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79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80 年 1 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中集集团前身)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 300 万美元成立,袁庚任第一任董事长,丹麦人
1979 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华夏大地,深圳蛇口工业区正式成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1980 年 1 月,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有限公司(中集集团前身)由招商局与丹麦宝隆洋行共同出资 300 万美元成立,袁庚任第一任董事长,丹麦人莫斯卡任总经理。作为改革开放后引进的第一批合资企业,中集从诞生之初就肩负着探索与创新的使命,也由此注入了国际化和市场化的基因。
当时,中国的产业结构体系和市场条件尚不成熟,与外资合作的经验也相对匮乏。中集的成立,不仅是一次经济合作的尝试,更是对新型企业管理模式和市场运作机制的探索。公司引进丹麦技术,专注于生产 20 英尺国际标准集装箱,其生产设备由宝隆洋行负责引进,厂房由西方设计师设计,主要管理团队也多为外国人,带来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理念 ,从原料采购、生产流程到质量检测,都遵循着国际标准,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1982 年 9 月 22 日,中集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集装箱制造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然而,中集投产不久,便遭遇世界性航运衰退,集装箱订单锐减,中集陷入亏损。与此同时,先行一步的韩国依托制造业优势,已然成长为集装箱行业新的领军国家。期待中的订单没有如期而至,许诺的优厚待遇随之落空,失落的情绪在中集员工中蔓延。
除了外部环境的影响,中集内部的文化冲突也日益激化。丹麦的管理模式在中集遭遇 “水土不服”,其管理体系承袭德国,在质量控制方面成效显著,一个集装箱的质量控制说明书就厚达一沓;在员工管理方面,打卡制度、迟到扣费等严格规定,让中国员工难以适应,无法形成有效的激励。中集一直亏损,最艰难的时候甚至发不出年终奖,员工罢工事件时有发生。
1986 年,中集董事会决定进行 “内部清盘”,保留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停产集装箱业务,转产钢结构加工。丹麦宝隆洋行退出公司经营管理,转由招商局负责。时任公司副总经理李启元、生产技术部经理麦伯良等骨干主动请缨,希望保留公司自主经营。随后,外方退出管理层,中方接手管理,精简了八成员工,中集从 300 名员工缩减至 59 人,一切从零开始。
这 59 人成为了中集的 “火种”,他们在困境中积极自救。没有业务,就主动去开拓,前往陌生的公司登门拜访,到泥泞的工地拉单;为了提高员工积极性,改革薪酬制度,降低固定工资标准,提高浮动工资比例。1986 年 11 月,中集实现了公司历史上第一次盈利,成功在市场中存活下来。
1987 年,转机出现,中国集装箱航运业务开始对集装箱形成需求,中国远洋运输总公司入股中集,重组为三方合资企业,中远和招商局各占股 45%,丹麦宝隆占股 10%。中远的参股,为中集带来了宝贵的市场资源和资金注入,解决了中集的燃眉之急,中集于当年 11 月恢复集装箱生产。
此次重组,也让中集形成了独特的 “两股均衡” 法人治理结构,为公司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制度基础。这种 “产权清晰、责任分明、利益共存” 的科学治理结构,为中集决策的科学性、监督机制的有效性、管理机制的灵活性、分配机制的合理性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障 。此后,中集凭借着成本优势和不断完善的技术、管理体系,逐步在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开启了新的发展篇章。
1992 年,33 岁的麦伯良出任中集总经理,彼时的中集,虽已走出困境,但在全球集装箱市场中仍只是个小角色,集装箱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 2% 。然而,麦伯良却在干部会议上大胆提出了 “世界第一” 的目标,这一设想在当时看似遥不可及,却为中集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993 年,麦伯良正式担任中集集团总经理,开启了中集的高速发展与扩张之路。
上任伊始,麦伯良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战略眼光和果断的决策能力。他敏锐地捕捉到全球集装箱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制定了通过跨区域并购实现企业扩张的战略。1993 年 2 月,中集首次实施跨区域并购策略,收购大连货柜工业 51.18% 的股权,在北方建立了深圳以外的首个生产基地,迈出了扩张的第一步。此后,中集开启了一系列并购行动,1994 年收购南通顺达集装箱公司 72% 股权,建立华东基地;1995 年租赁经营广东新会集装箱厂,后于 1996 年兼并;1998 年,从中远集团收购上海远东、天津北洋两家集装箱工厂,并从韩国现代手中收购在青岛的一家集装箱工厂和一家冷藏箱生产厂 。通过这些并购,中集迅速扩大了产能,在短短几年内构建起了华南、华东、华北三大区域的沿海生产基地格局,实现了生产规模的快速扩张。
在不断扩大产能的同时,中集也十分注重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1998 年,中集收购柬埔寨 31 万公顷和苏里南 45 万公顷森林,用于集装箱木地板制造,开始向集装箱产业链上游转移,加强了对原材料的掌控。2000 年,中集与英国 UBHI 结成合作联盟,并收购其特种箱技术;2004 年,收购英国 Clive-Smith Cowley 公司,获得折叠箱关键技术 。这些技术的引进与吸收,使得中集能够不断推出新产品,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进一步巩固了其在集装箱领域的领先地位。
1996 年,中集的集装箱产销量跃居世界第一,成功登顶全球集装箱制造行业。此后,中集在集装箱领域的优势不断扩大,不仅在干货集装箱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还在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等细分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成为全球唯一能够生产全品类、拥有 100% 知识产权的集装箱企业。
