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一片浩瀚的光伏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里,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项目——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建的新疆米东350万千瓦光伏项目坐落于此。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0万亩,总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年可利用小时数174
中国绿发在乌鲁木齐市米东区投资建设的350万千瓦光伏项目。
近日,在新疆乌鲁木齐米东区北部沙漠光伏基地,一片浩瀚的光伏海洋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在这里,全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漠光伏项目——中国绿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建的新疆米东350万千瓦光伏项目坐落于此。该项目占地面积约20万亩,总装机容量350万千瓦,年可利用小时数1740小时,预计年发电量60.9亿千瓦时,相当于30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量。
阳光洒满天山,带来的是西部绿色发展新的希望。这也是近年来,我国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的缩影。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再次强调了这一发展方向。春暖花开之时,广大西部地区,“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正提速前进。
“沙戈荒”地区成为新能源领域蓝海
近年来,不少中央企业将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当作头等大事,积极探索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耦合发展的创新开发模式,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沙戈荒”地区成为能源领域的新蓝海。
截至2024年底,第一批50个基地项目已基本建成投产,装机规模超过9000万千瓦。根据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发布的《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到2030年,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
以中国绿发为例,作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绿色产业投资集团,在天山南北打造了诸多特色优势新能源产业基地。
2024年底并网的中国绿发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是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260万根光伏桩基、13万组光伏支架覆盖在大地之上,蔚为壮观。
新疆中绿电公司副总经理、安全总监郭凡东介绍,该项目投运后,每年可发电69亿度,能够同时满足200万户家庭一年使用,相当于节约原煤208.2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571.87万吨,对新疆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起到重要作用。
同样,在新疆库车,中国石化建成了我国首个万吨级光伏制绿氢示范项目;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启动建设3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在内蒙古乌兰察布,推进10万吨/年风光制绿氢一体化项目,加快构筑“油气﹢新能源”多能互补格局。
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一排排像鱼鳞一样的光伏板列阵于库布其沙漠中段。一匹由19.6万块光伏板拼成的“骏马”图即是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为全球最大的光伏板图形电站——“骏马”电站。光伏板下,牛羊繁殖、牧草葳蕤、绿意盎然。
这种“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立体化发展模式,已在当地实现增绿、增能、增收的多赢,用实践讲述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故事。
创新突破迎来广阔发展空间
当然,新能源项目建设中,科技创新始终扮演着关键角色。
中国绿发负责建设的伊犁尼勒克400万千瓦风电光伏一体化项目是我国体量最大的风光电一体化项目,施工地点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质结构复杂,施工难度大,目前已实现300万千瓦光伏并网。
在尼勒克项目中,面对山地地形的制约,中国绿发建设团队应用了山地光伏项目三维轻量化、三维可视化管理技术和CAD﹢卫星定位技术。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施工团队能够精准定位每一个桩基点位,有效解决了山地光伏项目施工中的定位难题。无人机在空中反复盘旋,成为工程项目的“眼睛”,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据了解,近期中国绿发新疆二期新能源项目和文旅酒店项目将集中开工,其中包括中绿电阜康130万千瓦光伏项目、木垒100万千瓦风电项目、托克逊100万千瓦风电项目、三塘湖300万千瓦风电项目和十三间房300万千瓦风电项目等5个新能源大基地项目。
建设“沙戈荒”新能源基地的过程中,还要充分考虑输电、储能、消纳等问题。
为更好服务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加快电网建设,不断建强疆内骨干网架。截至目前,新疆电网共有750千伏变电站30座,线路91条12037千米,新疆电网成为全国750千伏变电站最多、750千伏线路最长的省级电网,实现了新疆东部与西部、南疆与北疆在昼夜、季节上风光互补、电力互济。
同时,新疆不断推进绿色电力市场建设,营造绿色电力消费氛围,推动绿电消纳规模取得新突破。据国网新疆电力有限公司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中旬,2024年新疆消纳绿电首次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为2023年全年消纳规模的4.1倍,绿电消纳规模创历年新高。
能源开发“追风逐日”,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趁势而起。光伏组件、风机、叶片、塔筒……新疆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产品种类不断丰富,产业链加快完善。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数据显示,2024年前10个月,新疆硅光伏产业链主要产品产量快速增长,工业硅、多晶硅、单晶硅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21.2%、27%;能源装备产业链市场需求旺盛,风力发电机组、变压器等产品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0.2%、15.4%。
委员建言打造西部能源新高地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多位全国政协委员围绕相关议题提出建议,一致认为要加快打造西部能源新高地,多措并举保障国家能源资源安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能建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海良认为,要推动能源密集型产业向西部新能源富集地区转移,扩大“沙戈荒”新能源基地本地自用规模。
他判断,在未来一定时期内伴随新能源大规模接入和消纳,抽水蓄能、新型储能等储能领域面临较大的市场空间。此外,随着全社会深度脱碳,氢能将成为电能的有效补充,在绿色低碳转型中发挥重要作用,迎来广阔发展空间。因此建议要推动在风光资源丰富地区统筹发展新能源发电、供热和制氢(氨、甲醇、航油),促进电、热、氢等多品种系统化耦合利用,并围绕“制备—储存—输送—应用”尽快构建打造绿色氢氨醇油全产业链的有效政策、机制与路径,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综合储能,实现多轮驱动系统化、高效化、智能化的绿色能源供给。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戴厚良认为,我国“三北”地区风光资源丰富,但用电需求不足、外送通道有限,现有电力系统调节能力不强,消纳问题成为影响新能源投资开发的重要因素。下一步,要着力推动新能源发展规模化。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大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力度,优先将用于油气勘探开发清洁替代的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项目列入各级能源发展规划,支持“绿电直供”,促进新能源就地就近消纳。加强新型储能等技术研发,充分发挥气电调峰作用,补强调节能力短板,推动电力系统向适应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方向演进。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原董事长、党组书记辛保安强调,要加快建设“清洁低碳、安全充裕、经济高效、供需协同、灵活智能”的新型电力系统。推动风光水等清洁能源基地协同开发,因地制宜发展各类分布式新能源,提升清洁能源可靠替代能力。深入推进全社会各行业电气化升级,形成清洁主导、以电为中心的产业体系和生产生活方式。特别是要着力构建数智化坚强电网。深入推动AI大模型等先进数智化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广泛应用,构建“气候弹性强、安全韧性强、调节柔性强、保障能力强”智慧高效的数智化坚强电网,为支撑高比例新能源以及多元负荷大规模接入提供坚强平台。
记者:王硕
文字编辑:王硕
新媒体编辑:石伟强
审核:李木元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