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1月29日晚19时,当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领衔的国际评委阵容,在贺绿汀音乐厅评委席就座,打开面前的小台灯准备工作,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决赛“紧张感”扑面而来。
摘要: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
11月29日晚19时,当上海音乐学院院长廖昌永领衔的国际评委阵容,在贺绿汀音乐厅评委席就座,打开面前的小台灯准备工作,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决赛“紧张感”扑面而来。
作为声乐界备受瞩目的国际赛事,出现在当晚决赛赛场的,不仅有声乐学习者、爱好者,还有众多声乐界名家,所有人屏息以待最终结果。最终,乌列热获一等奖,方智、范雪妍获二等奖,李庚、沈正浩、曹一轩获三等奖。
“从2018年第一届的六七个国家的600多名选手报名,到今年第四届比赛吸引了来自35个国家和地区的2362名选手至官网注册、907人报名,这其中的变化,展现了赛事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参与度的大幅提升。”比赛评委会主席廖昌永说,随着中国艺术歌曲“体系化”建设走向纵深,作为其中重要一环的赛事,在国际上的品牌“标识度”正逐步彰显。
评委们现场工作中国艺术歌曲赛事“天花板”
第四届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有685人进入网上视频初赛,随后,60位选手晋级在深圳举行的复赛,产生20位幸运儿,他们转战上海,进入终极较量环节。决赛选手需要在A组(包括青主、冼星海、聂耳、施光南、贺绿汀等22位前辈作曲家)和B组(包括叶小纲、关峡、杨立青、陆在易、赵季平等18位当代作曲家)创作的中国艺术歌曲曲库中各选一首展示。
获得一等奖的蒙古族姑娘乌列热是上音学生,上一届比赛无缘第二轮。“我准备了两年多了!我的本科毕业论文就是我准备的成果,是关于中国艺术歌曲‘咬字’的。作为年轻的歌唱演员,我期待通过这个平台更多地展示自己,也希望能像师哥师姐们那样,不断咏唱中国艺术歌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就读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师从男高音歌唱家石倚洁的夏德奇,选择了一首施光南作曲的《我的祖国妈妈》,一首叶小纲作曲的《登高》。“我从第一届开始就关注比赛,当时我刚刚本科毕业,觉得自己水平还不足以报名,因为在我们心中,它就是中国艺术歌曲的天花板赛事。中国艺术歌曲虽然都短小精悍,但很难唱——相比于西方歌剧里的咏叹调,中国艺术歌曲更内敛、更含蓄。”
来自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的选手夏德奇在德国汉堡学习、旅欧多年的选手李庚演唱了《大江东去》和《桥》。“这两首曲子都有故乡情在其中,我一直思念故乡,现在正好要回到国内工作,所以很有感觉。我也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能再有锻炼和提高。”
让评委们欣喜的是,今年的比赛选手们在曲目选择范围上比往届更广。“一是大家有意识选择新作品,二是经过这几年的整理和创作,也有更多优秀作品可供选择,除了一些著名作曲家的作品,也有一些年轻作曲家的作品加入了进来,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廖昌永说,中国艺术歌曲曲目库的丰富与作品的传唱反哺了比赛,带动了赛事水准的整体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三等奖获得者李庚吸引全球顶级专家到上海创作
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由上海音乐学院2018年创办,是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艺术歌曲专项国际声乐比赛,每两年举办一次。这是2017年上音成立中国声乐艺术研究中心后,推动中国艺术歌曲“体系化”建设的重要一环。如今,文献整理、理论研究、声乐教学、大师示范、赛事举办、新人扶持等环节形成闭环,彼此赋能。
今年的评委包括陆在易、赵季平两位作曲家,以及来自德国、英国、西班牙和法国的四名国际评委:原德国卡尔斯鲁厄音乐学院院长哈特穆特·霍尔,2015年起出任英国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艺术总监的大卫·杰克逊,卡内基音乐厅SongStudio艺术副总监、SongFest联合艺术总监哈维尔·阿雷博拉,任教于巴黎国立高等音乐舞蹈学院的钢琴家苏珊·马诺夫。
评委阵容刚刚和廖昌永一起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演出“古典诗词与书画——中国艺术歌曲音乐会”的哈特穆特·霍尔至今记得2018年他第一次听廖昌永独唱音乐会时的感受:“他唱的是中文,我听不懂,但我能感受到他当时是沉浸在梦境中,他很伤心、很孤独,因为他的情感表达非常强烈,让我产生共鸣”。从此,他开始更多地去了解中国艺术歌曲,“我非常喜欢《钗头凤》的意境,也喜欢《红豆词》表达的春天的乡愁。”
国际上,将廖昌永和霍尔合编、德国大熊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玫瑰三愿:中国艺术歌曲16首》作为教材的学校越来越多。今年中国艺术歌曲国际声乐比赛的国际评委也都对中国艺术歌曲展现了浓厚的兴趣。
评委苏珊·马诺夫和大卫·杰克逊廖昌永透露,上海音乐学院计划成立艺术歌曲创研中心,把全世界不同语种艺术歌曲的顶级专家都请到上海来,参与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和学科建设。“希望用一首首歌曲的创作,来进行中国艺术歌曲、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全球推广,让更多人通过诗词来了解中国的山川秀美、中国人的人文情怀。”
来源:白草黑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