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说韶关】韩愈在韶关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14:54 2

摘要:“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1200多年前,韩愈让韶关的山水闻名天下,留下方志典籍《韶州图经》的美名。今天,我们试从地方志维度回溯韩愈与韶关的情缘。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1200多年前,韩愈让韶关的山水闻名天下,留下方志典籍《韶州图经》的美名。今天,我们试从地方志维度回溯韩愈与韶关的情缘。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人(今河南孟州),一作修武人(今河阳修武)。唐代中期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作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韩愈于大历十四年(779)至建中元年(780)随长兄在韶州武水西(今武江区)居住,元和十四年(819)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途经韶州,元和十五年(820)量移袁州(今江西宜春),再过韶州,是对韶关历史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市外名人。

在韶关,韩愈下泷水、过古道、借图经、游韶石、访友人,足迹遍布乐昌、乳源、武江、曲江、仁化、始兴等地。其中在乐昌坪石镇罗家渡写下《泷吏》长诗400余字,《题临泷寺》成就千年韩泷祠、乐昌旧八景之韩泷烟雨等名胜古迹,留下“岭南清淑之气,自昌而始”的赞誉;乳源西京古道上梯云岭亭、心韩亭的清代碑刻记录了韩愈过境的故事;他与韶州刺史张端公张蒙诗词唱贺,写下《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等诗4首,留下“曲江山水闻来久”的千古名句;从潮州转任袁州,他在韶州停留,心情愉悦,访友人秀禅师,惬意写下《题秀禅师房》;北上过境始兴,韩愈在今太平镇江口回首少年时光,慨叹岁月蹉跎,留下《过始兴江口感怀》。

一、少居韶州

清同治《韶州府志》关于韩愈、韩会的记载

韩愈居韶关时间。据《旧唐书》《新唐书》韩愈传,及清同治《韶州府志》记载,韩愈三岁父母双亡,由长兄韩会抚养。唐大历十四年(779),韩会在起居郎任上受到元载案牵连,被贬为韶州刺史,12岁(有人说10岁,但从韩愈出生和韩会被贬时间来看,古人以虚岁计,应该是12岁)的韩愈随兄嫂来到韶关。建中元年(780),韩会病逝,韩愈随嫂北归安葬兄长,至此韩愈在韶关居住约一年有余。

清同治《韶州府志》关于古城址的记载

韩愈居韶关地址。韶关市区范围内古城址多次变迁,两汉三国时期在莲花山下,两晋南北朝短暂设于南郊官滩下,隋唐时期主要在武水西,尤其是唐武德五年(622)至梁乾化元年(911)迁小岛,韶州城固定在武水西近300年。根据韶州城的变迁来看,韩愈在韶关期间,主要居于武水西(约在今粤北人民医院至原妇幼保健院一带)。目前无相关遗址,也无诗文记载。

二、韩愈与乐昌

唐元和十四年(819)正月,韩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为潮州刺史,途经乐昌泷水(即武江乐昌段,今在坪石镇罗家渡附近),留下诗2首,题匾1幅,并盛赞乐昌“清淑之气”。

(一)清淑之气自昌始

清康熙五年《乐昌县志》关于清淑之气的记载

据清康熙五年《乐昌县志》记载:乐昌山水奇特,甲于他郡邑。桂山后峙,塔岗前嵬,狮象龟峰环其左;石室凤岗耸其右。灵溪映带于一方,武水逶迤以千里。间有六泷,不减瞿塘,诚湖湘之唇齿,交广之喉舌,奇胜之地,无逾此矣。韩昌黎谓:“岭南清淑之气,自昌而始。”讵不信哉。

关于该句韩愈对乐昌山水赞誉的话,康熙五十八年、同治《乐昌县志》都有记载,但具体出处暂无考证。

(二)《泷吏》

《泷吏》,又作《泷吏诗》《问泷吏》,不同史料记载不同。全文如下:

南行逾六旬,始下昌乐泷。险恶不可状,船石相舂撞。往问泷头吏,潮州尚几里。行当何时到,土风复何似。泷吏垂手笑,官何问之愚。譬官居京邑,何由知东吴。东吴游宦乡,官知自有由。潮州底处所,有罪乃窜流。侬幸无负犯,何由到而知。官今行自到,那遽妄问为。不虞卒见困,汗出愧且骇。吏曰聊戏官,侬尝使往罢。岭南大抵同,官去道苦辽。下此三千里,有州始名潮。恶溪瘴毒聚,雷电常汹汹。鳄鱼大于船,牙眼怖杀侬。州南数十里,有海无天地。飓风有时作,掀簸真差事。圣人于天下,于物无不容。比闻此州囚,亦在生还侬。官无嫌此州,固罪人所徙。官当明时来,事不待说委。官不自谨慎,宜即引分往。胡为此水边,神色久戃慌。㼚大缻罂小,所任自有宜。官何不自量,满溢以取斯。工农虽小人,事业各有守。不知官在朝,有益国家否?得无虱其间,不武亦不文。仁义饬其躬,巧奸败群伦。叩头谢吏言,始惭今更羞。历官二十馀,国恩并未酬。凡吏之所诃,嗟实颇有之。不即金木诛,敢不识恩私。潮州虽云远,虽恶不可过。于身实已多,敢不持自贺。

