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的智慧:人生最重要的,是去做你喜欢的事儿,赚开心的钱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6:10 1

摘要:咱先掰个常识误区:一提到巴菲特,你脑子里是不是自动蹦出 “股神”“赚钱机器”“每天醒来看账户余额能笑出声” 的画面?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某天翻他传记看到一句话:“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当场惊掉手里的肥宅快乐水。

咱先掰个常识误区:一提到巴菲特,你脑子里是不是自动蹦出 “股神”“赚钱机器”“每天醒来看账户余额能笑出声” 的画面?我以前也这么想,直到某天翻他传记看到一句话:“我每天跳着踢踏舞去上班”,当场惊掉手里的肥宅快乐水。

不是吧阿 sir,90多岁的人,每天要读 500 页财报、开 N 个会,居然把上班当蹦迪?这跟咱当代年轻人 “闹钟响三次才起,通勤路上骂八百遍老板,坐在工位上像被抽了魂” 的状态,简直是两个物种。

后来我越琢磨越觉得不对劲:世人都把巴菲特当 “金钱信徒”,可他真正的智慧,根本不是 “怎么赚更多钱”,而是 “怎么让赚钱这件事,比喝可乐还开心”。

今天咱就扒掉 “股神” 的光环,聊聊那些反常识的真相, 毕竟比起 “如何复制他的财富”,“如何像他一样赚得开心”,才是普通人能抓得住的救命稻草。

先问个扎心的问题:你每天早上起床,是因为 “今天有好玩的事等着我”,还是 “再不起就要扣全勤奖了”?我猜 90% 的人都是后者,毕竟咱打工人的日常,就是 “为了碎银几两,忍遍世间无常”:

讨厌的客户要哄,奇葩的同事要防,老板画的饼能噎死一头牛,可想到房贷车贷信用卡,还是得把 “我不想干了” 咽回肚子里。

但巴菲特不一样。他一直没退休,不是因为公司离了他不行,也不是缺钱缺到要加班(他身家早够买半个国家的汉堡了),而是因为他上班跟咱刷短视频一样 “上头”。

他自己说过:“我每天都在做我最喜欢的事,和我最喜欢的人一起工作,不用见我不喜欢的人,这简直是天堂。”

你可能会说:“他是老板,当然开心!我要是老板我也跳踢踏舞!” 这话只说对了一半 ,全世界老板多了去了,有多少人天天愁得掉头发?比如有些老板,明明自己喜欢喝茶养狗,却跟风开直播公司,每天对着镜头假笑,赚了钱却整夜失眠,最后把公司卖了才松口气。

这说明 “当老板” 不是开心的关键,“做自己喜欢的事” 才是。

巴菲特的 “喜欢” 有多硬核?他读财报不是任务,是爱好。

别人看剧放松,他看《穆迪手册》放松;别人周末去旅游,他窝在办公室研究几十年前的股票数据,能从早上 8 点读到晚上 10 点,连饭都忘了吃。

他投资可口可乐,不是因为这公司多能赚钱(虽然确实能),而是他自己喝了一辈子可乐,每天要灌 5 罐,比咱喝奶茶还上瘾。他说:“我只投资我懂的生意,而‘懂’的前提,是我真的喜欢它,愿意花时间琢磨它。”

反观咱身边的人,多少人是 “为了赚钱硬凑”?比如有人听说新能源赚钱,连锂电池和氢电池的区别都没搞懂,就把积蓄投进去,结果亏得底朝天;有人觉得做自媒体赚钱,明明自己社恐还硬拍 vlog,对着镜头说话结巴,剪视频剪到哭,最后粉丝没几个,还把自己搞抑郁了。

这就像把榴莲当甜点送女神, 你以为是好东西,其实根本不是人家喜欢的,翻车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第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来了:巴菲特不是 “为了赚钱而工作”,而是 “因为喜欢工作,顺便赚了钱”。

赚钱对他来说,更像玩游戏通关后的奖励,而不是游戏本身。

咱普通人总把 “赚钱” 和 “受罪” 绑定, 明明可以选自己喜欢的 “麻辣锅底”(喜欢的事),为啥非要逼自己吃 “清汤寡水”(讨厌的事)呢?

