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没有公布的「三星堆文字」的真相!破解三星堆之谜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3-22 17:00 2

摘要:网上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据说能看出「李白、三星堆、南方丝绸之路、释伽牟尼」这组词之间联系的人,知识储备至少在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水平。

网上广为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据说能看出「李白、三星堆、南方丝绸之路、释伽牟尼」这组词之间联系的人,知识储备至少在名牌大学研究生的水平。

前两个词之间的联系相信不少人都能说出来,三星堆是古蜀文明遗址,而李白曾写过一篇《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第三个词「南方丝绸之路」,就算没怎么研究过,也能猜到可能跟古蜀文明所在的四川、云南地域有点关系。

可最后一个词「释伽牟尼」就让人摸不着头脑了,佛祖怎么还和四川三星堆扯上关系了。看完今天这篇文章,也许你就能明白其中的渊源了。

三星堆是中国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一,官方称其「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其中出土的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黄金权杖、还有青铜神树等等。

与同时期的其他遗址中出土的文物相比,风格太过独特,工艺太过精湛,以至于不少网友感慨说,怪不得三星堆不敢继续挖了,再挖中华文明的起源该被改写了,神话要成为历史了!

还有些脑洞大的网友说,三星堆其实是外星文明留下的遗迹。三星堆文明究竟来自哪里,又为何会突然消失?三星堆是真的不敢挖了吗?今天我们来脑洞一下三星堆背后的故事。

三星堆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距离成都约40公里。在那里有三座稍稍隆起的土堆呈直线排列,犹如夜空中闪烁的三颗星辰,故名三星堆。

在三星堆的东北方还有一段残破的城墙,呈现出弯月形状,与三个土堆隔河相望,被当地人称为「月亮湾」。三星堆+月亮湾,更是被形象地称为三星伴月。

1929年春天,成都平原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繁忙的播种季节。

家住广汉南兴镇真武村月亮湾的燕道诚、燕青保父子在家宅旁挖水沟,一锄头下去,只听砰的一声,一个沉睡千年的古代文明的大门被燕氏父子叩开了。

他们一下子挖出了300多件珍贵的玉石器,这在那个年代是一笔横财,燕道诚既兴奋又忧虑,他小心地将这些宝物藏于家中,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一点点地拿到古玩市场上卖掉。

虽然燕氏父子对发现宝物的事情守口如瓶,但这些稀奇的器物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月亮湾很快因这批玉石器而出名,村民们纷纷在自家附近掘宝。

时间来到了1934年,美国传教士、考古学家葛维汉与华西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林名均教授等一行四人来到燕家,组织了一次非官方的考古发掘。

但发掘工作仅进行了10天就草草结束了,原因是附近盗匪猖獗。不过据说,那次共发掘出玉器、石器、陶器等文物六百余件,比燕家人第一次挖出的还要多。

新中国成立后,1963年9月,西南博物院院长冯汉骥等人在三星堆月亮湾一带又一次进行了数月的考古调查。

但遗憾的是,发掘完不久,冯汉骥就病了,后来身体一直不好,成果没能整理出来。

三星堆真正苏醒在世人面前是在1986年。那一年,三星堆一号和二号祭祀坑被发现。

一号坑里陆续出土了金杖、金面罩、青铜人头像、玉石器、铜器、金器等400多件文物。

二号坑出土了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青铜神坛、数尊贴黄金面罩的青铜人头像、以及玉璋、玉璧、玉戈等1300余件。

两次祭祀坑里还出土了共计80多根象牙,以及4600多枚被认为是当时货币的海贝和铜贝。

然而,此后三星堆的发掘工作再次陷入了停滞,直到30多年后的2019年末,考古专家们在一、二号坑附近,又陆续定位了三到八号坑。

2020年,三星堆迎来了它的二醒,重启了对3-8号坑的发掘。

2年半后的2022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阶段性考古发掘成果。

宣布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的考古工作已进入收尾阶段,共计出土编号文物近13000件,其中较完整的3155件。

在7、8号祭祀坑发现的龟背形网格状器、顶尊蛇身铜人像、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等大量文物是前所未见的造型。

