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破岗渎(破冈渎),一名破墩渎,又名柏冈、破岭,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越岭运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和镇江市的句容市(、丹徒、丹阳)境内,沟通秦淮河与太湖水系。它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与三吴地区(吴、吴兴、 会稽,今苏州、湖州和绍兴,即太湖流域和浙东地区)水上交通的生
破岗渎(破冈渎),一名破墩渎,又名柏冈、破岭,是南京历史上最早的越岭运河。位于南京市江宁区和镇江市的句容市(、丹徒、丹阳)境内,沟通秦淮河与太湖水系。它是六朝都城建康(今南京)与三吴地区(吴、吴兴、 会稽,今苏州、湖州和绍兴,即太湖流域和浙东地区)水上交通的生命线。
破岗渎线路图
破岗渎线路图
一、历史沿革
公元229年春,孙权定都武昌(今湖北鄂城),同年秋天,将都城从武昌迁到建业(今江苏南京)。孙吴迁都建业,主要是出于政治需要和军事目的,定都建业以后,经济方面的困难便接踵而至,建业周边的既有农业根本无法满足都城的巨大消费需求。
破岗渎遗址碑
破岗渎遗址碑
为解决军粮和民食问题,孙吴首先在建业东部相对落后的胡孰(今江宁区湖熟)、江乘(今栖霞 区栖霞山附近)两地设典农都尉,专事屯田。以后,屯田范围进一步扩大,先后在于湖(治今安徽当涂)设督农校尉,在溧阳(治今江苏溧阳西南) 设屯田都尉,又在更东的毗陵(治今江苏常州)设置典农校尉,屯田区 域不断扩大。(张学锋:《六朝建康都城圈的东方——以破冈渎的探讨 为中心》)
尽管如此,孙吴军国所需,基本上主要仰仗三吴地区供应,故三吴 地区被视为根本所在(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中华书局1985 年版)。其中会稽(今浙江绍兴)是三吴地区的腹心所在(田余庆:《东 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然而建业(今南京)与三 吴地区之间陆上隔着汤山和茅山,交通不便。在开凿破岗渎之前,三吴地区的物资,特别是会稽郡的物资,都是用船经过始凿于秦代的江南运河运抵京口(今镇江),然后离开镇江进入长江,逆流数百里运到建业。
六朝时期长江的入海口在京口一带,长江风大浪急,小船进入长江常常要冒船毁人亡的风险,与此同时,水运绕道京口,路途遥远。孙权在公元229年定都建业后,鉴于军屯也无法满足都城的巨大物资需要,于是自赤乌八年(245)八月,开始开凿人工运河——破岗渎。
关于破岗渎开凿的最早记载,见于晋朝陈寿《三国志》卷四七《吴书.吴主孙权传》赤乌八年(245)八月条:
使校尉陈勋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自小其至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
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卷二《太祖下》记载更为详细:
(赤乌八年)八月……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 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通会市,作邸阁。 仍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山埭,今在县东南七十里。案,其渎在句 容东南二十五里,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
破岗渎在句容界内线路图
主持破岗渎工程的官员是“校尉陈勋”,对于陈勋,史料中没有更 多的记载,我们只能推测他是一名屯田官。孙吴的屯田官有典农都尉、督农校尉、屯田都尉、典农校尉等称呼,陈勋应该就属于其中的屯田校尉。当时动用了“屯田及作士三万人”,也就是说,动用了三万屯田兵和工匠。 至于破岗渎何时竣工,历史文献中没有明确的记载,我们认为其竣工的时间应该在吴大帝孙权在位期间。
破岗渎中的“句容中道 ——自小其至云阳西城”,据魏嵩山《破岗 渎与上容的兴废及其原因》 一文考证:“古云阳西城或即今句容县南唐庄。 ……小其,弘治《句容县志》卷一作村名,列属县东句容乡;清光 绪续纂《句容县志》附图仍绘有基地,作小祈村,在句容县城东南二十许里水南村之东,正临二圣桥水东源河畔。”
