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大妈照顾瘫痪丈夫18年全村都敬佩她 不料竟是受他40年前一句话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3-22 12:14 3

摘要:我们杨树湾这些年出了不少新鲜事,县城的高楼盖到了村口,年轻人差不多都走了,村委会门口的大喇叭换了三任播音员,唯一没变的就是王大妈推着老伴儿李师傅晒太阳的身影。

村里人都说王大妈是个好人。

我们杨树湾这些年出了不少新鲜事,县城的高楼盖到了村口,年轻人差不多都走了,村委会门口的大喇叭换了三任播音员,唯一没变的就是王大妈推着老伴儿李师傅晒太阳的身影。

老李头儿中风已经十八年了,左半边身子不能动弹,说话也不太利索,一开口就是”呃呃”半天才蹦出几个字。王大妈倒是精神头十足,七十出头的人了,背还是挺得笔直,头发梳得一丝不苟,只是手上的老茧厚得能刮玻璃。

我住在村东头,隔三差五就能看见王大妈推着轮椅从我家门前经过。轮椅是十年前村里统一发的,红漆都掉了大半,轮子转起来吱嘎作响,王大妈每次路过,都要在我家门前那块平整的水泥地上停一停,掏出一小瓶自制的香油,仔细地给轮子上上油。

“省得吵着街坊们。”她总是这么说,然后从衣兜里摸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擦擦额头上的汗。那手帕明显是洗过很多次,边角都磨白了,可王大妈总是小心翼翼地叠好放回兜里,像是什么宝贝似的。

老李头儿坐在轮椅上,一张脸皱得像个苦瓜,目光却总是盯着王大妈不放。他不会笑,或者说自从中风后就很少笑了,但眼神里有种说不出的东西,像是愧疚,又像是感激。

村里人谁不知道王大妈的不容易。照顾一个瘫痪病人,十天半月就能把人累垮,何况是十八年。那是什么概念?我闺女从咿呀学语到上了大学的时间,王大妈就是这么日复一日地伺候着老李头儿。

说起王大妈和老李头的故事,还得从四十多年前说起。

那时候我刚进村小当老师,王大妈还叫小霞,是生产队里出了名的美人,瓜子脸,大眼睛,说话总是低着头,害羞得很。老李头儿那会儿叫李建国,是从县城技校毕业回来的机修工,村里第一个会修拖拉机的人,走路带风,腰板挺得比电线杆还直。

两个人怎么认识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在大队的电影放映会上,有人说是在井边挑水时。反正春天一到,李建国就开始往王家送东西,一会儿是新鲜的荠菜,一会儿是自己做的小木凳。王小霞虽然害羞,但眼神里的喜欢藏不住,全村人都等着他们办喜事。

就在这时候,祸事来了。

那年夏天,大旱。村里的机井坏了,眼看着田里的庄稼都要旱死了,李建国主动请缨下井修泵。谁知道井里有毒气,他刚下去就晕了过去。是王小霞发现不对劲,不顾众人阻拦跳下井去,把人救了上来。

李建国醒来后,发现自己没事,可王小霞却因为吸入毒气,肺部受了伤。大夫说,这辈子就这样了,干不了重活,可能活不过四十岁。

村里人都等着李建国打退堂鼓。毕竟,在那个年代,娶个体弱多病的媳妇,就意味着要背上沉重的包袱。尤其李建国家境不错,又是技术人才,哪家姑娘不愿意嫁给他?

可李建国却在王小霞病床前说了一句话:“你救了我的命,我这条命就是你的了。这辈子,我来照顾你。”

两个月后,他们结婚了。喜事办得很简单,李建国把家里所有积蓄都拿去给王小霞买药了。

我记得那天,王小霞坐在马车上,脸色苍白,可眼睛亮得像星星。

日子就这么过下去了。

李建国对王小霞的照顾无微不至。为了让她少干活,他一个人包揽了家里所有的活计,从洗衣做饭到打扫院子。村里人都笑他:“李建国,你这是娶了个小祖宗回家啊?”

他总是笑笑不说话,手上的活计一点不减。

王小霞的身体比预想的好一些,虽然干不了重活,但家务活还是能做一些的。夫妻俩互相搀扶着,日子过得还算平顺。李建国靠修理农机具,在村里的声望越来越高,后来还被推选为生产队长。

两年后,他们有了个儿子,取名李小满。那孩子倒是随了爹,虎头虎脑的,特别招人喜欢。

我还记得李小满上学那年,村里闹蝗虫,庄稼遭了殃,学校要收”特殊困难补助费”。李建国掏不出钱来,就每天早上四点起来,到十里外的砖窑帮忙,一天能挣两块钱。王小霞见不得他这么辛苦,偷偷把自己的金耳环拿去当了,给儿子交了学费。李建国知道后,眼圈都红了,却没说什么,只是那个月给王小霞买了件新褂子,虽然是最便宜的蓝布,但王小霞穿上后,美得跟二八年华似的。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过去,风平浪静的,直到那年冬天。

