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篇奇文的作者已难考证,有人认为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所传,但这更像是后人对这位智者的尊崇与附会。实际上,这篇文章更像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精华在“说话”这一日常行为上的具体体现。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是心灵的窗口。人之一生,成败荣辱,常与言语之道息息相关。《二十二戒言》此文言简意赅,却字字珠玑,被誉为“千古奇文”。
这篇奇文的作者已难考证,有人认为是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所传,但这更像是后人对这位智者的尊崇与附会。实际上,这篇文章更像是历代先贤智慧的结晶,是儒家、道家等思想精华在“说话”这一日常行为上的具体体现。
《道德经》有云:“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此言并非让人闭口不言,而是强调言语的审慎与珍贵。二十二戒言中,有多条戒律都围绕着“慎”字展开,可谓是重中之重。“戒多言”,便是其中的第一条。俗话说“言多必失”,话语一旦多了,就如同开闸的洪水,难免泥沙俱下,失误与过错也随之而来。
三国时期的杨修,才思敏捷,聪慧过人,却最终因多言而招来杀身之祸。他屡次在曹操面前卖弄聪明,从“活”字拆解门庭,到分食“一合酥”,再到道破“鸡肋”的玄机,无一不中曹操心事。然而,他的才华与多言,却触碰了曹操多疑的逆鳞。最终,曹操以“惑乱军心”为由将其处死。杨修之死,正是对“戒多言”最沉痛的注脚。
与“戒多言”相辅相成的,是“戒轻言”。言语未经深思熟虑便脱口而出,如同羽毛般轻浮,不仅毫无分量,更容易伤人害己。《易经》中强调“君子以慎言语,节饮食”。慎重地对待言语,如同节制饮食一般,是君子修身的重要一环。话语的分量,不在于声音多大,而在于其背后的思考与责任。“戒狂言”则是对言语态度的警示。
东汉末年的祢衡,才华横溢,却恃才傲物,口出狂言。他当众羞辱曹操,将一众谋臣武将说得一无是处,虽然一时痛快,却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曹操将其送至刘表处,刘表不堪其辱,又将其送至性情暴躁的黄祖麾下。
最终,祢衡因再次口出狂言,被黄祖所杀,年仅二十六岁。他的悲剧,正是狂言招祸的典型。言语的狂妄,是内心修养缺失的体现,最终只会如回旋镖一般,伤及自身。
言语是内心的反映,真诚是言语的根本。《易经》家人卦的象辞说:“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这意味着君子说话,内容必定是充实而有根据的,不能空洞无物。这也是“戒杂言”所要表达的深意。
说话若是杂乱无章,东拉西扯,便会言不及义,不仅浪费他人的时间,也损害自己的德行。除了言之有物,“戒巧言”也至关重要。《道德经》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花言巧语虽然悦耳,但往往缺乏真诚的内核。巧言令色之人,容易让人觉得虚伪,难以建立真正的信任。
孔子也曾说:“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可见,对于华而不实的言辞,先贤们是何等的鄙夷。
此外,“戒谗言”与“戒讦言”则是对言语内容的严格约束。背后说人坏话,搬弄是非,是天下不太平的根源之一。而攻人短处,揭人疮疤,更是极度伤人自尊的行为,极易招致怨恨。
唐朝武则天时期的酷吏周兴、来俊臣,便是以恶言、谗言害人的典型。他们罗织罪名,构陷忠良,手段之残忍,言语之恶毒,令人发指。然而,作恶多端者,终无善果。当有人密告周兴谋反时,来俊臣奉旨审问。他不动声色,请周兴吃饭,席间问他:“如果有人犯了谋逆大罪,拒不承认,有什么好办法让他招供?”
