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安街的秋阳正穿过天安门城楼的飞檐,2025年9月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观礼名单尚未公布,却已在全球外交圈掀起涟漪——法国总统马克龙已多次向中方传递“希望再登城楼”的明确信号。
长安街的秋阳正穿过天安门城楼的飞檐,2025年9月的抗战胜利80周年纪念日观礼名单尚未公布,却已在全球外交圈掀起涟漪——法国总统马克龙已多次向中方传递“希望再登城楼”的明确信号。
当地时间7月4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巴黎爱丽舍宫会见中国外交部长王毅时,直白表达了一个关键意图:期待在不久后亲自访华,时间可能选在9月3日这个特殊的日子。
马克龙口中“大事要谈”,可不是一句客套话——全球格局动荡下,法国正被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逼入墙角,急需中国的支持。这场看似礼仪性的外交动作,背后是法国在财政赤字、民众支持率跌破30%的多重压力下的战略突围。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美国对盟友的“友谊”已变成赤裸裸的算计。今年早些时候,特朗普宣布对欧盟加征17%的农产品关税,加上原有的汽车和钢铝税,部分税率高达45%。
欧盟经济瞬间绷紧弦,法国作为“两驾马车”之一,首当其冲。每年约3.5亿欧元的法国乳制品出口面临巨大威胁,干邑、奶酪、奢侈品这些占法国出口总额18%的“经济命脉”,正面临每年超50亿欧元的损失风险。
马克龙在会面中坦言,世界正陷入“不可预测”的漩涡,法中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必须扛起责任。这番话背后,藏着欧洲的焦虑:一旦特朗普的“对等关税”全面落地,法国农民和工业将损失惨重。
马克龙向王毅提出了三个核心请求:一是希望中法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避免世界陷入霸权主义和阵营对立;二是期待中国加大对法国投资力度,发展更为平衡的经贸关系;三是明确表示希望适时再次访华。
王毅外长也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中方愿与法国深化互利合作,但同时明确要求法方为中国企业赴法投资兴业提供更加公平良好的环境。这暗指去年欧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反倾销调查——法国是主要推手,结果招致中方对白兰地等产品的反制。
马克龙选择访华的时机并非偶然。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象征和平与合作。
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与中国共同抗击法西斯,法国在中国历史中的“英雄”地位为这次访问增添了象征意义。若马克龙亲自出席此次阅兵仪式,必将为中法关系注入更深的象征意义。
对中国而言,马克龙的“观礼诉求”恰逢其时。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连续7年是法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法贸易额突破8000亿欧元。
空客天津总装线的第700架飞机下线、中广核与法国电力合作的台山核电站安全运行10周年、法国葡萄酒在华销量逆势增长15%——这些数据都在诉说一个事实:中法经济已深度嵌套。
中法合作已经渗透到多个领域,从传统的核能、航空航天到日益崭露头角的人工智能、绿色氢能、生物制造等创新产业,两国的合作不断深入。
马克龙提倡的“欧洲战略自主”并非空谈。乌克兰危机暴露了欧洲在安全问题上对美国的依赖,而法国则试图借助与中国的合作来重新调整跨大西洋关系。
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大力吸引欧洲企业迁往北美,导致欧盟国家的不满情绪加剧。马克龙的目标是通过与中国加深经济合作向美国传递一个信息——欧洲不会永远屈从于美国的经济强势。
然而,亲近中国的道路充满挑战与风险。美国始终对欧洲盟友与中国深化合作保持警惕,可能通过贸易或投资手段向法国施加压力。
欧盟内部对法国“独行”的态度也存在分歧,尤其是中东欧国家仍倾向支持美国。国内政治也是马克龙面临的一大障碍,与中国达成的协议很可能被反对派标签化为“妥协换取利益”。
大西洋彼岸,特朗普的关税大棒高悬;欧亚大陆东端,中国市场保持着稳健开放。
马克龙的急切访华计划,折射出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若他金秋九月站在天安门城楼上,那将是戴高乐主义在21世纪的最新诠释——真正的大国智慧,从不在于选边站队,而在于在变化的世界中为自己找到最有利的位置。
马克龙就乌克兰问题同特朗普会谈
爱丽舍宫的官员私下坦言:“向东看不是选择题,是生存题。”
马克龙的急切不仅关乎礼宾待遇,更折射出欧洲在能源危机与地缘博弈中的战略焦虑。这位总统将中国视为破局关键——既希望借中欧合作缓解俄罗斯断供压力,又企图通过"向东看"平衡美国对欧施压。但9.3阅兵的邀请函从来不是单纯的外交礼遇,而是战略互信的具象化符号。法国若真想获得特殊席位,恐怕得先拿出超越"价值观外交"的务实方案。
来源:饭乐派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