那是个特别冷的冬天。王小霞的老毛病犯了,整宿整宿地咳嗽。李建国骑着自行车,踩着冰碴子,去县城给她抓药。回来的路上,自行车在结冰的路上滑倒了,他摔断了腿。

那段时间是最艰难的。李建国腿打了石膏不能动,王小霞病得起不来床。幸好村里人都来帮忙,轮流给他们送饭送水,儿子李小满虽然才十来岁,也懂事得很,放学回来就烧火做饭,照顾爹娘。

等到春暖花开,李建国的腿好了,可王小霞的病却越来越重。县医院的大夫摇摇头,说肺部感染太严重,怕是不行了。

我去看望他们那天,王小霞躺在床上,瘦得只剩下一把骨头,脸色青白,嘴唇却有些发紫。李建国坐在床边,握着她的手,眼睛都不眨一下,生怕她一闭眼就再也醒不过来。

“建国,”王小霞突然开口,声音细如蚊蝇,“你别难过。你对我这么好,我这辈子值了。”

李建国紧紧握着她的手,声音哽咽:“你别乱说。大夫说了,好好养着,没事的。”

王小霞摇摇头,从枕头底下摸出那条手帕——就是现在王大妈还在用的那条——塞到李建国手里:“你说过,这辈子你来照顾我。你做到了。现在,可以放下了。”

我悄悄地退了出去,不忍心打扰他们。

谁知道,第二天早上,村里人去看望,发现王小霞精神好多了,坐在床上喝粥。李建国虽然眼圈通红,但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后来我才知道,那天晚上,李建国跪在村口的土地庙前,一整夜。第二天天一亮,他骑着自行车,带着全部积蓄,去了省城。三天后,他带回来一位老中医,用银针和草药,硬是把王小霞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那次大病后,王小霞的身体虽然还是不太好,但总算活了下来,而且一年比一年好。等到儿子李小满考上大学那年,她居然能下地帮着收割庄稼了。

村里人都说,李建国有福气,老天爷看他对老婆这么好,才给了他这个奇迹。

人啊,世事难料。

王小霞的身体慢慢好转,可到了李建国五十五岁那年,他突然中风了。

那天,他正在田里帮人修割草机,突然倒在地上,口吐白沫,半边身子动不了了。送到医院抢救过来,人是保住了,但左半边彻底瘫痪,说话也不利索了。

一夜之间,这个家的顶梁柱倒了。

王小霞那时候也五十多岁了,身体虽然比年轻时好,但毕竟不算强壮。村里人都劝她:“小霞啊,李建国这病,怕是一辈子的事了。你一个人照顾不来的,还是送敬老院吧。”

王小霞坐在医院的走廊里,手里攥着那条旧手帕,一句话不说,眼泪啪嗒啪嗒地掉。

第二天,她把医院的护士叫到跟前,一遍遍地学习怎么翻身、怎么擦洗、怎么按摩防褥疮。那个月,她天天住在医院里,饭也顾不上吃,整宿整宿地守着李建国。

等到李建国出院那天,王小霞已经把家里收拾得干干净净。她找木匠在堂屋搭了张病床,还特意做低了,方便她照顾。院子里的石头路也平整了,好推轮椅。就连厕所都改了,门加宽了一倍,放得下轮椅。

李建国坐在轮椅上,看着这一切,眼泪顺着脸颊流下来。他张了张嘴,好半天才挤出几个字:“你…不…用…这样…”

王小霞擦了擦他的眼泪,轻声说:“你说过,这辈子你来照顾我。现在换我来照顾你了。”

从那以后,村里人就开始熟悉那个画面:王大妈推着轮椅上的李师傅,走在村里的每一条小路上。

日子就这么一年年过去。

李师傅中风后,脾气变得很差,动不动就发火。有时候王大妈端饭来晚了一点,他就把碗摔在地上;有时候翻身不舒服,他就用拐杖敲墙。村里人都替王大妈鸣不平:“这老头子,以前对老婆那么好,怎么现在变这样了?王大妈容易吗,照顾他这么多年!”

可王大妈从来不抱怨,被骂了就默默收拾,被打了就躲开一点,然后继续照顾。她瘦了很多,但脸上总是带着笑。

有一年春节,村里搞团拜会,非要请王大妈上台讲讲经验。王大妈不好意思,推辞不过,才上台说了几句:“没啥经验,就是陪着他。人这辈子,谁没个难处?他年轻时对我那么好,我不能忘。”

台下掌声雷动,好多人都哭了。

我那时候已经退休了,有空就去王大妈家坐坐。有一次,正赶上李师傅发脾气,把药瓶子全打翻了。王大妈二话不说,蹲下来一粒一粒捡起来,动作熟练得像是做过千百遍一样。

等她收拾完,李师傅已经睡着了。王大妈悄悄地走出来,在院子里的水缸边洗手。我看她脸色不太好,就问:“大妈,您累不累啊?”

她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说不累是假的。可是,总得有人照顾他不是?”

我忍不住问:“您就没想过,把他送去敬老院?您年纪也大了,该歇歇了。”

来源:番茄聊八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