接下来咱聊个更扎心的话题:“我也想做喜欢的事啊,可喜欢的事不赚钱怎么办?” 比如有人喜欢画画,家长就说 “画画能当饭吃吗?不如考公”;有人喜欢做手工,朋友就说 “做手工能赚几个钱?不如去做销售”。

好像 “喜欢” 和 “赚钱” 是天敌,只能二选一。

但巴菲特用一辈子证明:“喜欢的事” 不仅能赚钱,还能赚大钱,而且赚的钱花得更开心, 我管这叫 “开心钱”。

他投资伯克希尔哈撒韦,就是个典型例子。

这公司一开始是家纺织厂,业绩差得要命,差点倒闭。巴菲特接手后,发现自己根本不喜欢纺织生意(每天跟棉花打交道,太无聊),就果断把纺织业务卖了,改成投资公司,专门投自己喜欢的生意 ,比如保险公司、糖果店、报纸。

结果呢?伯克希尔的股价从 1965 年的 15 美元,涨到 2023 年的 50 万美元一股,翻了 3 万多倍!要是你当年投 1 万块,现在能拿到 3 个亿,比中彩票还爽。

你可能会说:“这是他运气好!” 但运气只会光顾喜欢的人。

比如他投资《华盛顿邮报》,当时很多人不看好报纸行业,觉得电视会取代报纸。

但巴菲特喜欢读报纸,从十几岁就开始送报纸,对报纸的商业模式门清。

他说:“我知道人们需要新闻,需要观点,报纸的品牌价值是电视取代不了的。” 于是他重仓买入,后来《华盛顿邮报》的股价涨了 100 多倍,他赚得盆满钵满。

更重要的是,他赚的 “开心钱”,花得也开心。

巴菲特住的房子,是 1958 年买的,才 3 万美元,现在市值也就几百万美元(对他来说就是零花钱)。他每天早上就吃麦当劳,加杯可乐,总共不超过 5 美元。

他不买私人飞机(后来因为工作需要才买,还起了个外号叫 “不可原谅号”,因为觉得买飞机是 “浪费钱”),不穿名牌衣服,最喜欢的车是老款凯迪拉克。

有人说他 “抠门”,其实是不懂,他不是舍不得花钱,是不喜欢把钱花在不开心的地方。

反观有些富豪,赚的钱不少,但花得一点都不开心。

比如有人赚了一个亿,还焦虑怎么赚十个亿,每天算来算去,连陪家人吃饭的时间都没有;有人买了私人飞机,却因为怕贬值,舍不得开,只能放在机场落灰;有人穿一身名牌,却总担心别人说自己是假货,活得小心翼翼。

这些人赚的钱,我管它叫 “焦虑钱”,钱越多,焦虑越多,跟抱着定时炸弹过日子一样。

“做喜欢的事” 不是赚不到大钱,而是能赚到 “让你开心的大钱”。

那些说 “喜欢的事不赚钱” 的人,要么是 “喜欢的事” 只是三分钟热度(比如喜欢画画,却连素描都懒得练),要么是把 “赚钱” 的标准定得太高(比如刚做手工就想月入十万)。

误区三:“喜欢的事” 就不用吃苦?巴菲特:我吃的苦,都是 “甜的苦”

现在流行一种说法:“找个自己喜欢的工作,就不用吃苦了。” 这话听着舒服,但都是骗人的, 天下没有不用吃苦的工作,区别在于 “你吃的苦是甜的,还是苦的”。

巴菲特苦不苦?当然苦。他每天要读 500 页书,几十年如一日,你试试每天读 500 页书?别说 500 页,50 页你可能都读不下去。

他年轻时为了找投资机会,开车横穿美国,跑了 20 多个州,见了上百个企业家,有时候一天要开 8 个小时车,累得倒头就睡。

他 80 多岁的时候,还每天准时上班,开会开到下午,连午休都没有。

但他的 “苦” 是甜的。就像有人喜欢跑步,每天跑 10 公里,累得满头大汗,却觉得爽;有人不喜欢跑步,跑 1 公里就觉得要命。

巴菲特读财报,别人觉得枯燥,他觉得 “像发现宝藏一样有趣”;他见企业家,别人觉得麻烦,他觉得 “能学到新东西,太值了”。这种 “苦”,我管它叫 “甜的苦”,是为了喜欢的事付出,再累也心甘情愿。

咱普通人的 “苦”,大多是 “苦的苦”, 为了不喜欢的事付出,每一秒都是煎熬。

比如有人做会计,明明讨厌跟数字打交道,却因为 “稳定” 硬扛,每天对着账本发呆,算错一个数就焦虑半天,下班回家连饭都不想吃;有人做老师,明明讨厌管小孩,却因为 “体面” 入行,每天被学生气哭,回家就想辞职。这种 “苦”,吃再多也没用,只会把自己熬成 “怨妇”。

巴菲特还有个反常识的做法:他从不勉强自己做不喜欢的事。

比如这些年科技股很火,苹果、特斯拉涨得一塌糊涂,很多人劝他 “赶紧买科技股啊!能赚大钱!” 但他就是不买,直到后来才买了苹果。他说:“我不懂科技公司的商业模式,我分不清苹果和三星的区别,也不知道特斯拉的电动车比别人好在哪,所以我不投。我只投我能看懂、能喜欢的公司。”