《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载该诗作于元和十四年(819)。据《旧唐书·地理志》及清同治《韶州府志》记载,唐武德四年(621)置番州,领曲江、始兴、乐昌、临泷、良化五县。贞观元年(627)改为韶州,贞观八年(634)撤并临泷、良化2县。武江又称武溪、泷水,在乐昌段“间有六泷”。韩愈过乐昌时,临泷县已不复存在,但泷头还有机构和小吏,该诗即为韩愈与当地小吏的对话。诗中韩愈慨叹年近六十了还被贬到潮州,并描绘了昌乐泷两岸险象环生的景象,接下来是讲述他与泷吏的对话。比如,这里离潮州还有多远,风土人情怎么样等问题。泷吏的一席话,使韩愈顿悟了人生和为官之道,是一次精神思想的大洗涤。不仅从之前的忿忿不平变为心平气和,而且还能从对方(皇上)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思考问题。如此思之,自己被贬谪是必然的结果,心头自然就如释重负,人也变得轻松愉快起来。

清同治《乐昌县志》关于韩泷的记载

继《泷吏》之后,韩愈又在临泷寺留下《题临泷寺》一诗。内文如下:

不觉离家已五千,仍将衰病入泷船。潮阳未到吾能说,海气昏昏水拍天。

该诗抒发的是作者韩愈因被贬而产生的抑郁心情,表达了自己在官场上的厄运和人生不幸的遭遇,就似眼前的昌乐泷一样坎坷,处处暗流涌动,波浪滔天。

清康熙五年《乐昌县志》关于韩愈庙的记载

后人为纪念韩愈,将临泷寺改为韩公祠、韩愈庙、韩泷祠,武江该段称为韩泷。韩泷祠历经多次维修,2006年因洪灾冲毁,后在原址上方数米处进行了重建。据民国《乐昌县志》记载,祠内原有韩愈题写的“鸢飞鱼跃”四字,现已不存,后人拓印本存于黄圃镇甘棠镇村。

现存于黄圃镇甘棠镇村的“鸢飞鱼跃”拓印

(四)韩泷烟雨

清同治《乐昌县志》八景图之韩泷烟雨

因为山水奇特,后代文人又经常在这里留下感怀韩愈的诗句,该处以“韩泷烟雨”为名逐步成为乐昌的风景名胜之一。关于“韩泷烟雨”的诗较多,历代志书都有节选,现摘录明乐昌知县史彬《韩泷烟雨》诗一首:“忆昔昌黎远谪官,道经武水涉层滩。一天烟雨迷空峡,半夜风涛下急湍。树色遥连山色晓,浪花飞作雪花寒。莫言巴蜀多危险,今见韩泷行路难。”

三、韩愈与乳源

据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记载,韩愈经过乐昌韩泷之后,见“昌乐泷险恶”,心中畏惧,于是只好“舍舟由陆度乳源蓝关”,即沿西京古道走陆路。由于韩愈本人没有相关诗文,仅在后人碑记及县志中有相关传说与记载。

(一)古亭碑记

梯云岭亭及碑

梯云岭亭碑。梯云岭亭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石角塘行政村梅子山自然村南约1.5千米的梯云岭半山腰处。亭中竖有一块重修梯云岭石碑。该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高190厘米,宽96厘米,青石质地。碑文阴刻。碑文中有记载:“昔唐昌黎韩公,宦游岭南,道经此地,迨后地以人传……”

心韩亭及碑

猴子岭心韩亭碑。心韩亭,位于乳源瑶族自治县大桥镇红云行政村猴子岭顶上。亭中立有一块亭叙碑,碑上刻有:“岭巅白牛坪有韩文公墓焉。公以忤上,贬粤岭者……”。当地人传说是韩愈被贬潮州,途经此地,故在白牛坪天顶壳以石垒筑一座茔墓,称作“韩文公墓”以作纪念。