严俊妹《六朝漕运破冈渎》 一文认为:“破冈渎东经城墙、吕坊寺、南唐庄殊待鸿镇,为上七埭,接通济河、简渎河,经延陵镇直达丹阳县城南入南运河:西经鼍龙庙、毕墟、何庄庙、小其、淤乡等村为下十顺一又桥水人赤山湖,经湖西柏冈球接秦淮河,文经出块北抵南京市入于长江。”(翟忠华主编:《句容掌故》,江苏人民版社2013年12月版)
张学锋《六朝建康都城圈的东方 — — 以破冈渎的探讨为中心》 一文认为:“小其”是破冈渎在句容境内的起点,在今句容县东南的西塘庄至任巷、城盖村所在的春城社区之间,这一带正是往东进入茅山北麓高亢地势的起点。“云阳西城”是破冈渎的东端。云阳即今镇江丹阳市延陵镇。延陵镇西九里村南尚有一村名“旧县村”,因此,今九里村、旧县村一带应是云阳西城所在地。
由于破岗渎穿越“句容中道”的茅山丘陵,中间为高岗地带,东西 两头地势低下,因此,在运河上下修建了十四座埭—— 即14个拦河水坝, 在埭与埭之间的河道储存足够的水量,确保船只得以顺利航行。上七埭在延陵界,下七埭在江宁界,形成梯级航道,以克服不同高低河段和不同季节河流水位带来的问题。
破岗渎牛力过埭
破岗渎人力过埭
为了船只能顺利地过埭,埭的两侧筑成较缓的坡状,顶部呈圆弧状,船只过埭时需要人力或畜力牵引,以使船舶能够翻山越岭。据北宋熙宁五年至六年(1072 — 1073)在中国游历的日本僧人成寻《参天台五台山记》(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月版)记载:“九月八日,到奔牛堰宿,九日天晴,卯时越堰,左右各有辘辅五,以水牛十六头,左右各八头。”:九月十二日,到瓜洲堰宿……十三日卯时越堰,牛二十二头,左右各十一,牵船过堰。”成寻日记中记述的畜力牵引常州奔牛堰和瓜州堰的景象,是破岗渎船只过埭的一个真实写照。不难想见, 破岗渎工程之浩大,水利设施之先进,是南京历史上任何一条运河所无法比拟的,堪称南京古代运河工程之最。
这条水道从孙吴都城建业,经方山、句容,穿越太湖直达浙东的绍兴直接沟通了建业与三吴(太湖流域和浙东地区)之间的水路交通,使三吴地区的物资不需经过京口而直接运到建业,避免了因长江风浪造成的漕运损失,确保都城建业的物资供给。从此,六朝都城建康“舟车便利无艰阻之虞;田野沃饶,有转输之籍……进可以战,退足以守”(《建康实录》卷二)。
破岗渎由于地位显要,在史籍中屡屡出现,例如:
《世说新语校笺》卷中《规箴第十》:“闻贺司空出,至破冈。”
《宋书》卷四《少帝纪》和卷四三《徐羡之传》均谓宋少帝在华林 园中开渎聚土,以像破岗渎,率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
《宋书》卷八三《吴喜传》:“而自破冈以东至海十郡,无不清荡。”
《宋书》卷八四《孔觊传》:“诸将帅咸劝退保破冈。其日大寒,风雪甚猛,塘埭决坏,众无固心。”
《南齐书》卷四O《武十七王传》:“破岗水逆,商旅半引,逼令到下,先过己船。”
《梁书》卷二二《太祖五王传》:“时三吴多乱,高祖命出顿破岗。” 《隋书》卷二四《食货志》:“(梁时)自破岭以东,八十为百,名曰东钱。”
南朝刘宋时期的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385—433)于永初三年(422) 出任永嘉太守,当时众人将他送到方山,由破岗漠前注浙江永嘉就职。当船要趁着潮水解缆出发的时候 ,他与邻里亲友依依不舍,随后写下了《邻里相送至方山》一诗。
孙权之父孙坚的高陵在丹阳县西十五里吴陵港口(建康实录》及《光绪丹阳县志》卷一二《陵墓》)。孙权晚年曾于太元元年(251)“冬十一月,幸曲阿,祭高陵”,此时破岗渎已经开通数年。或许正是得益于坡岗渎东延线的迂回北折,年届古稀的孙权才得以前往曲阿祭陵。
齐、梁两代帝陵均在丹阳。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等齐梁皇帝 在南京死后,他们的梓宫(皇帝的棺椁)和陵墓前的神道石刻都经由破岗渎转运到丹阳陵口,然后上岸,运至墓地;齐梁王朝帝王将相和王公大臣谒陵也是经由破岗渎,前往丹阳。梁武帝在耄耋之年前往故里兰陵东城里谒陵,同样也得益于破岗渎。《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堰埭》云:“故梁朝四时遣公卿行陵,乘舶孟自方山至云阳。”这里的方山指的就是方山埭。
方山埭位于句容河与溧水河合流进入秦淮河主干道的地方,是破岗渎的起点,也是破岗渎沿线最重要的一座水坝和码头,同时是六朝时期南京东南郊的军事要冲。《宋书》卷九九《二凶传.刘劭》“劭遣人 …… 决破柏岗、方山埭,以绝东军。”说的是刘宋元嘉三十年(453),废帝刘劭为抵抗武陵王军队的进攻,决开方山埭,使埭中无水,船只无法航行。
