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故乡是春坤山顶的流云,是秦长城下的夯土,是打谷场翻涌的麦浪,也是街头巷尾熟悉的乡音。它沉淀在固阳人的血脉里,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此前固阳县举办“我的家乡叫固阳”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了全县中小学生多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孩子们以纯真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
故乡是春坤山顶的流云,是秦长城下的夯土,是打谷场翻涌的麦浪,也是街头巷尾熟悉的乡音。它沉淀在固阳人的血脉里,成为一代代人共同的文化基因。此前固阳县举办“我的家乡叫固阳”主题征文活动,共收到了全县中小学生多篇饱含深情的作品。孩子们以纯真的视角,用细腻的笔触,描绘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讴歌乡村振兴的崭新图景……字里行间,既有对历史的敬畏,也有对未来的憧憬,更蕴含着“石榴籽”般紧密相连的民族情怀。
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真挚的文字,感受固阳少年儿童笔下的家国情怀,见证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交融共生。
初中组二等奖
故乡的山水与味道
固阳二中 初二(1)班 韩新玉
指导老师 刘喜平
春坤山的云醒了
先是山涧里浮起一缕轻烟,继而千丝万缕的雾气从谷底升腾,像无数条银白的游龙,缠绕着墨绿的山脊。晨光给每片云絮都镶上金边,它们便愈发轻盈地漫过白桦林。那些笔直的树干在云海中时隐时现,恍若一群身着素衣的仙子,踩着露珠跳舞。牧羊人告诉我,这云雾里藏着祖先的絮语——每当山风掠过,就能听见古老的蒙古长调在云间回荡。
秦长城的夯土墙在夕阳里燃烧
我踩着斑驳的日影行走,指尖抚过城墙的沟壑。那些深浅不一的纹路里,还沁着戍卒的汗与血。一丛芨芨草从墙缝里探出,紫色的花序在风中轻颤,像是要抖落两千年的风尘。最动人的是日落时分,整段残垣突然化作一柄青铜剑,将暮色劈成两半:一半落在现代的草场上,一半坠入历史的深潭。有牧童骑着摩托从城墙下驶过,引擎声惊起一群麻雀,它们扑棱棱飞过垛口,如同当年报警的烽烟。
王阿婆的剪刀正在红纸上开花
窑洞的土炕上,八旬老人盘腿而坐。阳光透过雕花木窗,在她银白的发髻上撒下碎金。剪刀游走处,牡丹绽开十二重花瓣,每片花瓣上都停着露珠;牧羊犬的绒毛根根分明,仿佛能听见它粗重的喘息。最绝的是那幅《敕勒歌》,不仅剪出了“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轻轻抖动时,竟有马头琴的颤音从纸间流淌。这些剪纸被装进玻璃框,挂在新建的民俗展览馆里,像一扇扇小小的红窗,让人窥见固阳的灵魂。
暮色像马奶酒般渐渐浓稠
春坤山驮着月亮,轮廓愈发像一具古老的马鞍。山脚下的光伏板泛着幽蓝的光,宛如跌落人间的星子。文化广场上,后生们把二人台的老调填入新词:“光伏板下麦浪黄,直播间里卖杂粮……”胡琴声惊起檐下的燕子,它们剪开暮色,飞向亮着灯火的温室大棚。晚风掠过荞麦田,将白天的云絮、城墙的土屑、剪纸的红纸屑,都酿成了绵长的星光。
暮色四合时,固阳的山水人文都化作了温柔的剪影。春坤山的云雾、秦长城的残垣、剪纸上的红韵,在晚风中交织成一首无声的歌谣。这片土地的记忆与未来,如同牧人手中转动的经筒,在时光里循环往复。当繁星点亮苍穹,每一颗都在讲述着固阳的故事——那些古老却依然鲜活的,属于草原、属于历史、更属于明天的故事。
来源:多彩固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