在发掘过程中,专家提取了六座坑内的近200个样品,进行了碳十四测年鉴定,明确了几座坑的埋藏年代大概率落在距今3200年至3000年,也就是相当于中原的晚商时代。

三星堆遗址按掩埋年代来看分为四个时期:

一期遗存,即前蜀,距今约4500年-3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夏朝,和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属同一时期,重要遗迹有月亮湾、三星堆房屋建筑遗迹以及仁胜村遗址等,主要遗物有玉器和陶器两大类;

二期文化遗存,即古蜀,距今约3600年-3300年,和中原的商朝前期属同一时期,主要遗物有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等;

三期文化遗存距今约3300年-31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朝晚期,主要遗物有青铜器、金器、玉器和陶器,其中青铜器有尊、罍、大立人像、神树、人头像、面具、神坛等;

四期文化遗存距今约3100年-2900年,相当于中原的商末至西周前期。其中二期和三期是三星堆遗址的主体遗存。

整个三星堆遗址的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已发掘的面积不到2万平方米,也就是0.02平方公里,占整个遗址总面积的千分之1.6左右。

再加上发掘工作数度停摆,就有脑洞大的网友称,专家们是不敢挖了,是怕挖出颠覆华夏历史的东西来。

但事实上,三星堆数次停挖的原因并没有那么神秘,只是因为过去考古技术不到位,对文物保护的技术也不完善而已。

以青铜神树为例,单单对它的修复就已超过10年。过去数十年间,学界对三星堆的研究从未停止过。其实即便没有这些捕风捉影的传言,三星堆本身的神秘也足以让人啧啧称奇了。

上古黑科技

但凡是对三星堆有一丁点儿了解的人肯定对这个「青铜纵目面具」印象深刻,它于1986年出土于三星堆2号坑,宽138厘米,高64.5厘米,眼睛呈柱状向外凸。

一双雕有纹饰的耳朵向两侧充分展开,造型奇特,是世界上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青铜面具。

这难道就是神话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具象化吗?

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蜀志》中记载「有蜀侯蚕丛,其纵目,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

蚕丛是古蜀国的首位先祖,他是位养蚕专家,其面貌特征就是眼睛跟螃蟹一样向前突起。

《山海经·大荒北经》中同样也有关于纵目神的记载,称在在西北海之海外,赤水的北方,有一座章尾山。

山中有个叫烛龙的天神,人面蛇身,眼睛又直又长,闭眼就是黑夜,睁眼就是白天。

烛龙双眼就是纵目的,更诡异的是,甲骨文中的蜀字,与烛龙蛇身人面的形象极其相似。

三星堆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青铜神树」在山海经中也能找到相应的记载。

1986年至今,三星堆遗址的8个祭祀坑内共出土过8棵青铜神树,目前能够修复的共3棵,即1号、2号、3号青铜神树。

1号青铜神树是最大的,出土于2号祭祀坑,高达3.96米,由于顶部缺失,专家估计完整高度应该在5米左右,由200多块残件修复而成,是迄今为止中国所见青铜文物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神树分三层,每层有三根枝条,全树共有九根树枝,所有的树枝都柔和下垂。枝条的中部伸出短枝,短枝上立神鸟。树的一侧还有一条沿树逶迤而下的铜龙。

即便是放到今天,制造如此复杂的金属艺术品也非易事。而数千年的青铜器物,多是比较规整的几何形状,这样才便于铸造。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无疑是同时期的先进工艺,青铜神树则是其巅峰之作。

关于青铜神树的寓意,大致分为三种猜测,一种认为这正是《山海经》中的神树扶桑。

《山海经·海外东经》中记载:黑齿国的北边有一个地方叫汤谷,汤谷的海水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扶桑树,那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十个太阳中有九个在树的下枝休息,还有一个停在树的上枝。

如果把青铜神树上的鸟看做太阳神鸟的话,按照山海经的说法,青铜神树的最上面应该还有一根树枝,树枝上还立有一太阳鸟。

假如之后的考古发掘能把这部分挖出来,那就真的是神话照进现实了。

关于青铜神树寓意的第二种猜测是,这代表的是《山海经》中巫与神沟通的天地之间的天梯---建木。

还有一种猜测是,此神树为淮南子中的若木。《淮南子·地形训》中说「若木在建木西,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不管是扶桑、建木,还是若木,青铜神树都在诉说着一件事,上古神话很有不可能不仅仅是神话而已。

