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时间过得真快,今日7月29日,不仅进入了处暑节气的第二候“天地始肃”,即万物开始凋零,自然界进入收敛的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式迎来了“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其与春节、龙抬头、端午节等并称我国传统的“重日
导读:今日七夕,老人说最怕“七夕一日雨”,七夕节下雨有啥预兆?我们看看农谚咋说。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时间过得真快,今日7月29日,不仅进入了处暑节气的第二候“天地始肃”,即万物开始凋零,自然界进入收敛的阶段,同时我们也正式迎来了“七夕节”。七夕节,又称七巧节、女儿节、乞巧节等,其与春节、龙抬头、端午节等并称我国传统的“重日节”。每年七月初七七夕节前后,织女星会位于正东方向,并飞升至一年中的最高点,标志着暑气渐消,天气转凉,农作物也进入了最后的生长阶段,秋收忙节就要开始了。
老话说“吃了芽菜面,还要热三天”,吃芽菜面就是七夕节这天的习俗之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了七夕节,天气可能还会受“秋老虎”的影响,出现一段时间的炎热天气,要注意防晒防暑。不过此时已经进入秋季初期,高温天气一般只会出现在白天,夜晚反而会越来越凉爽,昼夜温差会不断增大。特别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七夕后天气不仅炎热,空气湿度也会较大,白天焖蒸感明显,一般彻底凉爽需要等到白露至秋分以后。
《诗经·小雅·大东》有云: "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睆彼牵牛,不以服箱。"每当提起七夕节,人们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可在此之前,牛郎和织女仅指天上的星星,源自古人对星象律动的细致观察。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白日分卯时至酉时共七个时辰,古人观察发现,织女星每日的每一个时辰会移动一次,故称“七襄”。不过,虽然织女星整日整夜七次移动位置,但终究不能织成美丽的布帛,而牵牛星虽然明亮,但也不能像人间真牛拉车厢。
这个说法是现存文献中最早描述织女、牵牛二星的,也为之后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奠定了雏形。现如今,七夕节已然成为一个富有浪漫寓意的节日,更是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与西方情人节不同,七夕强调的更是爱情观中的含蓄与长久。一直到2006年,七夕节更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节日的文化内涵。
今年的七夕不一般,属于“晚七夕”。七夕节的时间虽然固定为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但受农历“置正”的影响,七夕节的阳历时间就会有较大的波动。正常来说,七夕节的阳历时间为8月中旬,如果七夕节在阳历8月上旬,称之为“早七夕”;如果七夕节在阳历的8月下旬,则为“晚七夕”。今年七夕节的阳历时间为8月29日,因此,今年是一个“晚七夕”。
老话说“早七夕凉风至,晚七夕热气升”,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七夕节在阳历8月上旬,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七夕后的天气很快就能凉快下来,甚至刮起凉爽的秋风,在这样的降温天气中,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以免受到寒气的侵扰;相反,如果七夕节在阳历8月下旬,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天气依旧会比较炎热,说明“秋老虎”持续的时间比较久,不过这种天气有利于农作物后期的积温,从而更好的生长。但要注意,农谚有着地域性、时间性,七夕后天气如何,就让我们拭目以待!
