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副总裁为13岁女儿“开盒”道歉,给我们上了怎样的一课?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13:41 3

摘要:一名13岁女孩因追星纠纷,在社交平台恶意曝光他人隐私,甚至意外泄露父亲的高管身份信息,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特权质疑、网络暴力与家庭教育的公共讨论。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近日,百度副总裁因女儿参与“开盒”他人隐私事件公开致歉,引发全网热议。

一名13岁女孩因追星纠纷,在社交平台恶意曝光他人隐私,甚至意外泄露父亲的高管身份信息,最终演变成一场关于特权质疑、网络暴力与家庭教育的公共讨论。

作为家长,我们不禁反思:在信息触手可及的时代,如何帮助孩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如何引导孩子尊重他人隐私、明辨是非?

3月17日,针对女儿因追星纠纷而“开盒”网友 (公开他人隐私信息)的传闻,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发布微信朋友圈郑重道歉,话题一时冲上了微博热搜第一。

这件事之所以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一是在于很多人担忧,作为掌握海量用户隐私信息的科技公司副总裁,百度副总裁为女儿获取他人隐私“开后门”;二是出于对这种网络暴力、侵犯隐私行为的强烈谴责,以及隐私信息安全的担忧。同时,这件事也暴露了一些当下的家庭教育问题,值得思考。

01

事件回顾

高管女儿“开盒”与被“开盒”

“开盒”,指在网络上恶意公开他人隐私的行为,它的前身是“人肉搜索”。从游戏中的流行语演变成“开盒”,被一群年轻人,包括未成年人熟练使用,甚至衍生出网络暴力行为:扒出隐私信息后,公开恶搞、嘲讽受害人的隐私,甚至煽动网民进行谩骂、威胁等。

3月12日,有博主发帖称,某位韩国明星“当天往返,魔鬼行程”。一网友在帖子下回复,认为该明星坐头等舱,称不上“魔鬼行程”。

随后,粉丝发现此回复,开始人身攻击该网友。在发现该网友系孕妇后,诅咒其“生畸形儿”,并传播对方的个人隐私信息,包括微博ID、微博账号、电话号码等。

有网友指出,参与“开盒”者疑似百度副总裁谢广军女儿,她的微博上曾发布过一张在职证明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百度副总裁、2010年入职的信息。

事件发酵引发多方关注后,百度副总裁谢广军继而在朋友圈发布道歉文,为女儿的开盒行为致歉。

可以说,整个开盒事件自谢广军女儿开盒他人开始,以她被开盒、父亲出面道歉到达关注度顶峰,甚至百度官方微博也受到了事件的影响。

知名科技公司高管女儿参与开盒,让公众对开盒挂人乱象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一是开盒挂人的起因难以预测,被开盒的孕妇,仅仅是因为评论了一条明星相关的微博,措辞也没有嘲讽或谩骂,就导致自己和家人都受到了开盒者持续的骚扰和咒骂。

二是此事让开盒者本人信息也被扒,包括谢广军女儿在内,参与开盒的几个人信息也或多或少被网友公开,他们虽是加害者,最后往往也避免不了成为受害者。

目前,虽然微博已将涉事账号禁言处理,但风波远未就此平息。

02

隐私泄露,

风险从何而来?

被开盒的网友,大部分的隐私信息都是靠特殊手段曝光的,相对来说有些防不胜防。

百度作为国民级的科技公司,又保管着海量的用户隐私信息,谢广军的女儿只有13岁,能顺利开盒是否借用父亲的职务之便?这次事件同样引发了公众对“特权获取信息”的质疑。

网友经过调查,也确实找到了这个女孩提到家长给的、百度数据库的字眼,她开盒别人的信息中,甚至还能看到生辰八字这种算命信息,引起了许多人对百度信息安全的怀疑。

百度副总裁/安全负责人陈洋也在内网发帖回应,称在当天的网络安全产业专家会上,他已经和与会的外部安全专家进行了情况说明,百度在内部成立调查组进行了严格的调查,“从结果上看,确实不是谢广军干的,也不是从百度泄露的。”

经过对女孩行为的还原,百度的调查组也在海外的Telegram电报群找到了很多社工库,通过社工库 确实可以查到微博用户的隐私信息,并且成本很低。

3月19日,“百度”微信公众号正式就“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发布声明,表明此次事件的数据来源为海外社工库,调查过程已取证并得到公证机关公证。

据了解,“开盒”行为的实施往往依赖于“社工库”等非法数据聚合库,这些信息多来源于历史数据泄露、钓鱼攻击或黑市交易,而非企业实时数据库。

快递单上的电话、社交媒体晒出的定位、免费WiFi窃取的数据……这些碎片信息经“社工库”整合,就能锁定到具体的某个人。未成年人参与“开盒”的案例越来越多,也暗示着网络暴力已呈现低龄化、工具化趋势。

而对谢广军女儿来说,与其说是被开盒,不如说是自己把信息发到网上的,这其实也提醒我们,把自己的隐私发到网上,同样是泄露的途径之一 。

03

开盒乱象

入侵现实生活的网络炸弹

开盒事件的恐怖之处,就在于无论是成为被开盒的受害者,还是开盒的加害者,都太简单了。

《焦点访谈》做过一期开盒的专题节目,对明星一句评论、喜欢动漫中的某个角色、在游戏中顺口说的某句话都有可能成为被开盒的导火索,在网上发布的任何内容,都可能成为别人入侵现实生活的工具……