出土于2号坑的全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像也是一件引人无限遐想的镇馆之宝。

大立人头戴高冠,冠上铸有兽面纹和回字纹,双眼突出,鼻梁高挺,双手环握胸前,似持一物。

关于他手上拿的是什么,有人猜是玉琮,有人猜是象牙,还有人猜是权杖,更有人说,他可能什么也没拿,这只是祭祀时的一种手势罢了。

不过山海经依旧给出了神话版的答案---巴蛇。根据大立人的穿戴、纹饰推测,其身份应该是一位大祭司。

古蜀国有龙蛇崇拜,在三星堆就出土过青铜蛇,所以大祭司手握巴蛇来祭祀也是合情合理的。

《山海经·大荒西经》 中说「有鱼偏枯,颛顼死而复苏,蛇化为鱼,是为鱼妇。」

这里的鱼妇其实就是古蜀人的第三位先祖--鱼凫,而鱼凫又是由蛇幻化而来的。

《山海经》中也有很多关于操蛇之神的记载,比如《山海经·海外北经》的「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

在最近的一次发掘中,3-8坑还出土了很多令人忍俊不禁的青铜文物,被网友们戏称为「奇奇怪怪们」。

比如2021年新发现的青铜小立人,虽然工艺精湛,但是吧,我怎么看,怎么觉得他像个穿越时空的奥特曼。

还有3号坑出土的立发铜人像,这不是诸葛亮的发冠吗?

另外这只浑圆可爱的陶猪,简直就是小时候我们用来放压岁钱的存钱罐,难道古蜀人也有给孩子发压岁钱的习惯?

玩笑归玩笑,在三星堆发现的这么多青铜器文物,让人不禁想到了一个问题:

三星堆附近没有铜矿,古蜀人的铸造原料从何而来?还有遗迹中被发掘出的那么多象牙,难道几千年前,四川大象成群?

另外,数千枚海贝又该如何解释?三星堆遗址位于内陆地区,这些海贝从何而来?

别急,这些问题我们一个个来解密。关于三星堆青铜器的铜来源,目前考古界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

2012年时,专家们在三星堆青铜器中发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元素---具有放射性的一种铅的同位素,专家们将其称为「异常铅」。

巧合的是在江西吴城出土的青铜器中也含有这种「异常铅」,而江西吴城旁边便存在着一座大型的铜矿遗址。

但问题是三星堆距离江西吴城足足有1300多公里,从那里开采铜矿实在是有些天方夜谭。

后来,又有学者提出三星堆青铜器的矿源应该是位于云贵川交界的「东川铜矿」,这就是非常有名的「西南说」。

虽然专家们煞有介事地探讨了铜料运输路线,称顺着长江中游就能通过水路把铜料运至三星堆,但有一说一,东川铜矿距离三星堆所在地依旧有800多公里的距离,这样的采矿模式实在是效率太低。

近期,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刘兴诗提出了三星堆青铜器可能源自四川彭州龙门山的猜想。

龙门山距离三星堆只有几十公里,相比江西吴城和东川铜矿,这简直是近在咫尺的距离。早在数千年前,《华阳国志》记述龙门山脉时就有这样的表述:

「其宝则有璧玉、金、银、珠、铜……」恰好,在三星堆发现的诸多器物中,玉、金、铜均在其列。当然了,目前所有关于三星堆铜源的说法都只是停留在猜想阶段。

关于象牙,你还别说,数千年前,四川地区也许真的生活着数量庞大的大象族群。

《淮南子·人间训》记载,秦朝初年,岭南一带野象、野生犀牛众多,犀角、象齿一度成为当地特产。

至于海贝,主流观点认为,它们是通过「蜀身毒道」,也就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西线,从印度输入蜀地的。

身毒、天竺都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而这条蜀身毒道,跟开头我们提到的释迦牟尼的梗,又有很大的关联。

