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80年8月26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深圳经济特区在这一天正式成立,彼时的深圳,不过是紧挨着香港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国家能够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90年代是个满是希望、激情四溢的年代,那时候大家日子不算宽裕,但好多人都选择南下打工。
他们心里揣着对未来的美好向往,一头扎进祖国建设的大浪潮里,也多亏了他们当年的拼搏,才有了如今咱们这个强大的经济大国。
当年那些怀揣梦想、意气风发的年轻人们,现在估计不少都在广场上跟着音乐欢快地跳着广场舞,享受生活吧?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看看那些满怀希望南下打拼的年轻人们的真实生活吧。
1980年8月26日,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深圳经济特区在这一天正式成立,彼时的深圳,不过是紧挨着香港的一个不起眼的小渔村,国家能够投入的资金也十分有限。
在这样的背景下设立经济特区,意味着深圳必须凭借自身的努力,在艰难中“闯出一条血路来”。
有了特区的政策支持,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地方,几乎一夜之间就变得热闹非凡。
蛤蟆镜、大墨镜、录音机、各式玩具……这些新鲜玩意儿都通过深圳流向了全国各地,同时,大量外资的涌入,也让深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说起大哥大,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都没见过,它其实就是手机的初级版本,功能非常简单,只能打电话,发短信和上网那是想都别想。
上世纪90年代的深圳街头,常常能见到手持大哥大的成功商人。他们操着各地不同的方言,为了生意合作中的金额数字争得面红耳赤、各不相让。
要知道,当时内地许多地区连电视机都尚未普及,而在深圳这座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价格不菲的大哥大却已频繁出现在街头巷尾,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想要了解一个城市是否时尚、前卫,看看那里的女孩们就知道了,90年代的深圳,大街上的年轻女孩们穿着十分前卫,即使和现在相比也毫不逊色。
那时候内地风气还比较保守,但深圳的女孩们却已经普遍穿上了超短裙、黑丝袜和高跟鞋,而且每个人都化着精致的妆容。
有些女孩还会在公共场合像男人一样抽烟,深圳本地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但很多从内地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却被深圳女孩的穿衣打扮和言行举止惊得目瞪口呆,他们甚至以为自己来到了资本主义国家。
这张照片摄于1992年的深圳市中心,地点是一家热闹的迪斯科舞厅,画面里,一位身着时髦短裙的女子正随着动感的音乐与闪烁的灯光,轻盈地舞动着身姿。
而在她周围,一群同样沉浸在舞蹈中的男子,大多穿着规整笔挺,手腕上佩戴着精致的手表,从他们的穿着打扮便能轻易看出,这些人无疑是当时的成功人士。
这组照片反映了90年代飘在深圳的年轻人,他们都是南下打工潮中的一员,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深圳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都已经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对于年轻人来说,到深圳追求梦想,成了当时的主流选择。
深圳特区刚设立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随便来的,首先需要一张居民身份证,其次还需要一张边防通行证。
边防通行证那时候可不好拿,你得先去居委会或者原工作单位开证明,然后再拿着证明去相关部门申请,至于能不能申请到,那就得看你的运气了。
深圳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批外来务工人员,这些外来人员大多居住在深圳稍旧一些的居民区,因为那里的房屋租金便宜,能让她们靠着微薄的收入在这个陌生的城市生存下去。
90年代,随着打工者的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工厂开始满员,甚至有的工厂不再提供宿舍。
因此,很多年轻打工者为了省钱,便几个人挤在一张床位上,有的是兄弟同床,有的是母女共处,但更多的还是夫妻合住。
虽然工作环境和居住条件都比较简陋,但想想未来能飞黄腾达,这点苦对于大多数农村出身的人来说,还是能忍受的,就像这张90年代深圳的照片,床位拥挤不堪。
在福田工业区门口,乌泱乌泱的年轻女孩手握毕业证,排起了长龙,她们眼神坚定,相信自己能在这座陌生的城市找到立足之地。
