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焦跃进蹲在蒜地里,手指捻开冻土查看墒情,沾满泥浆的裤脚与身旁老农毫无二致。
1999年初冬的豫东平原,寒风裹挟着细沙掠过杞县田间。
新上任的县委书记焦跃进蹲在蒜地里,手指捻开冻土查看墒情,沾满泥浆的裤脚与身旁老农毫无二致。
远处有村民窃窃私语:"这干部咋比咱庄稼人还像庄稼人?"
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位被称作"小焦书记"的中年人,正是三十年前在兰考治沙殉职的焦裕禄次子。
时光倒回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病榻前最后的嘱托仍在回荡:"把我埋在兰考沙丘上,活着没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治......"
彼时6岁的焦跃进攥着母亲徐俊雅衣角,将父亲的背影刻进记忆。
谁曾想三十五年后,这个在兰考县委大院长大的孩子,会带着同样的执拗走进相邻的杞县。
蒜田里的县委书记2000年11月的北京王府井街头,寒风中的吆喝声惊动了过往行人:"杞县紫皮蒜,三块钱两斤!"叫卖者竟是身着中山装的县委书记。
有眼尖记者认出焦跃进,镜头前他坦然笑道:"当官不替农吆喝,要这乌纱帽作甚?"
当晚,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这段画面,全国观众目睹了戏剧性的一幕:县委书记的公文包里,除了文件竟塞满蒜瓣。
这背后是焦跃进履新后遭遇的困境。
杞县千年蒜乡的美誉在1990年代逐渐褪色,粗放加工导致出口蒜头每吨价格比山东金乡低200美元,45万亩蒜田中有10万亩因滞销改种玉米。
焦跃进在调研笔记中写道:"包装麻袋摞成山,外商摇头说再见;千家万户各为战,价格被压干瞪眼。"
2000年12月,焦跃进在县委会议上拍案而起:"再不突围,杞县大蒜就要烂在地里!"他力排众议推出三大改革:
标准化革命:制定《杞县大蒜种植规范》,将200项指标细化到土壤PH值、蒜瓣直径产业链重构:组建全国首个县级大蒜产业集团,统一种植、加工、销售品牌突围战:注册"金杞"商标,设计真空包装最富争议的是他亲自带队"闯京城"。
2001年春节前,焦跃进在北京东单菜市场支起摊位,现场演示蒜泥制作,用兰考口音喊出"杞县大蒜赛砒霜(杀菌强)"的顺口溜。
农业部某司长偶然路过,感叹:"这哪是县委书记,分明是当代‘卖炭翁’!"
质疑声随着订单纷至沓来。
2001年4月广交会上,焦跃进带着20吨真空包装蒜米直闯外商展区。
当美籍华商询问质检标准时,他掏出随身携带的《大蒜硫苷含量检测报告》,用钢笔在英文摘要处逐行批注。
三个月后,首柜40吨保鲜大蒜发往迪拜,标志着杞县大蒜重返国际市场。
更大的变革在田间发生。
曾因种蒜赔钱改种小麦的王庄村,2001年秋出现戏剧性场面:村民王老汉带着三个儿子,连夜把10亩麦苗耕了改种大蒜。"
小焦书记给咱吃了定心丸,每斤保底价一块二!"老汉拍着与县政府签订的订单合同,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2002年春,杞县蒜业集团仓库里积压的500吨蒜片让焦跃进眉头紧锁。
深加工战略遭遇当头棒喝——由于烘干技术不达标,蒜片氧化发黄,外商集体退货。
反对声浪骤然高涨:"拿财政钱打水漂,还不如直接发补贴!"
深夜的县委会议室灯火通明,焦跃进抓起一把问题蒜片拍在桌上:"当年我父亲治沙,三次失败才找到‘贴膏药扎针’的法子,今天咱们就学这个‘笨功夫’!"
他带着技术团队七下山东,蹲守金乡县加工厂三个月,最终破解了"低温锁鲜"工艺。
为筹款购置设备,他咬牙卖掉县委两辆公务车,改用自行车下乡调研。
这场"蒜片保卫战"成为转折点。
2003年,杞县研制出国内首条大蒜冻干生产线,蒜片出口价从每吨800美元跃升至2200美元。
曾骂他"瞎折腾"的杨寨村村民杨建国,如今指着自家新盖的二层小楼说:"这楼里每块砖都掺着蒜味!"
