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刷短视频时,弹幕里突然飘过一句“又是韩国人”,紧接着就是满屏的“偷国”“整容脸”。
刷短视频时,弹幕里突然飘过一句“又是韩国人”,紧接着就是满屏的“偷国”“整容脸”。
这场景太常见了,可到底为啥?
先说整容。
韩国街头的广告牌上,双眼皮模板像复制粘贴的贴纸,地铁里拎着药袋的姑娘们像在便利店买口香糖一样自然。
这种对“标准美”的执念,传到国外就成了“韩国人连身份证都要P图”的段子。
可换个角度想,当整个社会把外貌当成硬通货,普通人只是被卷进了一场停不下来的竞赛。
更扎心的是文化挪用争议。
泡菜申遗成功那天,中文互联网炸了锅。
有人翻出韩国综艺里把豆浆叫“韩国传统饮品”的片段,配上“连空气都想申遗”的弹幕。
但韩国网友也在委屈:他们从小吃的泡菜就是红的,没人告诉他们这和中国泡菜是亲戚。
这种各说各话的僵局,最后都变成了评论区里的互相甩表情包。
最让路人转黑的,可能是旅游时的“音量攻击”。
济州岛民宿老板悄悄吐槽,凌晨两点还有韩国游客在走廊里开直播庆祝生日。
这种“把全世界当自家客厅”的松弛感,碰上日本地铁里连手机都要静音的氛围,简直像把摇滚乐队开进了图书馆。
但韩国朋友私下也嘀咕:他们从小被教育要“热情”,安静反而显得冷漠。
历史旧账更是死结。
每次韩国总统换届,慰安妇雕像的新闻就像定时炸弹。
中国网友刷“勿忘国耻”,韩国网友刷“日本先道歉”,夹在中间的普通人只想好好吃顿饭。
这些隔着屏幕的愤怒,最后都变成了对“韩国人”这个整体的标签。
说到底,键盘侠骂的是想象中的韩国人,而真实的韩国人可能正在便利店排队买三角饭团。
当K-pop爱豆在联合国演讲时,弹幕还在刷“整容脸”;当韩国教授在哈佛讲儒学,评论区还在吵“孔子是哪国人”。
这种撕裂感,大概就像用美颜相机拍证件照——永远对不上焦。
来源:奋发云朵LThOVj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