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李群玉三首诗作,引人深思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3-22 10:00 1

摘要: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以代耕、写作为生,性格淡泊,不慕仕途,曾受杜牧劝勉参加科举却“一上而止”。后得宰相裴休举荐,徒步携诗三百首入长安献于唐宣宗,获赞“异常高雅”,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归

李群玉(808-862),字文山,唐代澧州(今湖南澧县)人,晚唐重要诗人。他出身寒微,早年以代耕、写作为生,性格淡泊,不慕仕途,曾受杜牧劝勉参加科举却“一上而止”。后得宰相裴休举荐,徒步携诗三百首入长安献于唐宣宗,获赞“异常高雅”,授弘文馆校书郎,三年后辞官归隐,逝后追赐进士及第。

其诗以山水田园见长,风格清丽婉约,尤擅以细腻笔触捕捉自然意趣。他也精通音律、书法,诗中常融入笙箫琴韵,如“从此静窗闻细韵”将松风与琴音交融,展现文人雅趣。

李群玉交游广阔,与杜牧、段成式等唱和,诗作被收入《全唐诗》263首。虽部分作品被评“缺乏社会深度”,但其对湖湘风物的描摹、对茶文化的热爱(存茶诗四首,称“湖湘茶仙”),以及开创性记载长沙窑的贡献,奠定了他在地域文化史中的独特地位。澧县仙眠洲现存“水竹居”遗址,相传为其读书处,至今仍是湖湘文脉的重要象征。

本文李群玉的三首诗作:《书院二小松》以小见大,通过描写书院中两棵小松树,营造出一种清新、雅致的意境,表达了读书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引水行》则以“引水”这一生活场景入诗,通过对山泉流动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自由、自然的向往。《自遣》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回顾半生经历,感叹世事无常,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塞翁失马”这一哲理的领悟,最终归结到一种“陶然”自乐的人生态度。

一双幽色出凡尘,数粒秋烟二尺鳞。

从此静窗闻细韵,琴声长伴读书人。

这首小诗,写的是松树和读书人相伴的情景,读起来清新自然,有一种超脱世俗的雅致。

开头一句“一双幽色出凡尘”,“幽色”指的是松树那种深沉的青黑色(“幽”在这里读yǒu,通“黝”),“出凡尘”说的是这两棵小松树不一般,好像是从天上掉下来的,给读书的书院添了几分仙气。

第二句“数粒秋烟二尺鳞”,把松针比作“秋烟”(qiū yān),是说松针又细又密,像秋天的烟一样。“二尺鳞”(lín)指的是小松树身上那层像鱼鳞一样的树皮。“粒”这个字用得好,把本来虚的东西写实了,让人感觉松针好像一颗颗的,很小很嫩,但又很有生命力。这两句,一句写虚,一句写实,既有整体的感觉,又有细节的描写,看着简单,但越琢磨越有味道。

后两句开始写周围的环境,还有人和环境的关系。“从此静窗闻细韵”,这个“细韵”特别妙。风吹松针的声音本来很小,一般人注意不到,但诗人用一个“细”字就抓住了,而且还把这种声音比作好听的音乐。最后一句“琴声长伴读书人”和前一句正好呼应:松树的声音就像琴声,这既是对大自然声音的一种想象,又让人想起“风入松”这个古琴曲的名字。松树和琴声、大自然和读书人,在这里融为一体,读书人坐在桌前,松树在旁边摇摆,这就是书院里特有的那种安静、雅致的画面。

这首诗好就好在,它和以前那些写松树的诗不一样。古人写松树,要么比作君子,要么比作飞龙(比如“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李群玉偏不这样写,他写的是“小松”,不写那些又粗又老的树枝,只写“数粒秋烟”这种很嫩的松针;也不写松涛那种很大的声音,只写“细韵”这种很轻的声音。这种写法,从小处着眼,反而让人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首诗里没有硬要讲什么道理,松树和人的关系,就是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小松树不用非得象征坚强,读书人也不用非得说自己清高,两个人在一起,就是一种境界。

说到这首诗的背景,李群玉自己办过一个文山书院,诗里说的“书院”,很可能就是他自己读书的地方。唐朝末年,很多读书人喜欢跑到山水之间,躲避战乱,这两棵小松树,既是书院里真实的样子,也是诗人心里希望过的那种“静窗细韵”的生活。另外,诗里用“秋烟”来比喻,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之前也有人用过“秋烟”这个词,比如卢照邻、包佶,但他们都是指自然界的烟,李群玉是第一个用“秋烟”来形容植物的,这是一种新的写法。

这首诗的语言非常简洁,一共才28个字,就把视觉、听觉,还有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写出来了。特别是“琴声长伴”这四个字,既是说松树的声音一直不断,也是说读书的乐趣长长久久,这和白居易的“琴里知闻唯渌水”有相似的妙处。这种不加修饰的、闲适的感觉,正是唐朝末年山水田园诗歌里的一股清流,和贾岛那种苦思冥想的写诗风格不一样,展现出另一种自然的风格。

