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他出身显赫,文学造诣深厚,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杜甫。杜牧历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等职,官至中书舍人,为政勤勉却因刚直不阿屡遭排挤。
杜牧(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宰相杜佑之孙。他出身显赫,文学造诣深厚,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于杜甫。杜牧历任监察御史、黄州刺史、池州刺史等职,官至中书舍人,为政勤勉却因刚直不阿屡遭排挤。
其诗歌题材广泛,风格俊爽峭健,七绝尤负盛名。他主张“以意为主,以气为辅”,融合杜甫的沉郁与韩愈的奇崛,形成豪宕中见婉约的独特风貌。
本文杜牧的三首诗作:《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借古抒怀,风格偏向写实,又带有浓厚讽刺意味。《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表达了建功立业的渴望,情感复杂,既有个人情怀,也有家国抱负。《题宣州开元寺水阁》则将个人情感融入历史变迁和自然景色之中,表达了对世事无常的感慨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超脱。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
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
这三首诗,是杜牧经过华清宫时有感而发写下的。华清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游乐之地,见证了唐朝由盛转衰。杜牧用朴实的语言和鲜明的画面,描绘了一幅幅生动场景,读来让人唏嘘。
第一首,“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站在高处远望长安,华丽的宫殿楼阁,像一堆堆锦绣,铺展开来。驪(lí)山山顶,宫门一座接一座打开。一个“堆”字,写出宫殿众多,密集。一个“开”字,让人想到早朝景象,庄严,气派。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画面一转,侍卫快马加鞭,尘土飞扬,只为博得杨贵妃一笑。这笑容背后,是百姓的辛劳,是朝政的衰败。这一场景,让人想起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杜牧不说破,只把画面呈现,对比强烈:一边是壮丽宫殿,一边是飞奔的马匹;一边是严肃朝政,一边是后宫享乐。讽刺意味不言自明。
第二首,“新丰绿树起黄埃,数骑渔阳探使回”。新丰,在今陕西临潼,是当年玄宗经常游乐之地。绿树还在,却已扬起尘土。几位骑兵从渔阳(yúyáng,今河北、辽宁一带)匆匆赶回,带来边关军情。唐玄宗不理朝政,只顾享乐,边关告急才派人去打探。这与前面的“一骑红尘”形成呼应,都为享乐服务,只是这一次,性质变了,危机来了。
“霓裳一曲千峰上,舞破中原始下来”。《霓裳羽衣曲》,唐玄宗所作,杨贵妃擅长表演。在群山环抱中,歌舞升平。直到安史之乱爆发,歌舞才停止。这句诗,将浪漫推向极致,也预示着盛世的终结。“舞破”二字,将歌舞与战乱直接联系,节奏突然加快,加重了诗歌的悲剧色彩。
第三首,“万国笙歌醉太平,倚天楼殿月分明”。各国使节前来朝拜,一片歌舞升平景象。高耸入云的楼阁,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下。这里,杜牧描绘了唐朝鼎盛时期的繁华景象。“醉”字,点出君臣陶醉其中,忘乎所以。
“云中乱拍禄山舞,风过重峦下笑声”。安禄山在云中(今山西大同)造反,跳着胡旋舞。唐玄宗还在华清宫享乐,笑声在山谷间回荡。这笑声,与“妃子笑”遥相呼应,同样是沉迷享乐,同样是危机四伏。不同的是,这一次,大唐盛世,真的要落幕了。
杜牧的三首诗,没有华丽辞藻,没有生僻典故,用白描手法,勾勒出几幅生动画面,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奢靡生活,安史之乱的爆发,唐朝的衰败,巧妙串联。全诗有叙述,有描写,有对比,有暗示,读来引人深思。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这首《将赴吴兴登乐游原一绝》,是杜牧即将离开京城,前往吴兴担任刺史时,登上乐游原所写。全诗寥寥数语,却蕴含丰富情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首句“清时有味是无能”,看似自嘲,实则饱含无奈与不甘。“清时”,指朝堂清明时代。杜牧出身名门,才华横溢,并非“无能”之辈。他以“无能”自况,反衬出自己壮志难酬,无法在清明盛世一展抱负的失落。这种“有味”之感,恰如陈年佳酿,初尝甘甜,细品却有几分苦涩。这如《离骚》中“哀民生之多艰”的感叹,虽时代不同,境遇各异,但那种怀才不遇的苦闷,却是相通的。