网上有言论称,有印度学者根据大量古文献记载和各国考古发现提出,释迦牟尼来自华夏昆仑。

哈佛大学一位名叫克里尔斯基的教授也指出,佛教其实是由三星堆文明的羽人创立的,后经由蜀身毒道传入印度,而释迦牟尼也是三星堆文明的后裔。

个人认为这种说法着实是有些正经胡扯了,大家也就当个乐子听一听吧。

2022年,考古专家在三星堆7号坑发现了一个之前从未见过的龟背形网格状青铜器,长61厘米,宽57厘米,上下两层鼓起的青铜网格中间还有一块玉器,器物整体形状类似龟背甲。

研究人员用X光技术对该器物进行扫描后发现了焊接的痕迹。其实不止龟背形网格器,三星堆的很多青铜器物造型都很复杂,不可能一体浇筑出来,大概率都是需要焊接的。

但铜器焊接绝对是技术活,铜的冷却硬化速度非常快,二次铸造易造成裂痕。

在研究了青铜器的成分之后,专家们又有了惊人发现:三星堆青铜器里都含有磷元素,而且占比精准,在8%-10%左右。

这种元素能让铜的凝固时间延长,同时增加铜汁的流动速度,使铜汁能够流入细小的部分,比如鸟爪、小人像的手足等等。

然而,磷元素是在17世纪才被德国人亨尼格·布兰德正式发现的,3000多年前的古蜀人是如何懂得使用磷元素的?

怪不得人们都说,三星堆再挖下去,天知道会挖出什么更惊人的事情。

回到龟背形网格器身上,关于它的用途,专家们还没有研究出来,但猜测跟古蜀人的精神世界有关,这个网格器应该是祭祀体系里的一件器物。

巧合的是,它跟公元前1800年出现在小亚细亚地区的赫梯帝国的王族徽章长得十分神似,这个徽章象征着太阳。

赫梯人是一个善战的民族,大约在公元前19世纪移居至安纳托利亚高原,也就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

赫梯人有太阳崇拜,在古赫梯帝国的神话中,也有数个太阳,和山海经中的「十日并出」类似。

事实上,不止龟背形网格器,三星堆出土的很多器物都和世界各地的古文明有着神奇的联动。

梦幻联动

这是1986年从三星堆2号坑出土的「金面青铜人头像」。这是2021年从3号坑和8号坑出土的完整金箔面具。

这种黄金面具在同时期的其他中国古遗址中从未被发现过,但在古埃及文明和迈锡尼文明中,却有使用黄金面具的传统。

这是陈列于开罗的埃及博物馆内的图坦卡蒙金面具,这是收藏于希腊国家考古博物馆的阿伽门农黄金面具。

1986年,在三星堆1号坑中还出土了一件石破天惊的文物---鱼凫王金杖。这是一根长1.43米、用700克纯金包裹的以鸟鱼为图腾的长手杖。

图腾中,两只鸟头头相向,两条鱼背部相对,鱼和鸟背有一根箭穿起。权杖的末端还有两个人头像。

在中国古籍记载和考古发现中,王权象征物一般是琮、钺、鼎、玺等器物,权杖很少出现,反而在西亚和埃及等地,权杖是神权、王权的象征。

比如埃及神话中的沃斯权杖,顶端是兽头,末端呈分叉状,代表诸神与法老之间的联系。

赫卡权杖被认为是法老的牧羊杖,是他对人民的控制权力的象征。

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博物馆的古巴比伦《汉谟拉比法典》石柱上,也雕刻有象征王权的权杖。

再来看看1号青铜神树,与苏美尔神树浮雕是不是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刚才我们提到,1号青铜神树上的鸟可能是太阳神鸟,而在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中也有太阳崇拜。

苏美尔神话中有太阳神乌图(Utu);古埃及文明中有太阳神拉(Ra),他不仅是太阳神,还是创世神,鹰首人身、头戴太阳圆盘头饰。

三星堆2号坑中还出土了6件直径85cm左右的青铜轮形器,一开始专家们以为这是车轮,但并没有找到车子的其它部件。

后来专家们认为这可能是太阳的象征,中间的五条青铜条代表的是太阳的光芒。类似的图腾也曾出现在苏美尔浮雕艺术中。

但我倒觉得这个轮盘,怎么看怎么样像汽车的方向盘。

除了太阳崇拜,很明显古蜀人还有眼睛崇拜。所有三星堆出土的面具不是纵目,就是有杏仁状的占据半张脸的大眼。

又一个巧合是,苏美尔拉玛神像的眼睛和三星堆青铜面具的眼睛非常神似。这样的杏仁状大眼也出现在了苏美尔浮雕艺术中。

还有一种说法是,甲骨文的「蜀」字和古埃及神话中的荷鲁斯之眼也十分神似。而荷鲁斯(Horus)是古埃及神话中法老的守护神,王权的象征。

说了这么多三星堆文明和世界其他古文明的梦幻联动,让人不禁想到了那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三星堆文明究竟起源于何方?