除了集装箱业务,中集还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2002 年,中集开启新征程,先后进军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装备、海洋工程等行业。在道路运输车辆领域,中集通过一系列并购和自主研发,迅速发展壮大,2006 年道路运输车辆产销量达世界第一;在能源化工装备领域,中集引进世界先进技术,建设罐箱生产基地,2004 年 ISO 罐箱产销量达世界第一;在海洋工程领域,2008 年中集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进入海洋油气开发装备即特殊船舶和海洋工程的建造业务领域 ,开始打破新加坡、韩国企业对高端海工产品的垄断,建造出了 “蓝鲸 1 号”“蓝鲸 2 号” 等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海洋钻井平台。此外,中集还在登机桥、消防车辆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集天达的旅客登机桥产品覆盖 75 个国家 345 个机场,2005 年登机桥订单量达世界第一 ;中集消防车市占率中国第一、全球第五。
在麦伯良的带领下,中集从一个濒临倒闭的小厂,发展成为业务遍布全球 100 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亚洲、北美、欧洲、澳洲等地区拥有 300 余家成员企业及 3 家上市公司,员工超过 7 万人的跨国集团,创造了 24 项世界第一 ,年营业额达到 1637 亿元,总资产 1543 亿元,成为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的一张亮丽名片。
在集装箱业务取得辉煌成就后,中集并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凭借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卓越的战略眼光,积极拓展多元化业务领域,致力于打造世界一流的产业集群。
2002 年,中集开启了多元化发展的新征程,先后进军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装备、海洋工程等多个行业。在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领域,中集以中集安瑞科控股有限公司为领军企业,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中集安瑞科在能源装备方面,以清洁能源 CNG、LNG 储运装备为重点,逐步拓展到加气站配套设备、城市气化、商业非管网供气等工程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业务覆盖天然气上、中、下游全产业链 ,LNG 低温罐箱、低温液体运输半挂车、中压气体罐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高压长管拖车产销量从 2002 年起至今连续全球产量第一 ;在化工装备领域,以符合国际多式联运标准的集装化、标准化罐式储运装备为核心,融合中欧设计和制造优势,为客户提供现代化的化学品物流整体解决方案,ISO 罐箱产销量从 2004 年起至今稳居世界第一 ;在液态食品装备领域,提供啤酒、果汁和牛奶等液态食品行业的酿造和储运装备工程设计、罐体制造和系统安装的全流程服务,拥有 Holvrieka 和 Ziemann 两大世界领先的啤酒酿造交钥匙工程国际品牌 。
2008 年,中集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正式进军海洋工程领域,开启了向高端制造业迈进的新篇章。海洋工程是一个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劳动密集和供应链密集的产业,进入该领域后,中集狠抓自主创新,自主知识产权比重已达 80% 。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 “蓝鲸 1 号 / 2 号” 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最大作业水深 3658 米、钻井深度 15240 米,是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层级 。在被誉为船舶海工行业 “皇冠上的明珠” 的 FPSO/FLNG 产品领域,中集海工近年来也成绩斐然,2024 年揽获 2 艘 FPSO 船体总包订单以及 1 艘 FLNG 改装总包订单 ,彰显了其在攻克海洋工程装备中最为复杂、造价高昂且附加值极高产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此外,中集还在海上风电运维领域积极布局,研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 “半小水线面” 海上风电运维船,航速达 26 节,是常规交通船的两倍,有效提升了海上风电运维的效率 。
在物流服务领域,中集聚焦多式联运战略,以 “装备 + 科技” 为核心,进一步深耕全球主要航线。自 2021 年 2 月份开始,中集在一年时间内完成对四家头部货代的并购,快速完成全球战略布局 。中集的物流服务板块具备自揽货能力和控箱能力的竞争优势,能够使货物在物流网络中快速高效地流转,得到了越来越多客户的青睐和合作 。2024 年上半年,面对国内外物流需求延续增长态势,中集世联达系统谋划,把握机遇,补足短板,营收同比增长 54.28% 至 140.89 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 274.74% 至 2.04 亿元,在全球物流业权威杂志《Transport Topic》2024 年全球海运货代 50 强榜中,中集世联达位列 TOP13,在中国企业中排名第三 。
此外,中集还在空港与物流装备、消防与救援设备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中集天达的旅客登机桥产品覆盖 75 个国家 345 个机场,2005 年登机桥订单量达世界第一 ;中集消防车市占率中国第一、全球第五。通过多元化布局,中集成功构建起了一个庞大而多元的产业体系,各业务板块协同发展,相互促进,为集团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