这些女孩大多出身农村,接受的教育有限,然而她们身上却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耐心与坚韧的吃苦精神,为了多挣些钱来扭转自己的命运,她们甚至会主动向老板提出加班的请求。
就拿眼前这两位打工妹来说,她们身着时尚的皮衣套装,一头秀发还染了颜色,时髦的装扮搭配上高挑的身材。
乍一看,风采丝毫不逊色于专业模特,只是,她们身后略显简陋的环境,却无情地戳破了这份美好的表象。
两位漂亮的打工妹穿着相似,也许是一对好姐妹,但即使衣冠楚楚,她们疲惫的眼神和劳累的脸色也暴露了她们是打工者的事实。
瞧这三位打工妹,她们的穿着打扮各具特色,此刻正并肩站在一处,脚下那条凹凸不平的土路,让她们的站姿显得有些不自然、略显奇怪。
或许是骨子里藏着一丝不自信,面对镜头时,她们的神情和姿态都透露出不够从容的气质,而这种内在的气质,并非靠身上的衣服就能轻易遮掩。
这一家三口在镜头前合照,都穿着城里时髦的衣服,一副阖家幸福的模样。但真正能笑出来的,只有尚未进入社会的小女儿。
这张照片是在上海的一家健身会所内拍摄的,从这一场景可以合理推断,当时上海民众的整体生活水平相对较高。
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大量外资涌入沿海开放城市,有力推动了上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在这一背景下,上海民众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你看这位在上海拼搏的农民工,生活的压力让他神情麻木,虽然东方明珠就在身后不远处,但却像离他有千万里之遥。
在发廊打工的女子笑吟吟地招揽客人,比起在工厂打工的同龄人,她的工作要轻松得多,但这并不意味着她就可以松口气了。
午休时间,打工妹和打工仔们聚在工厂的食堂吃饭,体力劳动让他们食量大增,大口往嘴里塞食物的同时,他们也不忘看看电视娱乐娱乐。
这位打工妹正在为顾客做按摩,一般这种学了手艺的打工者在有一定积蓄后,都会选择回乡开店创业,成为家乡的小富婆。
这名高空作业的打工者笑着面对镜头,这种工作虽然危险,但收入可观,光这一点,就值得他铤而走险了。
在九十年代的街上闲逛,你一定能碰到一帮姑娘,虽然她们穿得朴素,但一举一动都透着一种让人无法拒绝的迷人气质。
她们的漂亮是真真切切的、活灵活现的,让人时隔多年想起来,依然能感受到那种纯朴和美丽。
那些打工的小姑娘们回到乡下,拿出她们精挑细选的礼物给家人看,村里的老一辈和小孩们一个个乐得眉开眼笑,眼里满是羡慕啊!
生活的重担化作她们拼命工作的强劲动力,即便每月工资少得可怜,她们依然能在有限的经济状况下严于自律。
每个月,她们都会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寄回老家,用以维持家人的生计。
她们这么做,一方面是盼着家里的日子能越过越红火,另一方面也是想凭借自己的努力改善自身生活,用勤劳的双手去编织幸福,去拥抱美好的未来。
工作之余,她们也分秒必争地充实自我,有的人会在业余时间刻苦学习外语,拓宽自己的视野;还有的人则借助电视和广播,自学各种实用技能,不断提升自身能力。
所以,在那个时候,不少“打工妹”凭借着勤奋学习技术,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又或是经过数年积累,攒下了宝贵经验,意外激发了自身的商业头脑。
最终,她们成功实现了从“打工妹”到“老板娘”的华丽转身,还有一部分人,在积攒到一定资本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回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同踏上致富之路……
她们不甘于平凡度日,拼尽全力提升自身素质,实实在在地为自己拼搏一个光明的未来,然而,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成就背后,又不知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辛酸与泪水啊。
在女性意识还远未觉醒、社会教育普及程度较低的旧时光里,“打工妹”们一旦遭遇骚扰甚至侵犯,往往吓得不敢反抗,只能暗自咬紧牙关,把满心的委屈和痛苦都默默咽下。
不仅如此,工厂里女性也最容易被排挤,那些城里的“土著”瞧见这些打扮朴素、身上带着工厂特有气息的外乡姑娘,就自觉高人一等,态度傲慢。
男工友们常常嫌弃女工力气小、干活不够利索,就连女工之间也会拉帮结派,搞起职场霸凌那一套。
繁重的体力劳动、与家人疏离带来的亲情冷淡、职场性骚扰的阴影、工友的排挤打压、频繁失业的焦虑,还有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些都是当年“打工妹”们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处境。
好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如今无论是工人的权益保障,还是女性权益的维护,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成果。
但即便如此,当年那些“打工妹”们所经历的伤痛,依旧让人难以忘怀,这也提醒我们,我国对于女性保护和劳工保护的意识,仍需不断加强和提升。
来源:平观千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