周兴得意地说:“这太容易了,用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再把他放进去,什么罪他能不认?”来俊臣听后,便命人抬来大瓮,依其法布置,然后对周兴说:“有人告你谋反,现在就请兄长您入此瓮吧!”周兴顿时魂飞魄散,只得俯首认罪。这便是“请君入瓮”的典故,也是对“戒恶言”、“戒谗言”者最辛辣的讽刺与警示。
人无信不立,言语的信用是立身之本。“戒轻诺之言”便是告诫我们,不要轻易许下承诺。一旦轻易许诺而又无法兑现,便会丧失自己的信用。
春秋时期,商鞅在秦国推行变法,为了取信于民,他做了一件著名的事情。他在国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下令,谁能将此木搬到北门,便赏赐十金。
百姓觉得奇怪,不相信有这样的好事,无人敢试。商鞅又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这时,有一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赏赐了他五十金。这件事传开后,百姓都相信商鞅言出必行,新法也得以顺利推行。“立木为信”的故事,正是对诺言重要性的最好诠释。轻诺寡信,则会如《道德经》所言:“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轻易许下的诺言,必然很少能够兑现。
与承诺相关的,还有“戒尽言”。说话要留有余地,不可把话说得太满、太绝。水满则溢,月盈则亏,言语也是如此。话说得太尽,往往会断了自己与他人的后路,缺乏转圜的空间。“戒漏言”则是对保密意识的强调。
古人云:“事以密成,语以漏败。”许多事情的成功,在于能够保守机密;而许多事情的失败,则源于言语的泄露。
魏晋名臣羊祜,身居高位,掌管机要,但他律己极严,从不泄露任何机密。即使是朝廷的人事任免,诏令尚未公布,他对家人也绝口不提,相关的草稿更是随手焚毁,不留痕迹。正是这种谨言慎行的作风,让他深得器重,也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纷争与祸患。
言语最终要回归于德行,体现一个人的修养与品格。《二十二戒言》中有多条戒律,都指向言语的品德层面。“戒矜言”,是告诫人们不要骄傲自满,言语中自吹自擂。真正有涵养的人,往往谦逊低调,如《易经》谦卦所言:“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以谦卑的态度来约束自己。
“戒讥评之言”,则是提醒我们不要随意讥讽、评价他人。喜欢议论别人是非长短的人,往往对自己要求松懈,这是一种品德的瑕疵。“戒谄谀之言”与“戒卑屈之言”,则是关乎人格尊严。阿谀奉承,是一种人格的贬低;卑躬屈膝,说奴颜婢膝的话,更是丧失了骨气。真正德行深厚的人,言语是平和而有尊严的。
“戒出位之言”,要求人言语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地位。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作不负责任的议论。“戒狎下之言”,提醒身居上位者,对下属说话不应过分亲昵随便,以免让对方产生误解,或被别有用心者利用。这些戒律,无一不是在强调,言语要发乎情,止乎礼,最终要归于仁德。
烛之武退秦师的典故,便是一个德言与智言完美结合的范例。当郑国被秦晋联军围困,危在旦夕之时,烛之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面见秦穆公。他没有卑躬屈膝地乞求,也没有义正词严地指责,而是站在秦国的立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析灭郑对秦国无益而存郑对秦国有益的道理。
他的一番话,既维护了郑国的尊严,又切中了秦穆公的利害关切,最终成功说服秦国退兵,挽救了国家。他的言语,充满了智慧与德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范。
《二十二戒言》如同一位沉默而智慧的老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言语的奥秘。从戒多言的审慎,到戒巧言的真诚;从戒轻诺的信实,到戒谗言的善良;从戒狂言的谦卑,到戒恶言的仁厚,这二十二条戒律,涵盖了言语的方方面面。它们告诉我们,说话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一种修行。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沟通频繁的时代,重温这份古老的智慧,显得尤为重要。谨言慎行,言之有物,言而有信,言之有德,不仅能帮助我们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更能提升我们自身的品格与境界。让我们将这千古奇文的智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让我们的言语,如春风化雨,滋养彼此的心田,共同营造一个更加文明、和谐的言语世界。
来源:混沌婴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