队谁更能左右大局?没人有标准答案。历史教训摆在那,但每次又总有例外。谁会想到,六小时的戒严还不如一场网络热搜来的猛烈。今天韩国的现状已无法复制全斗焕的故事。
韩国的真实权力运作早已不再是旧日的人情世故与乡谊主导。现代体制约束清晰,信息传播快速,人心复杂难以捉摸。尹锡悦败走麦城,光环碎裂。全斗焕的传奇也不过是一代人“拼圈子”的产物。当权力和信任关系都随民主变革逐渐消散,谁再能一呼百应?
历史的结论,真的很难清晰。政变的成败从来不是完全照搬过去经验。时局、人心、体制、圈子,每一次都不一样。韩国的今天,尹锡悦做不成全斗焕,他也不必成谁。
这个故事,还没结束。
来源:阿侯好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