一条寒玉走秋泉,引出深萝洞口烟。

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

“引水”二字,人工引导水流。这在古代农耕社会是常见景象,开渠引流,灌溉农田。李群玉,这位唐朝诗人,没有铺陈宏大叙事,仅仅截取“引水”这一生活片段,以小见大,颇有意味。

诗歌开篇,“一条寒玉走秋泉”,画面感十足。“寒玉”,触觉与视觉交织,想象一下,清澈山泉,带着丝丝凉意,光洁如玉。一个“走”字,化静为动,水流奔腾跃动,有了生命。“秋泉”,点明时节,秋高气爽,山泉更显清冽。

“引出深萝洞口烟”,诗人视线转移,由泉水本身,转到泉水发源地。“深萝”,指幽深山洞中丛生藤萝(luó)。“洞口烟”,不是炊烟,是山间水汽氤氲(yīn yūn),如烟似雾,营造出一种神秘氛围。如陶渊明笔下“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的意境,都是由寻水,而进入一个幽深所在。

再看后两句,“十里暗流声不断,行人头上过潺湲(chán yuán)”。“暗流”,指山洞中地下河。“十里”并非实指,形容水流距离长远。“声不断”,听觉描写,山泉在地下奔流,水声持续回响。最后一句“行人头上过潺湲”,视角陡然转换,从山洞内部,转到外部,行人走在山路上,头顶上方,是山泉流淌声音。

整首诗,诗人运用多种感官描写,视觉上“寒玉”、“深萝”、“洞口烟”,触觉上“寒”,听觉上“声不断”、“潺湲”,共同构成一幅立体山水画卷。

我们可以想象,一位行者,走在秋日山间小路,听到头顶上方传来水流声,抬头望去,只见山岩缝隙间,清泉涌出,蜿蜒而下。这景象,让人心旷神怡。

这首诗,如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空灵,也有些许杜甫“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的洒脱。同样写山水,李群玉没有直接抒发情感,完全通过景物描写,传递出他对自然热爱,以及对自由向往。

《引水行》虽短小,意蕴深远。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朴实语言,描绘出山泉流动美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神奇和生命力。诗中“引”字,不仅指引水流,也仿佛指引着人们去发现自然,发现美。

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

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

修竹万竿资阒寂,古书千卷要穷通。

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

这首《自遣》,是李群玉抒发人生感慨的佳作。读来,一股淡淡的无奈和超然交织,引人深思。

首联“翻覆升沉百岁中,前途一半已成空”,开门见山。人生百年,像小船在波涛中起伏,经历各种变动。走过一半人生路,回望过去,许多理想抱负,许多计划打算,都成泡影。这种感觉,好比站在人生的中途岛,前路迷茫,后路虚无。

颔联“浮生暂寄梦中梦,世事如闻风里风”,诗人把人生比作“梦中梦”,虚幻短暂,难以捉摸。世间事像“风里风”,飘忽不定,无法把握。这种感叹,深植于中国古代哲学。《庄子·齐物论》就曾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生死变化,如梦如幻。诗人或许从这里得到启示,对人世变幻无常发出感喟。

颈联“修竹万竿资阒(qù)寂,古书千卷要穷通”,笔锋一转,写到诗人排遣苦闷的方式。万竿翠竹,营造清幽环境,适合静思;千卷古书,蕴含深刻道理,值得钻研。这里,诗人追求的不是热闹喧嚣,而是安静独处,潜心读书。这种情怀,和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有相似之处,都是在寻求内心的宁静。

尾联“一壶浊酒暄和景,谁会陶然失马翁”,在温暖阳光下,诗人独酌一杯浊酒,自得其乐。他想起了“塞翁失马”的故事:边塞老翁丢了马,大家安慰他,他说这未必是坏事;后来马带回一群骏马,大家祝贺他,他说这未必是好事;他儿子骑马摔断腿,大家安慰他,他说这未必是坏事;后来战争爆发,壮丁大多战死,他儿子因为腿瘸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诗人用这个典故,表明自己对世事变迁的达观态度。祸福相依,得失难料,不如看淡一切,享受当下。

李群玉这首诗,情感真挚。从人生过半的失落,到世事无常的感慨,再到潜心读书的追求,最后归结到“陶然”自乐的人生态度。诗人把深沉的思考,用朴实自然的语言表达,没有华丽辞藻,没有刻意雕琢,读起来却韵味无穷。全诗流露出一种看透世事的智慧,同时,这种智慧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认清人生真相后,依然保持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的格调,与盛唐诗歌的昂扬奋发有所不同,更多体现中晚唐时期文人面对社会动荡,内心苦闷彷徨,转而寻求内心平静的特点。不过,李群玉并未沉溺于悲观情绪,他通过读书、赏竹、饮酒,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命力。

来源:混沌婴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