巴菲特的 “不勉强”,其实是一种智慧:“做喜欢的事,不是说只做轻松的部分,而是不做自己讨厌的部分。”

就像他喜欢投资,但不喜欢跟不诚信的企业家打交道,所以他投资的公司,老板都是他认可的 “好人”;他喜欢读财报,但不喜欢读那些弄虚作假的财报,所以他只投财务透明的公司。

这样一来,他虽然也吃苦,但吃的都是 “自己愿意吃的苦”,没有 “被迫吃的苦”。

所以第三个颠覆认知的真相:“做喜欢的事” 不是不用吃苦,而是只吃 “甜的苦”,不吃 “苦的苦”。咱普通人总觉得 “吃苦是为了以后享福”,可如果现在吃的苦都是讨厌的,那 “以后享福” 还有意义吗?

就像有人天天吃自己讨厌的青菜,说 “为了以后能吃红烧肉”,结果吃了一辈子青菜,还没等到红烧肉就腻了 ,何必呢?不如现在就吃自己喜欢的红烧肉,哪怕少吃点,也比吃青菜开心啊。

误区四:“赚开心的钱” 是 “躺平”?巴菲特:是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爽”

最后咱聊聊 “躺平” 这个话题。现在很多人把 “做喜欢的事、赚开心的钱” 当成 “躺平”,觉得这是 “没追求”“没上进心”。比如有人说:“你就想开花店?不想当连锁品牌老板?太没追求了!” 有人说:“你就想写小说?不想当畅销书作家?太没上进心了!”

但巴菲特告诉你:“赚开心的钱” 不是躺平,是 “不跟别人比,只跟自己爽”。他这辈子,从来没跟别人比过财富。

比如比尔・盖茨是他最好的朋友,身家比他还高,但他从不羡慕,还跟盖茨一起做慈善。他说:“我不需要比别人有钱,我只需要比昨天的自己更开心。”

他的 “开心” 很简单:今天读了一本有趣的财报,开心;投资的公司业绩变好,开心;跟同事聊了个好玩的话题,开心。这些开心,跟 “赚了多少钱” 没有直接关系,跟 “自己有没有做喜欢的事” 有关系。

咱普通人的焦虑,大多来自 “跟别人比”。

比如看到同学开豪车,就觉得自己没本事;看到同事涨工资,就觉得自己亏了;看到别人做自媒体火了,就觉得自己也该做。结果呢?别人开豪车可能欠了一屁股债,同事涨工资可能天天加班,自媒体火了的人可能天天被网暴。

你跟别人比,比的都是 “表面风光”,没看到别人背后的苦,最后把自己逼得喘不过气。

巴菲特的智慧,就是看透了 “开心” 的本质:“开心不是比别人好,而是自己觉得好。” 他住老房子,吃麦当劳,不是因为他 “不能” 住豪宅、吃大餐,而是他 “不想”,因为那些东西带不来他想要的开心。

就像有人喜欢穿帆布鞋,不是买不起高跟鞋,而是帆布鞋更舒服;有人喜欢吃路边摊,不是吃不起米其林,而是路边摊更对胃口。

所以最后一个颠覆认知的真相:“做喜欢的事、赚开心的钱” 不是躺平,是 “清醒地选择自己的生活”。

躺平是 “什么都不想做”,而 “赚开心的钱” 是 “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两者有本质区别。就像巴菲特,90多岁还在工作,你能说他躺平吗?他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不管别人怎么看。

说了这么多,不是让你去学巴菲特炒股,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看财报。而是想让你明白:巴菲特真正的智慧,不是 “如何赚更多钱”,而是 “如何让自己在赚钱的过程中开心”。

他的人生逻辑其实很简单:找到自己喜欢的事,把它做好,钱会自然而然地来;如果钱没来,至少你过得开心,也不亏。

而咱普通人的逻辑,往往是 “先赚钱,等赚够了钱,再做自己喜欢的事”,可等你赚够钱的时候,可能已经没力气做喜欢的事了,或者早就忘了自己喜欢什么了。

巴菲特说:“人生就像滚雪球,重要的是找到湿的雪和长长的坡。” 而 “湿的雪”,就是你喜欢的事;“长长的坡”,就是你愿意为这件事付出的时间。只要找到 “湿的雪”,哪怕坡再长,你也会滚得开心,滚得自在,最后不知不觉,就滚出了属于自己的 “雪球”。

来源:阿胖读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