在全球物流与能源装备领域,中集集团无疑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集装箱业务方面,中集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霸主。自 1996 年起,中集的集装箱产销量便跃居世界第一,此后一直牢牢占据着这一宝座,目前约占全球 45% 的市场份额 ,在全球集装箱制造行业中占据龙头地位,全球前四大制造商市占率约 85%,中集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中集的产品线极为丰富,涵盖了干货集装箱、冷藏集装箱、特种集装箱、罐式集装箱等全品类产品,并且拥有 100% 的知识产权 。其产品不仅畅销全球,更是凭借卓越的品质和创新的设计,成为了行业的标杆。在冷藏集装箱领域,中集不断研发新技术,提高冷藏效果和能源效率,满足了全球冷链物流对高品质冷藏设备的需求;在特种集装箱方面,中集能够根据客户的特殊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决方案,如用于运输超大超重货物的框架集装箱、用于运输危险品的罐式集装箱等,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适应能力。
在道路运输车辆业务领域,中集同样成绩斐然,已成为全球最大的专用车制造集团 。其产品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半挂车、罐式车、厢式车、自卸车等,广泛应用于物流运输、工程建设、能源化工等多个领域,并且畅销美国和日本等主流市场。中集车辆在全球建立了完善的生产和销售网络,能够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中集车辆不断提升产品的性能和质量,在轻量化设计、智能化配置、安全性能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例如,中集车辆研发的轻量化半挂车,采用新型材料和结构设计,在保证车辆强度和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效降低了车辆自重,提高了运输效率,降低了运营成本,深受客户青睐。
在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装备领域,中集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中集安瑞科作为该领域的领军企业,构建起了完整的产业链布局,在能源、化工、液态食品三大细分领域均取得了卓越成就。在能源装备方面,中集安瑞科在天然气全产业链布局,LNG 低温罐箱、低温液体运输半挂车、中压气体罐车国内市场占有率稳居第一,高压长管拖车产销量从 2002 年起至今连续全球产量第一 ;在化工装备领域,ISO 罐箱产销量从 2004 年起至今稳居世界第一 ;在液态食品装备领域,拥有 Holvrieka 和 Ziemann 两大世界领先的啤酒酿造交钥匙工程国际品牌 。中集安瑞科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全球能源、化工及液态食品行业提供了高效、安全、环保的装备和解决方案。
在海洋工程领域,中集同样不甘落后,通过收购烟台来福士公司,成功进军这一高端领域。中集来福士是国内领先的高端海洋工程装备总包建造商之一,在海洋平台、海洋工程船舶等领域拥有先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 。中集自主设计建造的 “蓝鲸 1 号 / 2 号” 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钻井平台,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层级 ,最大作业水深 3658 米、钻井深度 15240 米,可抵御 12 级以上的台风,为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在海上风电运维领域,中集研发的 “半小水线面” 海上风电运维船,以其高速、稳定的性能,有效提升了海上风电运维的效率,填补了国内空白 。此外,2024 年中集海工揽获 2 艘 FPSO 船体总包订单以及 1 艘 FLNG 改装总包订单 ,彰显了其在攻克海洋工程装备中最为复杂、造价高昂且附加值极高产品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中集集团的行业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上,还体现在对行业技术进步和相关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上。中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每年投入大量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拥有一支专业的研发团队,具备强大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实力,在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取得了多项核心专利技术 。其研发成果不仅提升了自身产品的性能和质量,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标杆,促使其他企业加大技术研发力度,推动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升。在集装箱制造中,中集率先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和先进的制造工艺,提高了集装箱的强度和耐用性,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在海洋工程领域,中集研发的新型海洋平台设计技术,提高了平台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为深海资源开发提供了更安全、高效的装备。
中集集团的业务涉及众多上下游产业,其发展壮大有力地拉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在原材料供应方面,中集与国内外众多钢材、铝材、玻璃钢等原材料供应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促进了原材料行业的发展;在零部件制造领域,中集带动了一批零部件供应商的成长,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在物流、维修、售后服务等领域,中集也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推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发展。中集集团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销售网络和客户群体,与众多世界 500 强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其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声誉不断提升 。中集的成功,展示了中国企业的实力和竞争力,为其他中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成为了中国制造的一张亮丽名片。
