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岁抗战老兵高克伦:硝烟中的青春与信仰|致敬抗战老兵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7:39 1

摘要:小小年纪,高克伦就从“编外”地下情报员做起,主动给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日军最新动态;16岁,他积极入党,青春的信仰与革命的火焰交织升腾;2年后,18岁的他参军入伍,迎着枪林弹雨奔赴抗日战场......1978年,高克伦转业地方,在顺德糖厂继续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1926年,河北沧州献县,岔道村。

这一年的冬季,一个小男孩在这片土地上呱呱坠地。他就是高克伦。

2025年,广东佛山顺德,顺峰社区。

这一年的夏季,99岁的抗战老兵高克伦,用平静又坚定的语气,讲述80多年前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

小小年纪,高克伦就从“编外”地下情报员做起,主动给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日军最新动态;16岁,他积极入党,青春的信仰与革命的火焰交织升腾;2年后,18岁的他参军入伍,迎着枪林弹雨奔赴抗日战场......1978年,高克伦转业地方,在顺德糖厂继续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穿越世纪的百年人生,高克伦交出一份“永不褪色的忠诚”答卷。

“99岁了,回首我这一辈子,可以说是毫无二心,就是为党的事业贡献终身!”高克伦用短短几句话,概况他波澜壮阔的人生,“国家的未来要靠年轻人,希望你们为党和国家多作贡献。”

“我小时候就是个小侦察员”

1931年9月18日夜晚,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军国主义自此开始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为了达到以武力吞并全中国的罪恶野心,悍然炮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

从卢沟桥事变肇始,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彼时的高克伦,11岁。“到了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离我们村3公里远的地方建立据点。”

“当兵以前我实际上就是做情报工作。”高克伦说,由于他年纪小,比较灵活,有空就假装去日据点周边溜达,“目的就是看看日本侵略者、汉奸有没有集结,是多了还是少了。如果多了,肯定就要出来‘扫荡’。如果很少,一般都不会出来的。因为我小,到那里去,他们不在意。按现在来讲,我小时候就是个小侦察员。”

高克伦和佛山传媒记者分享抗战记忆。

1942年,有胆有谋又识字的高克伦,被彼时的岔道村党支部书记高方德一眼相中并吸收入党。“那时不用写申请书,支部书记拿出一本油印的入党誓词小册子,我跟着他庄严宣誓,便算入党了。”

“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成了高克伦的一生写照。

“那时,入党是不公开的,党员和党员之间没有横的联系,是单线联系,党员就是和支部书记联系。”入党初期,高克伦边读书边从事侦察工作,地下工作纪律森严,风险重重。

再危险也不辱使命,高克伦一次次摸清日本侵略者最新动向,把情报源源不断地送给党组织。

同时,在当时作为颇有文化的青年,高克伦还带领村里的孩子们读书写字,给孩子们播下革命的火种。在教书过程中,高克伦用旗子来传递上课的信息。一旦旗子竖起,就表示日军“扫荡”,不要来上课。旗子放下,则表示要上课。“我读过书,就想着也能让更多孩子识字。”

“打跑日军,从心底里高兴啊!”

高克伦的军旅生涯,始于烽火中的少年志。

“日本侵略者的行径,可恨!”高克伦痛苦地回忆,虽然他的村子能利用地道躲避扫荡,但有一次因村里的汉奸出卖,被日军包围,导致两名乡亲不幸牺牲。“但离我们村大概就五六公里的那个村,日本人在‘扫荡’时候直接用火烧村。不光是我,那些老百姓对日军是非常仇恨的。”

目睹同胞遇难、家园被毁,更坚定了高克伦投身抗日战场的信念,最终在1944年参军入伍。

高克伦。

参军后,高克伦被安排在冀中军区37区队当警卫员。“那时军队之间联络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后面上级派了一个通信兵带着电台过来我们队伍,我们支队长看我读过书有一定文化,就跟我说‘你跟他去学搞通信工作吧!’”