次句“闲爱孤云静爱僧”,笔锋一转,描绘诗人闲适心境。“孤云”,象征诗人孤高性格,不愿随波逐流。“僧”,代表佛门清净之地。杜牧喜欢云的飘逸,僧的淡泊,反映出他内心深处,对远离喧嚣、归隐山林的向往。这种情感,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颇为相似。但杜牧毕竟不是陶渊明,他身负经世之志,不可能真正归隐。这种喜爱,更像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一种自我安慰。
三句“欲把一麾(huī)江海去”,陡然振起。“麾”,古代官吏出行时的仪仗,这里代指官职。诗人虽然向往闲云野鹤生活,但他并未放弃政治抱负。他即将前往吴兴任职,希望在地方上有所作为,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理想。一个“欲”字,展现出诗人跃跃欲试的姿态,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江海”,既指吴兴地理位置,濒临太湖,靠近长江、东海,也象征诗人开阔胸襟和远大抱负。这一句,如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迈气概。
末句“乐游原上望昭陵(zhāolíng)”,是全诗点睛之笔。“昭陵”,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于乐游原附近。诗人登高远望,目光投向昭陵,表达了对唐太宗文治武功的敬仰,也暗含着诗人希望自己能像唐太宗一样,有所建树,名垂青史的愿望。同时,遥望昭陵,也隐含着对大唐盛世的怀念,和对当前时局的隐忧。杜牧生活在唐朝晚期,内忧外患不断,他渴望能重现贞观之治的辉煌,但现实让他感到力不从心。
这首诗情感复杂,既有怀才不遇的苦闷,也有积极进取的精神;既有对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有对国家命运的关切。诗人将这些情感,巧妙地融合在短短四句诗中,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宣州,在今天的安徽宣城。开元寺,顾名思义,多半建于唐玄宗开元年间。
诗的开篇点明地点和环境:“阁下宛(wǎn)溪,夹溪居人。”意思是说,水阁下面就是宛溪,溪水两旁,住着人家。这两句非常简洁,勾勒出水阁的位置:临水而建,周围是居民区,颇有人间烟火气。宛溪流水,两岸人家,构成了一幅恬静的画面。
接下来,诗人笔锋一转,开始抒发感慨:“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南朝的宋、齐、梁、陈,加上之前的东吴、东晋,合称六朝,都曾在今天的南京一带建都。宣州离南京不远,在六朝时属于京畿(jī)重地,想必也曾繁华一时。如今,那些象征着六朝繁华的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荒草,与远方的天空相连。“文物”二字,饱含历史沧桑。紧接着一句“天淡云闲今古同”,天还是那个天,云还是那个云,从古至今,未曾改变。诗人从眼前的破败景象,联想到永恒的自然,形成鲜明对比,流露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这句诗,如刘禹锡的“潮打空城寂寞回”。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这两句是对仗工整的诗句。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条水,鸟儿自由飞翔,而人世间,却有歌有哭,有喜有悲。诗人继续将自然与人事对比,鸟儿的来去,象征着自然的循环往复,而人的悲欢离合,却充满了变数。一个“山色里”,一个“水声中”,更显出人的渺小。这种对比,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中“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意味。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场景又回到眼前。时值深秋,千家万户都笼罩在雨幕之中。黄昏时分,夕阳西下,高楼、亭台之间,传来阵阵笛声。诗人捕捉了两个典型意象:雨和笛声。秋雨,常常给人带来凄凉之感,而笛声,又往往与离愁别绪相连。这两句,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也为全诗增添了一抹悲凉的色彩。这景象,与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意境有些相似。
最后两句:“惆怅无因见范(fàn)蠡(lí),参(cēn)差(cī)烟树五湖东。”诗人突然提到了范蠡。范蠡是春秋时期的越国大夫,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这里的“五湖”,泛指太湖一带。诗人说自己“惆怅”,因为无法见到像范蠡这样的人物。他望着远处迷蒙的树木,想象着五湖的景色。诗人想见范蠡,不仅仅是仰慕他的智慧和功绩,更是向往他那种超脱世俗、归隐江湖的生活方式。这结尾,表达了一种对现实的无奈和对隐逸的向往。这是一种看透历史后,选择飘然离去的心态。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