抛开外星人光临地球这类都市传说不谈,近些年来,「本土起源说」和「外来文明说」两派在三星堆文明的源头问题上一直争论不休。

「外来文明派」认为古蜀文化全是舶来品。看看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面具和青铜人像就知道了,全都高鼻深目、阔嘴大耳,耳朵上还有穿孔,不像是中国人倒像是外国人。

三星堆遗址在青铜时代位于中国西南的「边地半月形文化传播带」,是很容易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

三星堆遗址的主体年代又与两河流域的乌尔第三王朝、古埃及新王国极盛时期、以及地中海地区的希腊史前文明迈锡尼文明大体相当。

「外来文明派」说是乌尔第三王朝的苏美尔人,以及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的几个分支跋山涉水迁徙到了蜀中,形成了三星堆文明。

甚至还有说法称,这些迁徙而来的外来人种其实就是夏朝军民。

一直以来,我们对于夏朝的描述大多是出自神话故事,而非史料,事实上,夏朝是否真的存在过,在中国史学界是有争议的。

外来文明派认为,夏朝很可能根本不在中国境内,公元前1599年,商汤伐夏桀,夏朝灭亡,亡夏军民大规模流亡至目前中国境内,带来了三星堆文明。

但这种说法完全不能被「本土起源派」所接受。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主流史学界都是支持中国文明一元起源论的,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夏朝、商朝都是在黄河流域孕育出的古文明。

所以中国人将黄河称为「母亲河」,中国的其他文明只是黄河流域的夏商文明的分支或者亚种。

本土起源派拿出的证据是殷墟商代遗址出土的铜尊、铜罍、玉琮等都能在三星堆遗址中找到形制相似的器物,可见三星堆和商文化间的关联。

三星堆里出土的那些看上去很怪异、不那么中原的器物,仔细研究的话,身上也有很多中原元素和符号。

比如三星堆跪坐铜人像手里的牙璋,在二里头遗址中也出土过类似的;青铜神树、大立人身上都有龙的形象,这是典型的中国早期文明的一部分。

不过有一说一,这些与其他商代青铜器形似的器物在三星堆青铜器文化中并不占主导地位,三星堆青铜器的精美程度是可以吊打其他同时期的商代遗址的青铜器的。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不管是外来文明派,还是本土起源派,观点都有些过于极端了,更大的可能性是古蜀文明是多文明融合的结果。

来自黄河流域的夏商文明的青铜铸造技术、礼器制度和用玉传统,以及源于其他文明的雕塑艺术、尚金习俗和黄金冶炼加工技术,在四川盆地产生了碰撞和交融。

古蜀人的创造性由此被极大地激发,将外来制品、制作工艺和审美情趣与本土文化进行整合,从而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征。

刚才我们提到过南方丝绸之路,蜀地(四川)正位于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它向东从四川经过贵州、广西、广东,一直到南海的牂牁道,也就是古夜郎国;中线从四川经云南一直到越南;向西则是从四川经云南,至缅甸、印度,并进一步通往中亚、西亚和欧洲地中海地区,这条西线就是「蜀身毒道」。

今天的我们常常对古人的行动半径和活跃度缺乏想象,事实证明古蜀人很可能早就与世界各地的文化有深入的交流了。

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所长王献华曾提出观点称,三星堆位于亚欧大陆东部的青铜时代文明大动脉上。

从整个亚欧大陆版图上来看,在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的青铜时代,发达的青铜文明,都处于重要的交通线上,因此这些交通线,也构成了一个亚欧大陆的「文明动脉网络」。

三星堆就位于网络的中心位置,四通八达,连贯东西。

但这里也出现了一个新的问题:既然三星堆吸收了其他文明的手艺和习俗,为什么没有吸收其他文明的文字呢?

