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既指导农业生产,又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每个节气都伴随着朗朗上口的谚语,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冬至阳生春又来,草木渐滋萌”等。这些谚语虽简短,却蕴含农耕智慧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既指导农业生产,又深刻影响着民众生活。每个节气都伴随着朗朗上口的谚语,如“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冬至阳生春又来,草木渐滋萌”等。这些谚语虽简短,却蕴含农耕智慧和生活哲学,指导着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合理安排农事。
2025年3月20日春分日风云四号B星可见光卫星云图上移动的晨昏线
风云气象卫星的精确观测,为二十四节气的传承注入了科学内涵和现代元素,使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立春时节,风云气象卫星通过实时监测全球植被指数的变化,发现绿意从南向北逐渐蔓延的动态,与“立春一日,百草回芽”的谚语相印证,深化了公众对节气的科学认知。同时,这些数据还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依据,如国家卫星气象中心通过大范围生长季早期作物分布遥感监测技术,建立了“国—省—市—县”分工协作的大宗作物分布卫星遥感监测评估业务,帮助农户根据气象条件精准把握播种时机,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气象卫星植被长势监测图
夏至时节,风云气象卫星通过监测太阳直射点移动与昼夜长短的变化,为“夏至长,冬至短,春秋两季平分天”的天文和气候规律提供实证支持。结合风云气象卫星监测数据,人们可深入理解节气的科学内涵和气候特征,从而合理安排生产生活。
2024年6月21日夏至日(北京时间)清晨风云四号B星可见光卫星云图,晨昏线的倾斜程度达到当年最大。 来源:微博@风云梦远
霜降时节,风云气象卫星则可通过监测地表温度和积雪覆盖情况的变化,为“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的农谚提供科学验证,并及时发布防寒预报预警,助力公众提前预防低温等灾害,降低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未来,国家卫星气象中心还将建立农业集成应用体系,以提升农业气象自动观测与智能感知能力为基础,打造低成本、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星地一体化农田信息采集体系。
二十四节气也为风云气象卫星提供了贴近民生的应用场景。依托节气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人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卫星观测数据的现实意义和价值所在。这种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既提升了卫星应用的社会认知度,也推动了二十四节气的传承与发展。
风云气象卫星与二十四节气的交融只是科技与传统融合的一个缩影。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当进一步探索二者的融合之道,让更多人在享受科技便利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价值所在。一方面,可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手段创新传统文化传播方式;另一方面,可将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与理念融入现代科技的创新与发展之中,如绿色科技、智能医疗等领域,推动跨学科研究,实现科技与文化的双向赋能,为人类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中国气象报社 出品
来源:黔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