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闭店率37.2%,网红餐饮为何难逃“爆火即衰退”的怪圈?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8-25 14:23 2

摘要: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小龙虾行业闭店率高达37.2%——这个曾经占据夜宵市场半壁江山的“顶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神坛跌落。夜幕下的小龙虾大排档,好不容易等来一桌客人,他们点了份蒜蓉小龙虾,却先举着手机拍了五分钟,灯光下油亮的虾壳,不知道还能在消费者视野里

2024年最新数据显示,小龙虾行业闭店率高达37.2%——这个曾经占据夜宵市场半壁江山的“顶流”,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神坛跌落。夜幕下的小龙虾大排档,好不容易等来一桌客人,他们点了份蒜蓉小龙虾,却先举着手机拍了五分钟,灯光下油亮的虾壳,不知道还能在消费者视野里闪耀多久。

其实小龙虾市场的冷却,不是意外,而是餐饮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出清”。它标志着过去那种“靠单一爆品通吃、依赖季节红利、追着流量泡沫跑”的餐饮旧模式,已经彻底不管用了。

网红美食:批量生产的“舌尖快消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

打开抖音,满屏都是“爆汁”“拉丝”“糯叽叽”的美食特写;走进商圈,每家网红店门口都排着长队——但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去年排脏脏包的队伍,今年在排烟囱面包,明年可能又换成了新花样。

网红美食的“保质期”正变得越来越短:脏脏包从供不应求,到菜场面包店都能仿制,不过几个月;2022年西湖边火起来的竹筒奶茶,很快传遍全国景区,可没过多久就因“竹筒发霉”的质量问题翻车;就连曾经刷屏的淄博烧烤、天水麻辣烫,也没能一直维持热度。

这些爆款背后,其实藏着一套“工业化生产公式”:脏脏包是“可颂+巧克力酱+可可粉”的组合,爆浆蛋糕是“戚风+奶盖+水果”的搭配,竹筒奶茶不过是“预制茶底+奶油顶+竹筒包装”——核心逻辑很简单,只要抓住“高热量”和“强视觉冲击”,就能勾起消费者的好奇心和食欲。

当然,还少不了“氛围组”的配合:亮黄色的榴莲、焦褐色的脏脏包、乳白色的奶盖,都是能吸引眼球的强烈色彩;再加上“流淌”“拉丝”“冒烟”这些有画面感的描述,很容易让人动心。就像网友说的:“‘居然来我们城市了!没人能拒绝这口流心!隐藏吃法get!’这些话听多了,耳朵都快起茧子。”

明明知道是套路,为啥还有人愿意去?不少消费者像是陷入了“集体行动”:明知网红食物大概率“不好吃还贵”,却还是会扫码取号,在两小时的等待里琢磨朋友圈九宫格文案。在上海陆家嘴上班的90后Lily就说:“我可以不喝,但周一开会时不能听不懂同事聊‘奶油顶塌不塌’。”当吃网红食物变成“社交硬通货”,拒绝就等于脱离话题圈。

更关键的是,算法在推波助澜——当你连续刷到10个推荐同一家店的视频,很容易觉得“全网都在吃”。可实际上,这可能是同一机构的批量投放:算法推荐大家去打卡、消费,消费者发内容又被算法二次推荐,形成一个完美的流量闭环,直到下一个热点出现,这个闭环才会被打破。

流量背后,是供应链的极致内卷。只要某个单品被验证能火,原料、设备、加盟方案很快就会打包好,等着商家来拿。比如竹筒奶茶火了,一周就能出货的竹筒价格翻了十几倍;麻辣烫爆了,甘肃甘谷的辣椒价格当月就涨上去。可当第一批加盟商赚完快钱,第二批人跟风进场时,品质已经参差不齐,差评反噬的速度,远比想象中快。

在这条产业链上,食物不再是“用来吃的”,而是和衣服、玩具一样的“快消品”——小龙虾就是最典型的例子:红彤彤的颜色吸睛,徒手剥壳有仪式感,堆成山的虾壳能满足分享欲,每一点都为流量传播量身定制。

小龙虾遇冷:从“情绪价值”到“性价比”,消费需求变了

以前有人说“剥小龙虾时不用回工作微信”——这种繁琐的食用过程,反而成了“正当失联”的借口,徒手剥虾、卷饼这些“麻烦事”,提供了难得的情绪价值。可今年夏天,小龙虾店前的长队不见了,就算门口摆着促销牌,店里客人还是稀稀拉拉,和往年“等位板凳都不够”的热闹比,差了太多。

核心原因,是消费者的需求从“追情绪”转向了“算性价比”。外卖平台上,小龙虾一份要100元左右,而同样解馋的麻辣花甲只要十几元——在“省钱”的需求下,简单实惠的花甲显然更有吸引力。