商朝有甲骨文,苏美尔人有楔形文字,古埃及人有象形文字,可偏偏官方称,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没有发现任何文字。

然而,三星堆文物体现的数学、物理、冶金、美学等领域的造诣,是不太可能通过口耳相传来实现传承的。

国际学术界将文字、冶金术以及是否形成城市视为「文明三要素」。

除文字之外,三星堆已具备其他两个要素,三星堆的文字究竟去哪儿了?

难道真如传闻所说,古蜀人是通过意识交流的吗?

文字之谜

古籍《蜀王本纪》中有记载称,古蜀人「不晓文字,未有礼乐」,完全就是一副未开化的野蛮人的形象。

但成书于东晋时期的《华阳国志》又说蜀人「多斑彩文章」,看来古蜀到底有没有文字,不仅是一个困扰今人的问题,也同样让古代史学家头疼。

截止目前为止所有官方报道和采访中,考古专家们都异口同声的表示,三星堆遗址中并未发现文字。

虽然没有文字,但在其陶器、金器、玉器等文物上,发现少量不规则的刻画符,这些刻画符也被称为「巴蜀图语」。

主流学者认为,巴蜀图语是一种过渡图字,既不是纯粹的图形,也不是纯粹的文字,正处于从图到字的转化过程中。

比如2022年4号坑中出土的青铜扭头跪坐人像的大腿上有几个刻符,古文字学者胡大权先生认为这应该是两个图语。

还有另一只青铜人像的袍服上刻有几个圆圈,圆圈内有一个类似「中」字的图案,疑似也是巴蜀图语。

1986年,三星堆一号坑中出土了玉边璋,长54.5厘米,呈刀形,两面布满图案,刻画的是祭祀场面,这也是一种刻画符。

部分学者认为,古蜀文明应该是有文字的,只是还没有被发现而已。

巴蜀一带气候温暖湿润,不利于文物的保存,三星堆出土的象牙的保存状态甚至还不如三百万年前的黄河象化石。

如果古蜀人是把文字记录在了纺织品、木器这类脆弱的载体上,而不是在青铜器上刻字的话,文字没有被保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民间还有一种声音是,三星堆其实早就出土了文字,只是官方还不太方便公开给大家看而已。

2022年,三星堆7号坑出土了一卷薄如纸的青铜箔,依然保留三千年前的原色。目前学者们还不知道这青铜箔是用来做什么的,但看起来很像古代书卷。

早在上个世纪20年代末,三星堆刚被发现时,由于社会动荡,官方并没有对遗址采取任何保护措施,这就让不少文物遗落民间。

这是一件民间收藏者公布的出土于三星堆的青铜书页,上面明显刻有文字;还有同样来自民间的三星堆金箔书。

网传某民间藏友还持有一枚三星堆出土的龙形印章,印章高50公分,上面刻有一条龙,底部有用「蝌蚪文」写的四个符号,有人称这四个字的意思是「鹰眼守家」,也有人说是「日月星辰」。

但坦白说,这些民间藏品真假难辨,搞不好又是国宝帮的杰作。

关于三星堆的文字之谜,还有一种说法是,古蜀国王朝更替之际,也发生了一次类似于后世「焚书坑儒」的事件,至于此事件的主导者是谁,那还得聊聊商周和古蜀国之间的纠葛。

灭国毁神坑

自从三星堆遗址被发现后,埋藏文物的8个大坑都被主流学界习惯性地称为「祭祀坑」,原因在于坑中发现的很多器物都是经过火烧的,而祭祀祖先神灵时,用火烧掉祭祀品,是上古就流传下来的习俗。

但三星堆中出土的文物不但有火烧痕迹,有的还被砸碎后掩埋的痕迹。按理说,祭祀神灵的物品应该被完整保存,以示对神灵的崇拜才对,为何要被砸毁、燔燎和瘗埋?

