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魏开国皇帝。他承父亲统一北方之基业,以 “禅让” 之名代汉建魏,终结东汉四百年统治;在位期间完善官制、修订律法、推动文化发展,为曹魏政权奠定稳固根基。其一生兼具政治家的权谋与文人的才情,既是曹操霸业的继承者,
曹丕,字子桓,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曹操次子、曹魏开国皇帝。他承父亲统一北方之基业,以 “禅让” 之名代汉建魏,终结东汉四百年统治;在位期间完善官制、修订律法、推动文化发展,为曹魏政权奠定稳固根基。其一生兼具政治家的权谋与文人的才情,既是曹操霸业的继承者,更是曹魏王朝制度与文化的奠基者。
曹丕生于东汉建安元年(196 年),彼时曹操已迎献帝迁都许县,“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曹操次子,曹丕自幼随父征战,“八岁能属文,有逸才,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既通经史,又习骑射,是曹操诸子中少有的文武兼备者。然曹操最初更偏爱长子曹昂,曹昂战死后,又属意 “才高八斗” 的四子曹植,世子之位的争夺遂在曹丕与曹植之间展开。
曹植才华横溢,深得曹操喜爱,“植既以才见异,而丁仪、丁廙、杨修等为之羽翼”,多次在曹操面前展露锋芒;曹丕则 “御之以术,矫情自饰”,一方面拉拢贾诩、吴质等重臣为己谋划,一方面谨言慎行,展现稳重之态。贾诩曾以 “袁本初、刘景升父子为例” 劝曹操 “深思远虑”,暗指废长立幼易致祸乱;吴质则为曹丕设计,在曹操出征时 “流涕而拜”,与曹植的 “称述功德” 形成对比,更显曹丕的仁孝。
建安二十二年(217 年),曹操最终立曹丕为魏王世子,这场持续数年的世子之争以曹丕胜出告终。世子之争的经历,让曹丕深刻体会到权力斗争的残酷,也塑造了他日后治国的谨慎与权谋风格。
建安二十五年(220 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曹丕继位为魏王、丞相,领冀州牧,全面掌控曹魏政权。当时东汉王朝早已名存实亡,献帝沦为傀儡,朝野上下多为曹氏心腹,代汉时机已然成熟。
曹丕继位后,一面稳定内部 —— 以陈群为尚书令、贾诩为太尉,安抚曹操旧部(当然,这也是给拥立派一个交代);一面为 “禅让” 铺路 —— 授意群臣多次上书劝进,制造 “天命转移” 的舆论。太史丞许芝奏称 “魏当代汉,见于图谶”,相国华歆、太尉贾诩等重臣亦联名劝进,献帝被迫三次下诏禅位。同年十月,曹丕在繁阳(今河南临颍)筑坛,接受献帝禅让,“升坛即阼,百官陪位。事讫,降坛,视燎成礼而反”,改元黄初,国号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曹丕受禅之后,说了一句:“尧舜之事,吾知之矣”,揭开了所有禅让者的遮羞布。
代汉之后,曹丕封献帝为山阳公,“邑一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既彰显 “仁德”,又彻底消除东汉残余势力的威胁。
曹丕称帝后,以 巩固皇权和稳定统治为核心,推行一系列制度改革。
政治上,他采纳陈群建议,创立 “九品中正制”,“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此制初行时,以 “才能、德行” 为品评标准,既吸纳士族子弟入仕,又将人才选拔权收归中央,缓和了士族与曹氏政权的矛盾,为曹魏政权吸纳了大量贤才。
官制方面,曹丕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 设中书省,由宦官充任中书监、令,“掌赞诏命,记会时事,典作文书”,分割尚书省权力;又严禁宦官、外戚干政,“其宦人为官者,不得过诸署令;为金策著令,藏之石室”,避免重蹈东汉宦官外戚专权的覆辙。
律法方面,曹丕命陈群、刘劭等修订《魏律》,删减东汉《汉律》的繁杂条文,同时简化刑罚,废除 “腰斩”“夷三族” 等酷法,体现出 “宽刑省罚” 的治理理念。吕思勉《中国通史》评价 “丕之建制,既承汉制之基,又有革新之举,九品中正制与《魏律》的推行,为后世官制与律法的发展提供了范本”。
在经济与社会治理上,曹丕延续曹操 “屯田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屯田范围,在淮河两岸、关中地区推广军屯与民屯,“每东南有事,大军出征,泛舟而下,达于江、淮,资食有储,而无水害”,既解决了军粮问题,又让流民回归土地,北方农业生产逐步恢复。
同时,曹丕重视水利建设,命夏侯惇、卫臻等修缮淮阳渠、百尺渠等水利工程,“灌溉稻田,官民有蓄”(《三国志・魏书・夏侯惇传》);又推行 “轻徭薄赋” 政策,“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缓解了汉末货币混乱带来的经济困境。
在边疆治理上,曹丕对北方鲜卑、西域采取 “招抚与威慑并举” 的策略 —— 遣使安抚鲜卑轲比能部,“比能乃款塞,诣州奉贡献”(《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又派张既平定河西,恢复西域与中原的联系,“西域遂通,置戊己校尉”(《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稳固了曹魏的边疆统治。傅乐成《中国通史》称 “丕之治国,虽无曹操开拓之雄才,却有守成之务实,其经济与边疆举措,为曹魏政权的稳定与北方的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
曹丕不仅是政治家,更是三国时期重要的文学家,其文学成就与文化举措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自幼喜爱文学,与曹操、曹植并称 “三曹”,是 “建安文学” 的核心人物之一。其代表作《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开创了七言诗的新体裁: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他还组织编撰中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典论》,其中《论文》篇提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典论・论文》),首次将文学创作与作者的气质个性结合,强调文学的独立价值,打破了 “文以载道” 的传统观念。《典论・论文》还评价孔融、陈琳等 “建安七子” 的作品,“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然粲之匹也”,为后世文学批评树立了典范。
此外,曹丕重视文化传承,“采掇遗亡,藏在秘书中,内外三阁,秘书郎校阅部次,令无差互”,组织学者整理典籍,推动建安文学的传播与发展。
黄初四年(223 年)后,曹丕的统治逐渐显露弊端。军事上,他三次率军伐吴,均以失败告终 —— 黄初三年(222 年),曹丕亲率大军伐吴,“兵至广陵,临江观兵,戎卒十余万,旌旗数百里”,却因长江天险与吴军坚守,未能渡江;黄初五年(224 年)、六年(225 年)两次伐吴,亦因天气、军粮等问题无功而返。频繁的军事行动加重了百姓负担,引发民间不满。
储位问题上,曹丕最初立长子曹叡为平原王,后因宠信郭皇后,一度欲废曹叡,改立其他皇子,幸得陈群、贾诩等重臣劝谏,才未付诸实施。此举虽未引发大乱,却为日后曹魏宗室与权臣的矛盾埋下隐患。此外,曹丕晚年猜忌心加重,对曹植等宗室严加防范,“植每欲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终不能得。既还,怅然绝望”(《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限制宗室权力的同时,也削弱了曹魏政权的宗室支撑力量。
黄初七年(226 年)五月,曹丕病逝于洛阳,享年四十岁,临终前召曹真、陈群、司马懿等为辅政大臣,辅佐曹叡继位,是为魏明帝。
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中评价曹丕:“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曹丕的一生,虽无曹操 “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雄才大略,却以务实的治国举措与深厚的文化修养,为曹魏政权奠定了稳固根基,也为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
来源:硕鼠无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