六朝时期的南京,设有两大“海关”,一是南京城西秦淮河入江口的 “石头津”,一是南京城东南破岗渎起点方山埭附近的“方山津”,分别配备有“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负责检 察禁物及作奸犯科之人。《隋书》卷二四《食货志》 载:”晋自过江,凡货卖奴婢马牛田宅,有文券,率钱一万,输估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无文券者,随物所堪,亦百分收四,名为散估。历宋齐梁陈,如此以为常。以此人竞商贩,不为田业,故使均输,欲为惩励。虽以此为辞,其 实利在侵削。又都西有石头津,东有方山津,各置津主一人,贼曹一人,直水五人,以检察禁物及亡 叛者。其荻炭鱼薪之类过津者,并十分税一以入官。其东路无禁货,故方山津检察甚简。”相比较而言,方山津的过关检察要比石头津简单得多。
破岗渎作为交通路线,所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经济意义的范畴,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田余庆先生《东晋门阀政治》 一书认为:“破岗渎作为交通路线,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意义,只能起辅助作用。建康、会稽间真 正的转输枢纽,仍然是京口。”这一论断未免失察。
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为避太子萧纲讳,改破岗渎为 破墩渎,废弃不用,另凿上容渎取而代之。陈武帝即位后,堙塞上容渎, 重新疏通破岗渎。
隋灭陈后,为了消除建康的王气,除了将延续了三百多年的六朝建 康城“平荡耕垦”外,还采取了釜底抽薪的措施,下诏废除破岗渎和上容渎。随着破岗渎和上容渎的停止使用,建康的经济命脉被掐断,这座都城的衰落也就势在必然了。
此外,隋代的南京不再是都城,破岗渎也就失去了为都城运输物资的漕运功能。由于破岗渎的航行要比想象得艰难得多,所以,当隋朝重新疏通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后,破岗渎也就彻底失去了其利用的价值。
关于破岗渎的地位、作用和历史意义,朱锲先生在《中国运河史料 选辑》中有一段比较全面客观的评价:“破岗渎沟通建康和太湖流域, 航道直通苏州、绍兴。第一,建康因为和太湖流域直接通航,交通运输 发展,成为南朝的首都。第二,六朝的时候,既可由破岗渎直达吴、会, 所以方山以上,遂成交通要道,齐、梁两代,陵寝都在丹阳,王公大人, 要到丹阳去谒陵,都坐船由方山出发;但是方山以东,岗岭相属,所以 有十四埭以节水流。第三,这条运河的东段(从丹阳到苏州、绍兴), 实为隋代江南运河的起源,关系大运河的历史尤为重要。”
二、河流现状
因破岗渎在六朝灭亡后就已湮塞,所以,今天已经无法确认这条人 工河道的故道。专家们对于破岗渎的河道位置,看法不一。
破岗渎河道图
破岗渎河道图
破岗渎河道图
破岗渎河道图
破岗渎河道图
破岗渎河道图
复旦大学魏嵩山教授《破岗渎与上容的兴废及其原因》 一文认为, 破岗渎故道是:“茅山北麓春城(城墙)附近,自此东出顺香河而上, 经南唐庄至宝堰镇,复东南抵延陵镇,转东北由简渎河直达丹阳县城南 江南运河;自此而西则顺二圣桥水入赤山湖,复由南河西注秦淮河,北抵南京市入于长江。”
南京文史专家王引 《六朝时期的方山埭与“破 岗渎”》 一文认为:“句容中道连接淮水一段,以 方山埭为起点,中间经过 龙都(古称泉都)、湖熟、 杜桂、赤山湖,上溯句容 中道与‘破岗渎'相连接。 破岗渎全长30多华里,主要自句容小其至云阳西城,中经何庄庙、毕墟村、鼋龙庙、吕坊寺直至今丹 徒宝埝镇,它东注香草河, 西入句容南河达秦淮。”
南京大学张学锋教授 《六朝建康都城圈的东 方——以破冈渎的探讨为 中心》 一文认为,破岗渎 故道是:“从都城建业东 南方山脚下截秦淮河北源 支流建埭,抬高水位,船行往东,利用南部绛岩等山汇水形成的赤山塘补充水量,东偏北行至秦 淮河水系与太湖水系的分水岭(茅山北麓高地),开岭破冈,沿途筑埭, 直出属于太湖水系的云阳西城。”“经当代改造以前的香草河,源自茅山北麓诸水,经丹徒宝堰流经九里村(按:云阳西城),西北行至丹阳,在丹阳城南接纳简渎水后往东汇入江南运河。”“经破冈渎往东的船只, 到了云阳西城后可入西云阳渎,借水势往北直驱曲阿(丹阳),而东郡来船,则借东云阳渎水南流之势往云阳东城,经东西二城之间的运渎抵 达西城,进入破冈渎。”
2018年6月16日,我们经过实 地调查,发现破岗渎仅仅在句容春城 还保留明显的地面遗存,其他地段或仅留地名,或踪迹难寻。鉴于破岗渎在南京历史上乃至中国历史上曾经发挥过的重要作用,我们建议组织相关历史、地理、水文和考古方面的专家, 对破岗渎这条影响南京六朝三百余年的古代人工河道,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勘探 。