而且以青铜神树、神坛、金面头像、青铜面具为祭品会不会有些太奢侈了,通常的祭品应该是人、畜、车马像、酒器等日常用品才对啊。

所以近些年来,有部分学者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观点:这些坑并非古蜀人用于日常祭祀的普通祭祀坑,而古蜀人被灭族的「亡国绝祀坑」。

甲骨文中的「灭」字,是一个戌字,里面套了一个「火」字。火能烧尽万物,其作用不言而喻。

戌在甲骨文中是兵器的外形,象征着兵戈和战争。三星堆里的青铜器被火燎之,又被兵器毁之,体现的正是「烕」字之本意。

古人灭一国,并不仅仅是弑杀其君王,更会断绝其宗庙祭祀,让其祖先再也得不到祭拜,神器被砸、被火烧后又被掩埋,就是要切断该民族与天、地、神灵间沟通的桥梁。

如果再毁掉他们的文字资料的话,该民族可能就永远无法重新复苏了。

那么是谁对三星堆古文明进行了如此残忍的灭国仪式呢?有学者认为是商朝人,但我认为周人的可能性更大。

因为从已出土的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商、蜀之间的关系一开有过战争,但后来一直是和平共处的。

一则商人出访古蜀之前的甲骨卜辞中写道「至蜀无祸」,意思就是认为这次出行没有危险。除此之外,还有「在蜀」、「于蜀」等词也表明商蜀放弃了战争,双方开始友好沟通。

古蜀国拥有发达的文明,精湛的青铜技术不输同时代的商王朝,再加上山高路远道路险峻,商王朝可能觉得没有实际利益冲突的话,犯不着跟蜀国过不去。

还有几则甲骨卜辞显示,商王朝经常在祭祀祖先神灵时,询问蜀国能不能「受年」,也就是能不能获得丰收。

能成为商王卜问受年与否的国家,一定是商朝极为亲密的盟友。

商朝对藩属国、诸侯国,往往会使用「呼」、「令」等命令字眼,同时这些国家也会向商王进贡,但与蜀有关的卜辞中,并没有出现纳贡的记载,商朝与蜀国似乎是以较平等的方式相处的,然而这也为改朝换代之后的蜀国背叛商朝埋下了隐患。

在夏商之际,古蜀人的第三位先祖鱼凫,在成都平原中部建立了以广汉三星堆古城为中心的古蜀国,这也是古蜀人第一次建立国家,之前都是以部族的形式聚居的。

到了商周之际,古蜀王国的政治史上发生了第一次王朝更迭,成都平原出现了另一个「杜宇族」古蜀城邦,他们留下了今天的金沙遗址。

从出土文物来看,金沙遗址与三星堆一脉相承,但历史时期稍晚于三星堆。

山西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刘毓庆认为,在三星堆古蜀国和杜宇族势力发生冲突时,周人选择扶持杜宇族,灭掉了「亲商」的三星堆古蜀国,并举行了灭蜀仪式,杜宇王朝取代了鱼凫王的统治。

随后,部分三星堆古蜀国遗民来到了金沙,成为了杜宇王朝的子民。

但由于三星堆文明的核心技术已经被周人在灭国仪式中摧毁了,所以虽然金沙遗址文明是三星堆文明的延续,但其中出土文物的制造工艺远不如三星堆文物。

说到这儿,有人可能会问了,周朝在历史上是正义之师啊,怎么会举行如此残忍的灭蜀仪式呢?

会有这个疑问的朋友,肯定没有看过之前我们做的翦商和武王伐纣的真相这两期视频,赶紧回去补个课,内容可能会颠覆你的三观。

话说被周人扶持上位之后,杜宇族自然是唯周人马首是瞻,川蜀也成为周国势力范围之一,于是古书上才有周国「三分天下得其二」的说法。

根据《尚书.牧誓》记载,周武王伐纣时,一同征战的还有八个部族,其中排在第二就是蜀。

《华阳国志》中还记载:「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似乎蜀军还充当了伐纣大军的先锋队。

古蜀国的生命后来一直延续到了战国时期,公元前316年发生了秦灭巴蜀之战,古蜀文明相对独立的发展进程随之结束,开始逐步汇入中华文明一体化的大潮之中。

古蜀国虽然灭亡了,但古蜀文明的痕迹并没有从历史的长河中被彻底抹除,笼罩在三星堆之上的种种谜团,依旧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遐想,也成了一道道待破解的谜题。

来源:脑洞乌托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