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袁伟民此生有两个心愿,能够遇到第二个像郎平那样优秀的徒弟,能够在有生之年,弥补家人。
“郎平是我最得意的弟子!最愧疚家人!”
袁伟民此生有两个心愿,能够遇到第二个像郎平那样优秀的徒弟,能够在有生之年,弥补家人。
只可惜,他这两个愿望,至今都未曾实现。
85岁的袁伟民,只能把自己的所有排球经验,都通过文字的方式写下来,期待着有一天像郎平那样优秀的人出现,能够再创更多的辉煌。
袁伟民是中国的“女排之父”,一生辉煌无比,但他的晚年却活成这样,让人想不通,更无法想象他为什么要这样?
枯燥,对于一个普通的老人来说是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对于一代“女排之父”袁伟民来说,却有些牵强了!
有钱,有地位,也有无数的同行好友,更有无数的徒弟,他的晚年生活怎么会枯燥?
可现实是,袁伟民的晚年就是很枯燥,枯燥到家人都融入不进去他的生活,徒弟们更是无法去接触到师父心中所想的是什么?
那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可能是埋头于房间里的窗户前,回忆起前半生的经历,把自己的排球经验,通过文字的方式写下来,交给后辈人。
袁伟民的前半生辉煌无比,一手把江苏排球队带到冠军地位,又担任过排球协会的最高负责人,更是教导出郎平这样优秀的女徒弟。
而离开一线之后,他依旧是心系排球,把自己关在家里写排球相关的大量文章。
他的家人记得最清楚,在老爷子80大寿的那一天,家里来了许多人,但他一上午都没有把门打开,一个人默默地写文章。
家人都不明白,他都辛苦一辈子,为什么连晚年都不能好好地休息一下呢?可对于老爷子来说,只有不断地去写下经验,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在一次采访的时候,袁伟民提起过自己为什么要在晚年写那么多的专业性文章出来?
他说,自己负责排球事业几十年,所积累下来的经验很宝贵,但随着年岁的增长,他已经忘记许多。
若是不能趁着记得的时候,多写一些,那未来他忘记了,这些经验就白白去经历了。可以说,他一生都在为排球事业发展而努力,从而忽视家人。
1974年初春的排球江苏队训练基地,袁伟民站在排球馆门口,军绿色挎包被雨水洇出深色痕迹。
这座50年代修建的场馆还保留着苏式建筑的尖顶,更衣室里飘着浓重的红花油味道,七个姑娘正在往膝盖上缠绷带。
她们看见教练进来,缠到一半的绷带悬在半空,像被风吹散的蒲公英。
袁伟民把挎包重重摔在条凳上,金属搭扣撞出闷响:从今天起,每天加练三小时发球。
这个决定让郎平的右手小指,至今仍无法完全伸直。
每天傍晚六点,当其他运动队结束训练时,女排们才刚完成基础体能训练。
袁伟民会在球网两侧各摆三个竹筐,要求队员连续发球一百次,每个球必须精准落入指定筐内。
郎平记得很清楚,有次她连续七次失误,袁伟民直接把排球砸向墙面,皮革与水泥碰撞的巨响震得她耳膜发麻。
这种近乎偏执的严苛,让袁伟民家的五斗橱里积压着二十三封未拆的家书。
妻子郑沪英习惯在信封右下角标注日期,最旧的那封邮戳已经褪成淡蓝色。
儿子袁粒三岁生日那天,郑沪英抱着发高烧的孩子冲进医院,护士问及孩子父亲工作单位时,她愣是报不出南京体工大队的全称,因为袁伟民已经两个月没回家了。
深秋的某个雨夜,袁伟民裹着湿透的军大衣回到宿舍,发现门缝里塞着儿子画的蜡笔画。
纸上歪歪扭扭的排球网用绿色蜡笔涂满,网前站着火柴棍似的小人,天空却用黑色涂得密不透风。
他盯着画纸看了十分钟,最后对折两次塞进笔记本,第二天训练时依然没收郎平偷偷藏在护膝里的止痛片。
从1974年袁伟民接掌女排教练开始,以近乎严苛的训练方式重塑队伍,郎平在沙袋特训中脱颖而出,师徒共同缔造“五连冠”神话。
当郎平退役后,袁伟民在训练场用秒表寻找接班人,却发现天才的不可复制性。
能够遇到郎平,是袁伟民此生最开心的事情,但遇不到第二个郎平,却是他最大的遗憾。
当中国队以14:15落后时,袁伟民叫暂停说的不是战术,而是盯着郎平被胶布缠裹的手指:还记得沙袋训练时的心态吗?
郎平转身时把运动外套摔在长椅上,回到赛场后连续三次重扣得分。
颁奖典礼上,袁伟民摸着金牌边缘的凸起纹路,突然想起儿子小学毕业典礼的邀请函还压在办公室玻璃板下。
往后的岁月里,袁伟民的办公室总备着两副老花镜。
一副看训练录像,镜腿缠着医用胶布;另一副读儿子从美国寄来的信,信纸带着加州阳光的味道。
晚年的袁伟民,为了清静还曾住在养老院里一段时间,他所说的要陪伴家人,也终究是失言了!
与此同时,北京排球训练馆,顶灯在木地板上投下菱形的光斑。
没有人注意到看台最高处的阴影里,八旬老人扶着手杖缓缓起身,西装口袋露出半截缠着胶布的老式秒表。
他看着年轻一辈地打球,忍不住叹口气,和他当年训练郎平的时候,还差远了。
至今为止,袁伟民依旧关心着中国排球,有转播的时候会积极地去看。对于中国女排在国外的比赛,他也是时刻关注着,并且给她们送去祝福。
为了让后辈人更加了解女排,他还不惜自费出书,把自己的经验之谈发放到国家队里。
也是因为一心扑在女排上,导致他和儿子、妻子的关系并不亲密,总是因为事业的关系和他们闹不和。
一直到晚年,家人才真正地理解他,愿意给他更多的关心。
来源:空穆郡下飞阳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