自此,高克伦的从军生涯都和通信工作稳稳“绑定”。用他的话来说,“基本上这一辈子都没离开通信。”

回首抗战烽火岁月,高克伦印象最深刻的是,部队与日寇展开游击战,都是昼伏夜出。长途奔袭后,大家伙好不容易能喘口气,但他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们得强撑着疲惫不堪的身体,架起电台,争分夺秒地向上级汇报情况,丝毫不能出岔子。”

“游击队嘛,大家都很贫困,有什么衣服就穿什么衣服,缝缝补补是家常便饭。”在这样贫困的环境里抗战,令高克伦和战友们尤为感动的是,军队群众基础非常好,“老百姓那时候生活这么艰苦,再没吃的也给我们保证。一次,我们借住在一户贫苦农家,主人家自己都揭不开锅了,还跑去邻居家借来窝窝头,拿给我们吃。”

就是在这样艰苦卓绝的条件下,高克伦和无数的中国军民以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用“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壮谱写出民族解放的壮丽篇章。1945年9月,当日本侵略者投降的信息传来,高克伦所在部队欢欣鼓舞,“打跑日军,从心底里高兴啊!”

高克伦获得的部分奖章、纪念章。

紧接着,高克伦所在部队接到了新任务——挺进东北。“作为共产党员,服从组织安排!我们当时的中心工作,就是巩固部队,我作为党员,有义务安抚好战友心理。就这样,我们就从冀中一直奔赴山海关,挺进东北,开启了新的战火岁月。”

“希望年轻人为国家多作贡献!”

80年前,抗战老兵们肩负家国使命,以血肉之躯筑起民族脊梁。

80年后,白发苍苍的他们目光依旧坚毅,见证着山河无恙、盛世中华。

99岁的高克伦和年轻时候的自己“同框”。

在高克伦的家里,有一个抽屉专门存放他的奖章、纪念章和履历、老照片,仿佛是他人生的缩影。

回忆起小时候的衣食住行,高克伦感慨良多: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好太多了!

高克伦的童年,没什么衣服穿,夏天光膀子是常态;冬天,一件厚点的衣服穿到底,等到来年天暖,拆了洗洗......“那时候穷得要吃树叶。春天,摘点榆树叶再加点玉米粉,放一点点盐,那时候盐很难买到,更别谈放油了。”高克伦说,冬季就吃存放在地窖里的地瓜,这算是最好的饭了。住方面,就是草糊的土坯房。

高克伦如今依然保留看报的习惯。

经历过、见证过这样的苦难,高克伦抽屉里的“自传”里有这样一句话——入党动机:为了解放受苦的人们,人人有饭吃有衣穿。

83年前的理想,早已变成了现实并超他所料。

“现在幸福多了!”1978年,高克伦服从组织安排,转业到顺德糖厂工作。在佛山工作、生活几十年,他深深爱上了这片土地,“我刚来顺德的时候,到处还是鱼塘、农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佛山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简直是个发展奇迹呐!现在,我们医疗好,生活好,天气好的时候,我喜欢出去喝点早茶,散散心。”

......

采访末尾,记者问:“高爷爷,您今年99岁了,感觉这辈子有没有什么遗憾?”

“这辈子实在没什么遗憾。感觉到生活得很幸福。一辈子,几十年,现在老了,其他的忘了,但是入党誓词我没忘。为党的事业贡献终身,我的人生就是这样,几十年来就是这样。”

“高爷爷您对年轻人有什么期待、祝福?”

“希望年轻人为党多做工作,为国家的发展多作贡献。祝愿你们年轻人生活得幸福愉快!”

采访完毕,高克伦走到门口,静静地目送记者离开。

时光,仿佛回到80多年前,他的家人,站在门口目送18岁的少年离家奔赴抗日战场。从少年到老年,他戎马半生,转战南北,最终扎根于岭南佛山,在此安享晚年。

来源:纷享佛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