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的地为啥没人好好种?中国人在那边种地才知道真相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8-28 17:23 2

摘要:李小云第一次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是2010年,他带着项目来调研,任务很简单,帮当地建"南部粮食走廊",听起来很宏大,实际上就是让这片地多产点粮食。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中国农业专家,拿着铁锹站在坦桑尼亚的玉米地里。

周围是十几亩地,只有两个人在干活,他数了数,每亩地玉米苗不到1000株。

这个数字让他震惊了,在中国,同样的地能种4000株,这不是偷懒,这是现实。

——《壹》——

李小云第一次踏上坦桑尼亚的土地是2010年,他带着项目来调研,任务很简单,帮当地建"南部粮食走廊",听起来很宏大,实际上就是让这片地多产点粮食。

第一天下田,他就懵了。

眼前是莫罗戈罗省的一个村子,土地黑得发亮,一看就肥沃,雨水充沛,阳光充足,比中国很多地方条件好太多,但是。

一户农家十几亩地,就两个人在种。

玉米种子随手撒,撒完就不管了,锄头都懒得用,更别说施肥,李小云蹲下身子,用手抓了把土,土质松软,捏在手里有种丝绸的感觉。

这样的地在中国,农民做梦都想要。

"为什么不好好种?"他问当地农民,农民摊手,"种了几百年都这样",李小云站在地里发愣,这片土地能养活半个中国,但现在连当地人都吃不饱。

他掏出计算器算了一笔账,这里每亩玉米产量,比中国低了五倍。

不是土不行,是人不行,问题出在哪?基础设施,村里没电,没路,没仓库,农民种出粮食,运不出去,存不住,只能烂在地里。

久而久之,谁还愿意多种?机械化?别想了。

一台拖拉机的钱,够当地农民不吃不喝干十年,技术指导?更没有,几代人都是靠天吃饭,凭经验种地,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割,全看老天爷脸色。

最要命的是人口,坦桑尼亚每年人口增长2.5%,但玉米产量只增长0.4%。

人越来越多,粮食越来越少,这不是简单的农业问题,这是死循环,李小云在村里住了一个星期,每天天不亮就下地,天黑才回来。

他看到的不只是落后,更多的是无奈。

农民不是懒,是没办法,土地不是不好,是没人会用,这片黑土地,像一个沉睡的巨人。

——《贰》——

2012年,李小云又来了,这次他带了三样东西:玉米种子,一台手摇脱粒机,还有一个石磨,村民围过来看热闹,这些"小玩意"能干啥?

第一样:玉米密植技术。

听起来高大上,实际就是多种点,李小云在地里画线,"按这个距离种,一亩地能种4000株",农民摇头,"种这么密,都长不好"。

"试试就知道了",李小云亲自下地。

一垄一垄地种,一株一株地量距离,村民在旁边看着,觉得这个中国人脑子有问题。种这么密,肯定死一大片,结果呢?

三个月后,这块试验田的玉米长势比周围的好了一倍。

农民傻眼了,第二样:手摇脱粒机,这玩意在中国已经淘汰了几十年,但在坦桑尼亚,却是神器,以前农民收玉米,用手一粒一粒剥,一个人一天剥不了几斤。

现在有了脱粒机,摇几下手柄,玉米粒就哗哗往下掉。

一天能顶过去十天,第三样:石磨,同样是"古董级"的东西,但对当地人来说,简直是革命性的,以前磨豆子,要走几十公里到镇上,现在在家就能磨。

新鲜豆浆,当天就能喝到。

村民开始相信这个中国人了,但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2018年,李小云发起了"千户万亩玉米密植增产技术示范工程"。

目标很简单:让更多农民用这些"小技术"。

推广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农民不相信,几百年的习惯,怎么可能说改就改?李小云没有强迫,他选了几户愿意试的农民,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

"不要钱,试试看",第一年,试点农户的玉米产量比周围高了60%。

第二年,更多农民主动找上门,第三年,整个村子都开始用这套技术,农业报告:今年收获的最高产量是每英亩24袋。

而以前,村里的产量只有每英亩15-17袋,这个数字背后,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

——《叁》——

1950年代末,中国开始向非洲国家提供农业援助,那时候的援助很简单,派专家,送设备,建农场,标准的"授人以鱼"模式。

1990年代,思路开始转变。

中国把对外农业援助纳入南南合作范畴,不再是简单的给予,而是互相学习,但真正的变化,从2010年后才开始。

2010年:李小云第一次到坦桑尼亚,发现了非洲农业的真正问题。

2012年:坦桑尼亚玉米密植增产示范项目启动,这不单单是政府间的援助,而是多方合作的项目,2015年:李小云团队开始在云南河边村做扶贫实验。

把在非洲学到的经验,用到中国农村。

这个细节很关键,中国专家不仅在教非洲,也在向非洲学习,2018年:"小技术大丰收"项目在莫罗戈罗获得成功,当地政府开始主动推广这些技术。

2023年8月:中国正式发布"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

这标志着中非农业合作进入新阶段,七十年的合作,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技术援助,中国派专家,建示范中心,推广技术。

截至去年底,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共推广300多项先进农业技术,惠及100多万小农户。

第二阶段:产业合作,不只是种地,还要建产业链。

菌草技术走出国门,已传播至100多个国家,在17个国家建立了示范基地,第三阶段:全面战略合作,从单纯的农业技术,扩展到基础设施、人才培训、政策咨询。

每个阶段都有标志性的成果,技术援助阶段,最典型的是杂交水稻。

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让马达加斯加等国的水稻产量翻了几倍,产业合作阶段,菌草是最好的例子,在卢旺达,莱昂尼达斯·穆希米伊马纳曾到中国参加菌草技术培训。

回国后成立了工坊,带动整个社区致富。

但最重要的变化是理念,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再到"共同捕鱼",李小云说得最直接:"非洲农业发展的主体必须是非洲人自己"。

——《肆》——

真相与反思

坐在坦桑尼亚的玉米地里,李小云想起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农业技术在非洲管用,在中国反而有些过时了?

答案很简单:发展阶段不同。

中国现在的农业已经高度机械化,化肥用量很大,补贴也很高,这套模式,非洲国家学不起,也用不起,但中国过去的农业经验,恰恰是非洲现在最需要的。

缺资金?用劳动密集型技术,缺设备?用简单实用的工具。

缺技术?从最基础的开始教,这不是技术的倒退,而是因地制宜,李小云团队带到非洲的,都是中国几十年前淘汰的"老古董"。

手摇脱粒机,中国1980年代就不用了。

石磨,中国农村早就找不到了,密植技术,中国农民几十年前就会了,但在非洲,这些"老古董"却是先进技术。

关键不是技术有多先进,而是适不适合。

更重要的发现是:非洲农民并不缺粮食,这个结论很反直觉,媒体总说非洲闹饥荒,但实际情况更复杂,非洲大部分农民能吃饱,但吃不好。

营养结构单一,经济收入低。

真正的问题是:如何从吃饱到吃好,从生存到发展,这就需要农业现代化,但非洲的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欧美模式,也不能照搬中国现在的模式。

必须找到适合非洲的路径。

所有技术推广,都必须让农民参与,让农民决策,不是专家说什么就是什么,而是农民觉得有用才推广,坦桑尼亚的成功,证明了这条路走得通。

但挑战还很多,最大的挑战是规模化,一个村成功了,怎么推广到全国?

一个国家成功了,怎么推广到整个非洲?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只要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不是中国人养活非洲人,而是帮助非洲人养活自己。

这就是真相。

来源:水木史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