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周末收拾老木箱,翻出小孙子的成长册。第一页贴着他刚上幼儿园的照片,圆脸蛋挂着泪珠,写着“我不想和妈妈分开”;最后一页是上个月拍的,举着“三好学生”奖状,咧嘴笑出俩虎牙。我摸着照片边儿直感慨——这孩子咋就变这么乖?
您发现没?我家这六年,藏着最朴实的因果账
上周末收拾老木箱,翻出小孙子的成长册。第一页贴着他刚上幼儿园的照片,圆脸蛋挂着泪珠,写着“我不想和妈妈分开”;最后一页是上个月拍的,举着“三好学生”奖状,咧嘴笑出俩虎牙。我摸着照片边儿直感慨——这孩子咋就变这么乖?
老伴端着茶过来,抿了口说:“你忘啦?三年前他抢小朋友玩具,你蹲下来跟他说‘手是用来抱抱的,不是抢东西的’;去年他摔了同学铅笔盒,你带着他去买新的还道了歉。”我猛地抬头,可不嘛!原来那些“管闲事”的日子,早就在小娃娃心里埋下了种子。
活了六十年,我越来越信一句话:这世间的好运坏运,早就在咱们日常的言行里,悄悄扎下了根。
好运不是天上掉,是咱们用“心”攒出来的
我家大孙女刚上高一那会儿,总跟我念叨“奶奶,我们班XX又考了第一,人家怎么这么聪明”。我没接话,只把她小时候的事儿翻出来讲:“你记不记得二年级?你数学考了68分,躲在厕所哭。我跟你说‘分数是镜子,照见哪里没懂,咱们把它擦干净就行’。后来你每天放学留半小时问老师题,期末不就考了92?”
她愣了愣,说:“对哦!我现在遇到难题不慌,就是因为那时候养成的习惯。”
其实不只是孩子。《周易》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我老伴就是最好的例子。他在工厂上了三十年班,没当过班长,没拿过大奖金,可厂里谁家里有事都爱找他——张姐孩子发烧,他替班三天;王哥老娘住院,他每天送饭;就连新来的学徒工,他都手把手教了半年。去年他退休,厂里专门给他办了欢送会,墙上挂着“热心肠老周”的锦旗。
我跟他说:“你这辈子没攒下钱,可攒下了比钱金贵的东西。”他笑:“咱也不图啥,就是图个踏实。”
那些“倒霉事儿”,早就在细节里埋了线
上个月儿媳跟我吐槽:“妈,小孙子最近在学校跟人打架,老师叫我去!”我跟着去学校,班主任拉着我直叹气:“这孩子推了同学,还说‘我不是故意的’。”回家路上,儿媳红着眼眶说:“我白天上班,晚上辅导作业,有时候脾气急,吼过他。”
我蹲下来跟小孙子说:“你还记不记得,上次你摔了一跤,奶奶没骂你,只帮你揉膝盖?因为你哭的时候,眼睛里全是害怕。可你推小朋友那天,他的眼睛里是不是也全是害怕?”他低头搓衣角:“奶奶,我错了。”
晚上老伴煮了碗酒酿圆子,放在小孙子面前:“甜的东西能让人心里软和,以后生气的时候,先吃颗圆子,好不好?”孩子咬着圆子笑:“奶奶,圆子像小太阳。”
后来我才明白,《太上感应篇》说的“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哪有什么突然的“倒霉”?不过是我们说话急了点、做事懒了点、对孩子狠了点,这些小刺儿日积月累,扎得自己和身边人都疼。
想转运?先把“因”种在日常里
这些年我琢磨出几个实在法子,说给儿女们听,也说给自己听:
第一,嘴要“暖”。 儿媳刚嫁过来那会儿,总嫌我唠叨。有回她煮饺子煮破了,我刚想说“你怎么连饺子都不会煮”,话到嘴边又咽下去:“破了好,破了才‘漏福’呢!”她眼睛一亮,后来真的越做越好。现在她常说:“妈,跟你说话心里舒服。”
第二,手要“勤”。 老伴退休后总闲不住,社区招垃圾分类员,他第一个报名。夏天顶着太阳守在垃圾桶旁,冬天裹着棉袄扫落叶。有回下雨,我撑伞去接他,看见他正帮独居的李奶奶搬米。李奶奶拉着我的手说:“老周啊,比亲儿子还贴心!”
第三,心要“善”。 大孙女有次说:“奶奶,我们班有个同学没午饭吃,我把面包分她一半。”我摸着她的头笑:“你今天的面包,比昨天的更甜。”她歪头问:“为什么?”我说:“因为甜的东西,会越分越多呀。”
现在做的事,都是给未来的“信”
前几天小孙子翻出我的老相册,指着一张泛黄的照片问:“奶奶,这是你吗?你在喂流浪猫。”我点头:“对呀,那猫后来成了咱们小区的‘镇楼猫’,天天在楼下晒太阳。”他摸着照片说:“奶奶,我也想养一只流浪猫。”我摸摸他的头:“好呀,但要先学会照顾它,就像你照顾同学一样。”
《了凡四训》里说:“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我活了六十年,见过太多人急着“求好运”,却忘了“种因”要趁早。就像种庄稼,春天不翻土、不播种,秋天哪来的稻谷香?
现在的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给老伴煮碗热粥;下午陪小孙子读绘本,教他认“善”字;傍晚去社区广场,跟老姐妹们跳跳广场舞——这些事儿看着普通,可我知道,它们正悄悄变成未来的“福气”。
您家有没有这样的小故事?或许是孩子突然懂事了,或许是老伴身体变硬朗了,又或许是一句不经意的“谢谢”换来了陌生人的温暖。欢迎在评论区聊聊,说不定您的经历,也能给别人提个醒呢~
毕竟啊,这世间最美好的因果,从来都不是“我得到了什么”,而是“我成为了什么样的人”。
来源:生活简单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