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4万份黄河口水煎包在鸿港夜市飘香,当“显眼包”成为游客朋友圈里的符号,东营用一场美食赛事拉动2000万元综合消费的亮眼成绩,给“厨艺比拼”赋予了更实在的意义。
当4万份黄河口水煎包在鸿港夜市飘香,当“显眼包”成为游客朋友圈里的符号,东营用一场美食赛事拉动2000万元综合消费的亮眼成绩,给“厨艺比拼”赋予了更实在的意义。
表面看这只是以“包子”为切入的比赛,实则是一盘融合文化传承、产业升级、城市品牌建设的巧心思,更折射了东营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下,探索文旅赋能的几条关键思路。
01、一个包子连全省!串起山东16地市的烟火气
作为黄河入海口唯一城市,东营拥有黄河三角洲湿地、石油工业等独特资源,但长期面临“资源丰富转化不足”“文旅符号模糊”的困境。
此次选择把“包子”作为核心载体,一方面,源于黄河口水煎包是东营本地非遗美食,承载着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与海洋文化交融的基因,是“黄河口味道”的具象表达;另一方面,“包子”是大众熟悉的美食品类,会降低文旅传播的门槛,能快速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不仅如此,赛事设计上也没有局限于“本地美食展示”,而是升级为“全省包子文化交流平台”,东营邀请了山东省16地市选手带来海味、鲁味、运河风味等多元包子品类,既凸显了东营作为“黄河入海口”的包容特质,又通过“山东包子地图”的呈现,将东营置于齐鲁文化坐标系中,强化了“黄河口文化枢纽”的定位。
这种“以小见大”的打造思路,成功将“美食赛事”转化成“城市辨识度符号”,为东营破解“文旅标签模糊”难题开辟了新路径。
02、捏面塑、吃包子,让东营非遗“活”在日常
在许多地方,非遗仍停留在“博物馆展览”的静态保护层面,而东营文旅在此次赛事中展现了非遗活化思维:不是简单设置“面塑互动区”,而是构建了“指尖创作—舌尖体验—文化认同”完整闭环。亲子家庭捏制水煎包、黄河口大闸蟹面塑……这种“创作与食用”的即时联动,让非遗从“展品”变成了可触摸、可感知、可消费的生活方式。
更关键的是,这种文化赋能并非单向输出,而是与城市产业深度绑定,东营宾馆的国宴油条、蓝海大面包、村长家的疙瘩汤等本地餐饮品牌通过赛事外摆实现了“品牌升级”。
60家非遗文创摊位4天销售额近140万元,也证明非遗文化能直接转化为产业价值。“非遗+餐饮+文创”的融合模式,让更多人主动了解、认同非遗文化,形成了“文化保护—产业发展—促业增收”的良性循环,而这也是东营文旅赋能的第二个思路,让非遗与现代生活无缝连接起来。
03、从夜市到景区:东营“文旅+”这波很实在
都说一场美食赛事能否真正拉动城市经济,关键在于是否形成“消费闭环”。鉴于此,东营文旅将赛事作为“消费入口”,通过推出“乐游东营文旅卡”,整合9大景区免票、30项餐饮住宿特权,将“美食体验”延伸至“全域旅游消费”。借助鸿港夜市14.9万人次的客流量,带动周边餐饮、零售、交通等产业联动,实现“夜间经济”与“日间旅游”互补。
370万元夜市营收、2000万元综合消费,这一组组数据不仅是短期数字增长,更体现了东营文旅对“赛事经济”的系统思考——通过赛事聚集人气,再以“全场景权益”留住游客,最终实现“流量向留量转化”“游客向消费者转化”。
这种模式尤其适合东营这样的资源型城市,无需依赖大型基建投入,通过“精准活动策划+产业资源整合”,就能激活本地消费市场,为城市经济转型提供新动能。这正是东营文旅的第三个探索,助力“文旅+”产业协同发展。
04、东营的暖藏在细节里,把“好客山东”做进游客心里
如果说“文旅竞争的本质是城市温度的竞争”,东营文旅在赛事中展现的“宠粉”服务,则是对“好客山东”品牌的深层诠释。
4万份免费水煎包、突降阵雨时的临时雨棚、本地企业自发送上的热食——这些细节并非简单的“惠民举措”,而是通过“共情式服务”构建城市与游客的情感连接。
当游客提着“显眼包”在黄河口湿地拍照,当亲子家庭带着面塑作品分享体验,东营的“城市温度”便通过社交传播形成裂变,成为比广告更有效的品牌背书。
“温度营销”的背后是东营对自身城市定位的清晰认知: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东营的文旅核心竞争力不仅在于自然景观,更在于“黄河文化孕育的淳朴民风”。通过赛事将“好客”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免费包子、贴心服务”等具体场景,既让“黄河口温情城市的形象更加深入,又为“好客山东”品牌注入了新的地方特色,而这也正是东营文旅发展的第四个关键方向。
以“美食小IP”撬动“城市大品牌”,以“非遗活化”破解“文化传承难题”,以“赛事经济”激活“产业协同动能”……
这种 “小切口、大格局” 的文旅发展思维,更印证了一个道理:文旅创新无需追求“大而全”,关键在于找到与城市基因契合的“核心载体”,只要通过系统化设计,将其转化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持久力量。未来,城市文旅发展将大有可为。相信当“黄河口味道”成为全国游客的记忆符号,这场“包子大赛”的深层价值,将愈发清晰。(陶艺)
来源:中国商界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