尽管中集集团在过去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全球经济环境下,也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挑战。
从市场竞争角度来看,随着全球制造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涉足物流与能源装备领域,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在集装箱业务方面,虽然中集集团占据着全球龙头地位,但仍面临着来自其他竞争对手的挑战。一些新兴的集装箱制造企业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创新方面不断发力,试图抢占市场份额。在道路运输车辆、能源化工装备等业务领域,中集集团也面临着国内外众多企业的竞争,这些竞争对手在技术、价格、服务等方面各有优势,给中集集团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贸易摩擦也是中集集团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重要挑战。近年来,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美贸易摩擦等事件对中集集团的业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中集集团的产品出口面临着关税增加、贸易壁垒提高等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也影响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贸易摩擦还导致了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增加,给中集集团的生产和销售计划带来了困难。
行业周期的波动同样对中集集团的经营业绩产生着显著影响。集装箱航运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较大。在市场繁荣期,集装箱需求旺盛,价格上涨,中集集团的业绩也随之提升;但在市场低迷期,集装箱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中集集团的业绩也会受到较大影响。2023 年,受海外通胀高企、欧美持续加息和地缘冲突等不利因素影响,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欧美居民消费和全球商品贸易增速放缓,集运市场呈现周期性调整,全球流通集装箱出现冗余,新箱市场遭遇周期性低谷,中集集团集装箱制造业务实现营业收入 302.13 亿元,同比下降 33.9%,对应净利润 17.94 亿元,同比下降 65.88% 。
面对这些挑战,中集集团积极采取应对策略,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机遇。在 “集装箱 +” 业务方面,中集集团基于其在集装箱制造市场拥有绝对市占率的基础上,积极培育集装箱延伸业务。目前,“集装箱 +” 业务已涵盖集装箱储能、模块化建筑、冷链、新材等多个领域,累计营收已超过百亿 。其中,储能业务是当前市场最为关注的焦点所在,中集集团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子业务来发展,不仅做储能的集成装备,还通过与 POWIN 成立合资公司,积极进军全球市场 。在模块化建筑业务领域,中集集团为国内外客户提供 “咨询、设计、制造、建造和交付” 一站式、多样化的工业化成品建筑综合解决方案,受益于政策推动及用工紧缺等,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于海内外市场保持稳健增长 。
在新能源领域,中集集团也加大了布局力度。在天然气方面,控股子公司中集安瑞科是关键装备储运装备的龙头;在氢能方面,中集安瑞科已经进入氢能产业前后有大约 15 年之久,产品和服务涉及氢气储存、运输和加注核心装备,是目前国内主要的氢气储运设备制造商,并与鞍钢成立合资公司,启动焦炉气制液化天然气联产氢气项目,与 Hexagon Purus 共同成立合营公司,提供储运解决方案 ;在风电方面,中集海工业务大力挺进海上风电,提供 “装备 + 运维 + 金融” 一条龙服务,成功开发自安装升压站和换流站、大型风机海上风电安装船等产品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中集集团重卡业务具有新能源汽车的相关资质,密切关注氢能在商用汽车领域的应用,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2024 年,中集集团还计划联合研发建造全球首个竹基复合材料海上漂浮式光伏平台 “集林一号”,积极探索海上光伏领域的发展 。
未来,中集集团将继续坚持 “制造 + 服务 + 金融” 的发展模式,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制造方面,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在服务方面,加强客户服务体系建设,为客户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满意度;在金融方面,充分发挥金融的支持作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中集集团还将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加强与全球客户的合作,进一步提升市场份额和品牌影响力。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和能源结构的调整,物流与能源装备市场仍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中集集团有望凭借其强大的实力和积极的战略布局,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全球物流与能源行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来源:宸隽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