古代没有先进的天气预报,古人就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了很多观察天气的经验,就以此经验来推测之后的天气走向,以便更好的进行农耕事宜,关于七夕农村有一句老话说:最怕“七夕一日雨”,七夕节下雨有啥预兆?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的,建议早了解。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七夕节这天下了一整日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会比较多,会一直持续到秋分节气后。
七夕节正处初秋时期,此时正是秋收作物成熟前的最后生长时期,此时适当的雨水虽说能为农作物提供必要的水分,但过多的降雨则会出现“适得其反”的情况。因为持续降雨会导致土壤水分饱和甚至积水,这样的环境下,土壤中的氧气含量就会急剧下降,农作物根系的呼吸因此受阻,影响其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长期浸泡在水中的根系还容易腐烂,造成植株生长缓慢、叶片黄化,严重时整株枯萎。例如,因强降水导致玉米、大豆根系呼吸不畅,营养吸收受阻,地上部分的生长发育会明显受阻。
并且,秋分是秋季第四个节气,正值秋收时期,此时刚收获的粮食如水稻、小麦、玉米的含水量较高,并没办法直接储存进粮仓,毕竟高湿度环境会加速霉菌、细菌等微生物繁殖,导致粮食发热、霉变,甚至产生黄曲霉毒素等有害物质。所以,秋收后的粮食要进行晾晒,以此通过蒸发作用快速降低其含水量,创造不利于微生物生存的干燥环境。而粮食的安全储存含水量标准一般为13%至15%。如果此时降雨较多那么粮食就无法及时晾晒,从而增加了发霉的风险。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七月初七七夕节,当天是降雨的天气情况,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秋天会早早的寒冷,甚至还会出现“早霜”的天气,这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天气的转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秋季的天气会从凉爽逐渐转向冬季的寒冷,但如果出现了早霜的情况,说明寒冷的天气来的比较早,这样的天气不仅会让人们容易受寒受冻,也会阻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首先,当气温骤降至0℃以下时,农作物细胞间隙的水分就会凝结成冰,体积的膨胀会对细胞壁产生机械压力,导致细胞破裂。而解冻时,细胞内的水分又会因渗透压失衡而外流,造成原生质脱水凝固,植株干枯衰败。例如,玉米叶片受冻后枯黄,光合作用受阻,灌浆缓慢,粒重降低。
其次,秋季早霜还会直接破坏农作物的叶片、茎秆和穗部等器官,特别当穗颈受冻后,茎秆向籽粒传输养料的通道就会被切断,从而灌浆被迫停止,导致大幅减产。如果秋季早霜发生在秋收前,那么还会打乱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节奏,尤其是处于灌浆期或成熟期的农作物,会出现籽粒不饱满、千粒重降低的情况。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七月初七七夕节,这天下起了很大的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三秋时节的降雨天气会较多,从而导致人们更加忙碌。
三秋时节指的是“三秋大忙节”,即秋收、秋耕、秋种三个关键农事阶段,这一时期是秋季作物成熟、收获及冬季作物播种的黄金期,农民需抢抓农时完成收割、整地和播种,为全年粮食生产奠定基础。而此时如果出现了持续降雨的天,就会导致土壤过湿,农机无法下地作业,人们只能手工收割农作物。
并且,黏重土壤在雨水浸泡后很容易板结,导致腾茬整地困难,冬小麦、油菜等作物的播种期只能被迫延后,农民需要及时疏通田间沟渠,从而降低土壤湿度,为农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由此可以看出,三秋时节本来就会比较繁忙,因为频繁地降雨,农民还要进行各项防治措施,故而就有了“人倍忙”的说法。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七夕节当天是晴朗的天气,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晴天会比较多,这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粮食因此也能丰收堆满粮仓。
七夕后晴天较多,意味着日照时间长且强度适中,农作物叶片能充分接收光照,进行高效光合作用。例如,水稻在灌浆期需要充足的光照合成淀粉,晴天多可显著提高千粒重,增加产量。据研究,光照充足可使水稻灌浆速度提高15%-20%,粒重增加5%-8%。
并且,秋季晴天多,夜间往往也会晴朗无云,此时地表辐射散热就会加快,出现气温骤降的情况。白天高温可以促进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夜间低温可以抑制农作物的呼吸作用,以此减少消耗有机物,从而形成“昼造夜储”的良性循环。特别当昼夜温差达10℃以上时,农作物的净光合产物积累量会显著增加,不仅能提高最终的产量,品质也会随之提升。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农历七月初七这天的天气有着明显的升高,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寒冬腊月的时候,就会迎来较多的降雪天气。其中“高三度”并不是实际的温度,而是指比前几日的平均温度有着明显的升高。
所谓“瑞雪兆丰年”,冬季降雪虽说会带来较为寒冷的天气,但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的生长“百利而无一害”。毕竟雪的导热性极差,新降积雪的导热系数仅为土壤的1/10左右。当积雪覆盖地表时,能形成一层天然的“保温被”,以此阻止土壤热量向外散失,同时还能阻挡外界冷空气的侵入。并且,冬季降雪融化后,水分以缓慢渗透的方式补充土壤水分,与夏季暴雨相比,雪水渗透的会更均匀,能被土壤深层吸收并储存,为来年春季作物萌发提供持续的水分支持。
综上所述,老人说最怕“七夕一日雨”,这是因为根据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七夕节当天下起了雨,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降雨天气较多,秋天的天气也会寒冷的比较早,这不仅会对农作物的生长造成影响,还会影响三秋大忙节的农事进度。
今日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我这里是晴天,您那里天气如何?欢迎留言。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