(二)蓝关和韩文公祠

据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记载,知县裘秉钫捐资修复梯云岭路,在蓝关兴建韩文公祠,并有诗作《韩昌黎先生祠成有赋》《蓝关怀古》等。

清康熙二年《乳源县志》关于韩文公祠记载

关于蓝关,韩愈有一首《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该诗为韩愈赴潮州途中所作,诗中所写蓝关为何处有待商榷,可能是乳源西京古道的蓝关,也可能是陕西省蓝田县蓝田关,但《乳源县志》有10余首感怀韩愈过乳源蓝关的诗及知县郭弘缵的《韩昌黎先生祠记》。

四、韩愈的韶州情怀

元和十四年(819)南下潮州过境韶州,元和十五年(820)北上袁州再过韶州,韩愈留下诗作6首,既有赞誉曲江山水的千古名句,又有与韶州刺史张端公张蒙的唱和,也有访高僧的闲庭信步,更有伤人泪下的始兴感怀。

(一)《将至韶州先寄张端公使君借图经》

曲江山水闻来久,恐不知名访倍难。

愿借图经将入界,每逢佳处便开看。

诗中所述“借图经”,借的是《韶州图经》。《韶州图经》是唐代韶州编修的一部地方志书,它图文并茂,是全面了解韶州人文历史、自然风貌的重要典籍。

《舆地纪胜》关于韩愈的曲江山水诗记载

虽然《韶州图经》散佚,已经不能一览真容,但这首诗不仅让人领略到了韶州山水之美,更令《韶州图经》成为千古美谈。《韩愈年谱及诗文系年》及大部分学者认为韩愈写该诗时心情愉悦,应该是北上时所作,岑仲勉先生却认为是南下时所作。

(二)《晚次宣溪,辱韶州张端公使君惠书叙别酬以绝句二章》

其一

韶州南去接宣溪,云水苍茫日向西。
客泪数行先自落,鹧鸪休傍耳边啼。

其二

兼金那足比清文,百首相随愧使君。
俱是岭南巡管内,莫欺荒僻断知闻。

《绝句二章》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夏,韩愈任潮州刺史时在韶州曲江宣溪口写给韶州刺史张蒙的两首诗。宣溪位于今曲江区樟市镇,是宣溪水与北江的交汇口。此地山高路远,云水苍茫,时值日落,韩愈面对此情此景,失落之感不禁油然而生。

(三)《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

明时远逐事何如,遇赦移官罪未除。
北望讵令伤塞雁,南迁才免葬江鱼。

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

暂欲系船韶石下,上宾虞舜整冠裾。

在收到袁州刺史任命时,张蒙写来贺诗,韩愈作诗感谢,并寄托了他的韶石山情怀。

《舆地纪胜》关于韩愈的韶石诗记载

(四)《题秀禅师房》

桥夹水松行百步,竹床莞席到僧家。

暂拳一手支头卧,还把鱼竿下钓沙。

此诗作于元和十五年(820),韩愈从潮州到韶州,与韶州刺史张蒙诗词唱和,访古迹,在秀禅师房题诗一首,心情非常愉悦。关于秀禅师身份,是否为南华寺高僧,已难以考证。

(五)《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

来往再逢梅柳新,别离一醉绮罗春。

久钦江总文才妙,自叹虞翻骨相屯。

鸣笛急吹争落日,清歌缓送款行人。
已知奏课当征拜,那复淹留咏白苹。

相逢总是短暂,在正月梅花盛开的季节,韩愈与张蒙告别,写下这首留别诗。

(六)《过始兴江口感怀》

忆昨儿童随伯氏,南来今只一身存。

目前百口还相逐,旧事无人可共论。

始兴江口,位于始兴县太平镇河北村上下江口,是唐代始兴的县治所在地。它的南面是浈江河和始兴墨江河的夹江口,河面开阔,是一个天然的优良港湾,从汉代开始便是南来北往船只停靠的好地方。因此,唐开元年间张九龄奉诏修筑了大庾岭新路后,南韶驿道便成为连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重要通衢,朝廷在始兴江口设立了阶口驿,这里便成为南韶驿道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从潮州前往江西袁州,需沿浈水北上,途经始兴。当船至始兴江口,韩愈下船,并写下该诗。韩愈通过这首诗,表达出对岁月无情的感慨,与初到韶州之事刚好相呼应,同时预示着这是他最后一次经过韶州地界了。事实也确实如此,四年后,即长庆四年(824),韩愈病逝。

《韶州图经》书已不在,诗还在。长安潮州路八千,秀美的曲江山水缩短不了三千里的路程,却让韩愈心灵得以慰藉。韩愈在韶关的足迹,与韶关的情缘,更为韶关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来源:爱文学的小考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