田间地头的治理密码"小焦书记的办公室在蒜垛上。"这是杞县百姓的共识。
2004年夏收时节,焦跃进发现多家企业压价收购,连夜召集23位蒜商开会。
他掏出一沓运费清单:"从杞县运蒜到青岛港,每吨比山东多花60块,你们还要压价,良心让蒜辣没了?"
次日,《大蒜收购指导价》公告贴遍各村,市场监管组应运而生。
更令人称道的是他独创的"蒜田听证会"。
2005年推广有机种植时,十里铺村民抵制道:"不上化肥咋增产?"
焦跃进不争不辩,在村头划出"对比试验田"。
秋收时,有机蒜亩产虽少50斤,收购价却高出2倍。村民王秀兰数着钞票感慨:"这书记比咱自己还会算账!"
2006年清明,焦跃进跪在兰考焦裕禄墓前,将一捧杞县黄土撒在柏树下:"爹,当年您没治完的沙,儿用蒜苗来固了。"
此刻的杞县,45万亩蒜田构成绿色长城,沙尘天气较十年前减少70%。
联合国粮农组织专家考察后惊叹:"这是东方版的‘紫色黄金’奇迹!"
在父亲工作过的尉氏县,焦跃进捐出全部奖金设立"治沙助学基金"。
受助学生李向阳在作文中写道:"焦伯伯说沙丘能长出希望,现在我信了——我家十亩蒜田供出了三个大学生。"
"没有焦裕禄,你算个啥?"
2007年某论坛上的尖锐提问,让会场骤然安静。
焦跃进扶了扶老式眼镜笑道:"这位同志说到根子上了,没有党的培养,我连蒜头都不如。"
他随即展示一组数据:杞县大蒜从业者从2000年18万人增至2007年32万人,农民人均存款翻了两番。
"若说我借了父亲的光,我认——借的是他‘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光!"
面对"作秀"质疑,他的回应更显智慧。
2008年汶川地震,他组织车队运送200吨大蒜支援灾区,面对镜头只说:"大蒜杀菌防疫情,这是给老乡们的‘天然药箱’。"
当媒体深挖时才发现,车队里还藏着20万元党员特殊党费。
2010年卸任县委书记当天,焦跃进特意到张庄村蒜窖查看仓储。
村民张老黑塞给他一辫新蒜:"您要走了,这蒜..."
他打断道:"走的是职务,不走的是责任!"
果然,转任开封市政协副主席后,他促成"中原大蒜期货交易中心"落户杞县,让蒜农首次拥有定价话语权。
办公室那口煮方便面的小电锅,跟着他进了市政协。
2015年大蒜价格波动时,他连续37天吃住在期货数据中心,制定出《大蒜价格保险机制》。
山东金乡同行感叹:"老焦把大蒜琢磨成精了!"
走进焦跃进简朴的住所,1990年代的老式沙发吱呀作响,唯一鲜亮的是茶几玻璃板下的字条:"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父嘱"。
儿媳曾想换新家具,他指着墙角的钉耙说:"这是我爹用过的,比红木家具金贵。"
2018年某企业老板送来整箱"金杞"大蒜深加工产品,附言:"请老书记品尝指导"。
他原封不动退回,另附300元市场价:"品蒜可以,品人不行。"此事被制成廉政教育短片,在开封党员干部中广为流传。
沙丘新绿映初心2021年深秋,64岁的焦跃进站在兰考东坝头黄河故道。
远处光伏板下,万亩蒜苗与沙棘交错生长,父亲当年手植的泡桐已亭亭如盖。
他弯腰抓起一把沙土,三十年前杞县考察时的焦虑恍如昨日,而此刻指间流泻的,已是混着腐殖质的沃土。
"父亲追着沙丘跑了一辈子,我追着蒜头跑了半辈子。"
他对随行记者笑道,"现在年轻人用电商直播卖蒜,比我们当年街头叫卖高级多啦!"
暮色中,一群戴红领巾的孩子跑来求合影。
他们或许不知焦裕禄是谁,但清楚记得课本里"卖蒜书记"的故事。
晚风掠过黄河涛声,将两代共产党人的誓言镌刻在中原大地:
沙丘巍巍,初心未改;蒜香绵绵,斯人在兹。
来源:小段乐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