可以说,开盒离每个普通人的距离都很近,我们都能对这种隐私信息被侵害的恐惧感同身受,这种未知和不可控的感觉带来的精神伤害是巨大的。

很多人开始以为,女孩是通过高管父亲从百度数据库拿到的信息,但可怕的是,实际上开盒已经成为了一项网络“服务”,背后有成熟的“供应链”,想获取他人信息不需要动用什么科技公司家属的关系,只要花点钱就行了。

一个13岁的女孩都能完成开盒,以及此类事件越发频繁的趋势,间接体现了获取他人的个人信息是多么容易,且开盒行为在网络上的蔓延程度,可能比公众想象中的更为严重。

对于开盒别人的加害者来说,他们通过获取隐私信息,享受拿捏受害者的快感,把开盒当成自己取乐、维护利益的方式,甚至发展成了圈子文化。以至于在某些圈子里,只有掌握这门技术,才能被称为“权威”。

而开盒手段不断下沉到情绪化、低认知、甚至没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手里,就像在每个人的账号背后放了一颗定时炸弹,一点不同意见就能成为引爆炸弹的火苗。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隐私信息能被公开发布、传播,平台的监管漏洞也脱不了干系。社交平台的流量算法催生出不讲逻辑,只讲情绪的乱象,同类意见被反复强化,于是不少亚文化圈子的人,自信地认为“我的意见就是真理”,开盒是替天行道。

在胖猫事件刚刚爆发的时候,不少网友就以“正义”之名,开盒了事件当事人谭竹,个人隐私在多个网络平台大规模扩散,为她造成了巨大的麻烦。但在事件被澄清之后,这些伤害却难以找到为其负责的人。

据了解,谢广军女儿开盒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已经联合报案维权,追究加害者的法律责任,很多网友也希望能通过这次事件的热度,推动相关法律和平台内容审核机制的完善。

04

家庭教育反思

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

回到现实中,开盒行为主要集中在年轻人聚集的话题社区,而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网络社交圈,面对网络暴力与隐私泄露的隐患,我们家长能做些什么呢?

1. 教孩子保护好自己的隐私信息

隐藏信息:除了告诉孩子不要主动发布自己和家长的隐私信息(如证件、快递单等),也要注意社媒平台的账号主页,有没有公开真实的姓名、生日、联系方式等具体信息;

维权取证:如果发现自己已经被开盒且后果较严重,可以协助孩子收集证据并报警,拿起法律的武器让加害者承担相应责任;

2. 及时了解孩子的社交动态和想法

社交软件上的追星、二次元社区、游戏社群等聚集了很多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是开盒的高发场景。我们可以在日常闲聊中,了解孩子在网上通过兴趣参加的社交活动,以及对不同意见的看法,比如“最近和网友聊了什么话题”、“如果有人说你爱豆不好,你会怎么看”“会不会和意见不同的人争论”等等。

这样一来,就能在了解孩子喜好的同时,也能判断孩子是否接触极端言论或不良群体,便于发现问题,并采取对应的引导,及时止损。

3. 引导、约束孩子网上的言行

网信部门近年来通过“清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开盒行为,但很多孩子因心智不成熟或是一时冲动,往往低估其危害性,因此我们要向他们强调:

规避风险:不在网上晒个人隐私信息,理性看待不同意见,不发表偏激言论,不要与“键盘侠”纠缠,不参与开盒或他人隐私信息的传播;

法律约束:开盒行为可能触犯《个人信息保护法》《网络安全法》,甚至构成侮辱罪或诽谤罪,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道德责任:隐私权是基本人权,网络并非法外之地,我们需要明确引导孩子“尊重他人和自己的隐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责任

谢广军在道歉中提到自己未能及时察觉并引导孩子正确处理问题,未能及时教会她尊重、保护他人及自己隐私,暴露出两个家庭教育的问题:

陪伴与沟通不足:很多网友认为现在很多家长因工作繁忙,忽视了孩子的心理状态。例如,事件中的女孩13岁就已经在加拿大留学,在追星饭圈长期活跃,没有家长的适当引导,易导致孩子价值观被极端群体影响;

特权思维渗透:炫耀家庭背景的行为,反映出部分家长无意中传递“特权可凌驾规则”的错误观念。因此需警惕日常言行中的“特殊化”倾向,避免孩子将家庭资源等同于肆意侵犯他人的资本。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指出:“孩子炫耀特权,往往是模仿了家长对待资源的态度。”,我们家长也需要检视自身言行,例如:

避免在家庭聊天中传递“用关系解决问题”的思维;

不随意公开他人隐私(如未经允许转发他人照片、住址);

在社交媒体发言时保持理性,为孩子示范“有边界、有温度”的网络表达。

5. 加强孩子的网络安全意识

可以通过真实事件以及产生的后果,加强孩子不在网上随意公开个人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的意识。

例如与孩子共同分析此次事件:“如果被开盒的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如何避免自己的隐私信息泄露?”同时也可以结合法律知识,一起了解开盒行为可能面临的法律制裁。

目前,公众对隐私安全与家庭教育的讨论仍在持续。此次事件,也算是为所有家长敲响了警钟:在数字时代,守护孩子的网络安全与道德底线,比成绩单上的分数更为重要。

您对这次事件是怎么看的呢?欢迎给我们留言讨论~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