当“吃饱、吃值”的权重超过“仪式感”,汉堡、炸鸡、螺蛳粉这些食物反而成了“硬通货”:它们不用等、分量足、口味稳定,花几十块就能解决一顿饭,比人均一百多吃小龙虾(最后只啃一肚子壳)划算多了。再看看外卖软件上的泰式生腌、潮汕牛肉、川式烤鱼,哪一个都比小龙虾更“实在”。就像网友说的:“与其排队剥壳吃网红小龙虾,不如十分钟吃个汉堡——肚子饿是实打实的,不是靠情绪就能填饱的。”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开始“反向消费”:发现网红餐厅一份芝士薯条要大几十,而菜市场一斤土豆加空气炸锅,能做出无限量薯条——这种“食材成本和售价的巨大差距”,让更多人愿意自己做饭。就拿小龙虾来说,菜市场15元一斤的小龙虾,品质和店里差不多,自己做不仅便宜,还能控制口味。当大家开始“按克重算性价比”,小龙虾的光环自然就碎了。

生鲜电商的预制小龙虾,更是给了传统虾馆“釜底抽薪”的一击:盒马99元三斤装,还送手套湿巾。以前想吃小龙虾得下馆子,现在买份预制的,回家加热8分钟就能吃,味道和店里差别不大,还省了排队、停车的时间和钱——这直接导致传统虾馆客流断崖式下跌,因为“现做现吃”的场景,被预制菜搬到了家里。

不过预制菜对小龙虾行业来说,也是把“双刃剑”:坏的一面是抢了堂食生意,好的一面是打破了“季节限制”——以前小龙虾只有夏天火,现在预制菜能让消费者冬天也吃到品质稳定的小龙虾,相当于把“季节性生意”变成了“全年生意”;而且预制菜不用依赖厨师,味道更稳定,减少了“厨师状态影响口味”的问题。

可问题也来了:当堂食和预制菜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当店里的招牌小龙虾在超市就能买到,餐厅的核心竞争力到底是什么?这成了所有小龙虾店,甚至整个餐饮行业要面对的难题。

餐饮“快时尚”:内卷到最后,没有赢家

现在走进一家网红餐厅,你会发现菜单每季度都在变:冬天卖围炉煮茶,夏天推冰粉小龙虾;隔壁奶茶店隔三差五就出“联名新品”,上周是动画联名,这周可能换成了明星周边;去年的网红餐厅,今年可能已经换了招牌和菜系——你以为在吃饭,其实体验的是餐饮版的“快时尚”,和Zara、H&M的模式一模一样:快速模仿、快速上线、快速淘汰。

这种模式正在重塑餐桌,也把无数餐饮从业者拖进了“疲惫旋涡”。就拿小龙虾来说,一个品类火了,资本马上涌入,门店数量激增,对小龙虾的需求暴涨。可这不是养殖户的“春天”——大型连锁品牌会靠“量大”压价,供应链为了赶速度、降成本,只能追求“量”而不是“质”,甚至以次充好,毕竟“慢工出细活”在快节奏的竞争里,根本没有优势。

对餐厅员工来说,烹饪也变成了“流水线操作”:煮虾、捞虾、装盘,重复机械的动作,不用精湛厨艺,只要像工人一样按流程来就行。这虽然降低了人力成本,却也让美食失去了“锅气”和“人情味”。

为了快速复制和标准化,重口味调味也变了味——以前是“特色”,现在成了“掩盖食材缺陷的工具”。不管是南方还是北方的麻辣小龙虾,味道可能都来自同一个工厂的预制调料包,“统一标准”反而让食物没了特色。

回想小龙虾刚火的时候,消费者愿意买单,是因为看到了“真实”:商家用本地当季的食材,展示现做的过程,大家愿意为“新鲜”和“人情味”多花钱。可现在,这些都没了,就像网友说的:“打卡了无数家店,吃的都是一个味道。”

小龙虾37.2%的闭店率,就是这种内卷最直接的结果:市场被快速做滥,消费者新鲜感耗尽,最后只留下一堆倒闭的门店和混乱的供应链。

最后:餐饮的未来,不是“更快更便宜”

从经济规律来看,餐饮“快时尚”模式很难长期持续,它带来的不是行业进步,而是疲惫和内耗。小龙虾的“降温”,其实是市场在提醒大家:除了追求“更快”“更便宜”,餐饮还能提供什么?

预制菜也不是答案,它只是一种工具——能帮行业打破季节限制、稳定口味,但也会冲击堂食。真正能走得远的餐饮,应该是能靠食物传递情感、靠门店创造独特体验、靠真诚赢得消费者信任的——毕竟人的胃和心,永远需要“真诚的满足”,而不是流水线生产的快消品。

你对小龙虾遇冷、网红餐饮内卷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甜点党GPkUs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