三、文献史料
唐朝许嵩《建康实录》卷二:“(赤乌八年)八月……使校尉陈勋 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 岗渎,上下一十四埭,通会市,作邸阁。仍于方山南截淮立埭,号曰方 山埭,今在县东南七十里。案,其渎在句容东南二十五里,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初,东郡船不得行京行江也,晋、宋、齐因之梁避太子讳,改为破墩渎,遂废之。而开上容渎, ……后至陈高祖即位, 又堙上容,而更修破岗。至隋平陈,乃诏并废此渎。”
宋朝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一六《疆域志二 · 堰埭》:“吴会漕输, 皆自云阳西城水道径至都下。”“东郡船舰不复行京江矣。”
宋朝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 一九《山川志三.沟渎》:“破冈渎, 在句容县东南二十五里。事迹:《实录》云: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屯兵三万,凿句容中道, 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冈渎’。上下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晋、宋、 齐因之。梁改为‘破墩渎’,遂废, 而开上容渎。陈高祖即位,又堙上 容渎,而更修破冈。至隋平陈,乃废。 后宋少帝于华林园开渎聚土,以象 破冈埭,与左右引船唱呼,以为欢乐。”
宋朝李昉《太平御览》卷七三引张勃《吴录》:“句容县,大皇(按:指孙权)时使陈勋凿开水道,立十二埭(按:应为十四埭),以通吴会诸郡, 故船行不复由京口。”
元朝《至顺镇江志》卷二《地理 · 城池》“云阳东、西城”条:“云阳东、西城,在延陵镇渎南。二城相去七里。当丹阳、句容分界之所, 即吴楚之境也。吴赤乌前已有之。”
明朝《万历应天府志》卷一五《山川志》:“破冈渎,东南二十里。吴凿, 上下十四埭,上七埭入延陵界,下七埭入江宁界。晋宋齐如故,梁堙之,更开上容渎,陈高祖复修破冈渎,至隋乃废。”
明朝《弘治句容县志》卷四《地理》:“破冈渎在崇德乡,去县东南二十里。”
清朝《乾隆句容县志》卷三《山川志》:“破岗渎在崇德乡,去县东南二十里。按《建康实录》:吴赤乌八年,使校尉陈勋作屯田,发兵三万,凿句容中道,至云阳以通吴、会船舰,号破岗渎,上下一十四埭,(上 埭)入延陵界,下埭入江宁界。于是东郡船舰不复行京口矣。晋宋齐因之。梁因太子名纲,改为破墩渎,遂废,开上容渎。陈霸先又湮上容渎,更修破岗渎,至隋平陈并废。”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O《江南二 · 句容县》:“破冈渎, 县东南二十五里,六朝时运道也。吴赤乌八年,凿句容中道至云阳西城,以通吴会舡舰,上下凡一十四埭。其地亦曰破岭,亦曰破墩,亦曰破冈埭。 宋元凶劭之乱,会稽太守隋王诞等遣兵向建康,劭决破冈埭,以绝东军。
明帝初,孔觊等以会稽兵应晋安王子勋,前军至晋陵,诏巴陵王休若御之屯于延陵。诸将惧东军之逼,劝休若退保破冈,休若不从。又萧衍东下,东昏侯使申胄屯破墩,为建康声援,胄降于衍,衍使弟恢镇破墩是也。”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江南七 ·丹阳县》: “曲阿 城, ……古曰云阳……赤乌八年,吴王使校尉陈勋凿句容中道山,直至 云阳西城,通会市,作邸阁,盖凿茅山之麓以通道也。”
清朝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二五《江南七 ·丹阳县》:“延陵城 县南三十里。本曲阿县之延陵乡,晋太康二年分置延陵县,属毗陵郡。 …… 《志》云:镇南有云阳东西二城,相距七里,在运渎南岸,盖孙吴时所置。 或以为春秋时吴、楚分疆处。今丹阳、句容分界于此。”
四、诗词歌赋
邻里相送至方山
(刘宋)谢灵运
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
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
析析就衰林,皎皎明秋月。
含情易为盈,遇物难可歇。
积疴谢生虑,寡欲罕所阙。
资此永幽栖,岂伊年岁别。
各勉日新志,音尘慰寂蔑。
来源:丹阳齐梁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