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新型互联网技术手段,算法已深入运用于各种移动应用端,依靠海量数据,通过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随之而来的有关信息茧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作为新型互联网技术手段,算法已深入运用于各种移动应用端,依靠海量数据,通过个性化推送、排序精选、检索过滤、调度决策等方式,向使用者提供信息。随之而来的有关信息茧房、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大数据杀熟等问题亦不容忽视。
站在新技术蓬勃发展的形势之下,推动算法向善,让数据不再冰冷,让算法不单单只是平台利益的“算计”工具,已经成为了当下新科技业态下,必须考虑的商业伦理问题。
阳光厨房:算法驱动的透明化革命
2025年3月,美团在“明厨亮灶”专区的基础上再推升级举措,通过后厨直播技术将餐饮商家的食品加工过程,实时展现在消费者面前。这一被称为“阳光厨房”的创新模式,不仅成为平台打击“幽灵外卖”的利器,更被寄望于重构外卖行业的信任体系。
首先,通过“技术赋能”,实现对厨房食品安全的“被动监管”到“主动透明”。美团此次行动的底层逻辑,是“技术+激励”的双重驱动。硬件层面,平台为夫妻老婆店、社区小店等小微商家提供摄像头、网络安装费用的全额补贴,甚至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研发高清直播系统,确保画面清晰稳定;流量层面,开通直播的商家可享受首页独立频道曝光、专属标签标识及搜索权重提升,形成“透明即流量”的正向激励。
从测试出来的试点数据来看,这一模式的成效也得到了验证:浙江宁波镇海区实现全区1280家餐饮单位后厨直播全覆盖,商家订单量平均增长5%-8.6%,消费者投诉率下降23%;某生煎店开通直播后,周订单量环比激增8.6%,复购率提升显著。这种“技术+激励”的双重驱动,本质上是利用算法将食品安全可视化,将传统后厨的“黑箱”转化为可量化、可监督的“白箱”。
其次,AI技术深度介入后厨监督,还能主动给出整改意见,带来更加透明干净的后厨管理。
比如,通过图像识别自动检测未戴厨师帽、生熟混放等违规行为,实时推送整改建议;区块链技术则将直播画面与食材溯源数据上链,构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路透明体系。
然而,阳光厨房的推广并非一帆风顺。部分商家反映,直播设备维护成本高、流量分配机制不透明等问题仍存。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算法推荐机制可能对这一模式产生“折叠效应”——当流量更倾向于低价商家时,那些投入成本完善后厨直播的优质商家,可能因价格劣势被边缘化。
低价算法:流量狂欢下的食品安全危机
当美团“阳光厨房”试图用算法穿透后厨黑箱时,外卖行业的另一面却正被低价算法拖入深渊。某电商从业者揭露的平台实时比价机制,正将商家卷入“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的死亡螺旋。这场资本驱动的流量狂欢背后,是食品安全与商业利益的残酷博弈。
其一,是算法屠刀下的质量妥协。江苏某羽绒服品牌用“飞丝”替代羽绒的案例,只是行业冰山一角。在算法的流量铡刀下,商家被迫在“成本”与“生存”间做出选择:某黄焖鸡加盟店被曝用发黑牛肉加色素“回炉”,隔夜剩菜常温存放后二次加工,员工无健康证徒手操作。更讽刺的是,这类店铺往往拥有高评分和平台流量扶持,形成“劣质商品驱逐优质商品”的荒诞生态。数据显示,78%的商家承认低价套餐压缩了食材成本,而用户对安全的支付意愿仅能覆盖15%的品控投入。
其二,次品流通的灰色产业链。当售后退货的残次品被包装成“低价促销”,算法的“价格歧视”机制,正在制造新型消费陷阱。某服装品牌通过降低克重、更换廉价原料维持低价,最终被消费者投诉;外卖平台上甚至出现“试穿过的贴身衣物”和“过期食品”的灰色交易链。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本质是平台算法将流量分配异化为“价格竞赛”,迫使商家在“合规”与“生存”间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
其三、大数据杀熟的致命陷阱。算法的“读心术”正演变为“算计术”:同一商品对不同用户显示差异定价,新人红包“一天三四个”而老客“三四天拿不到一个”。某平台调研显示,39.64%的消费者遭遇过大数据杀熟,而平台却以“技术中立”推卸责任。这种技术滥用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将外卖行业推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当用户为低价买单时,实际上是在为算法的“数字镰刀”埋单。
更值得警惕的是,算法通过“价格歧视”进一步放大这种不公。同一商品对不同消费层级用户显示差异定价,或通过“随机优惠券”等话术掩盖真实规则,本质是利用技术手段实施大数据杀熟。这种技术滥用不仅损害消费者权益,更将外卖行业推向“劣币驱逐良币”的深渊。
破局之道:算法透明化与制度重构的协同进路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下,外卖行业的食品安全问题,已从技术伦理争议演变为系统性治理挑战。单纯依赖市场调节或技术迭代,难以破解“低价竞争—质量妥协—信任崩塌”的死循环。美团“明厨亮灶”与低价算法的碰撞,恰是这一矛盾的集中体现。唯有构建“技术赋能+制度约束+社会共治”的三维治理体系,方能在算法黑箱与商业利益间找到平衡点。
第一、是实现算法透明化:从“黑箱决策”到“阳光运行”。当前外卖平台的推荐算法已成为重塑市场格局的核心变量,但其“价格歧视”“流量收割”等特性却加剧了食品安全风险。浙江“浙江外卖在线”系统通过AI巡检、区块链溯源等技术,将后厨操作与食材溯源数据上链,为算法透明化提供了范本。
比如,美团等平台通过设立算法公示专区、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等举措,推动算法逻辑向公众开放。未来需借鉴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对高风险算法的监管框架,建立动态评估机制,禁止基于非必要维度(如年龄、消费水平)的差异化定价,让算法回归“价值导向”而非“流量至上”。
第二、动态平衡机制,重构“价格-质量”价值坐标。外卖平台应将后厨直播数据纳入商家评分体系,给予优质商家“品质标签”和搜索排名优先权,形成“价格透明+质量溢价”的良性循环。例如,可参考浙江模式,对安装“阳光厨房”的小微商家提供硬件补贴与流量扶持,降低参与门槛。同时需警惕算法推荐机制的“折叠效应”,避免优质商家因价格劣势被边缘化。
第三、技术赋能监管,构建全链条风险防控体系。AI与区块链技术的深度应用,为食品安全治理提供了新解法。江南大学陈坚院士提出的“未来食品”概念,结合区块链技术可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链路溯源。某外卖平台与电信运营商合作研发的直播系统,已支持AI识别未戴厨师帽、生熟混放等违规行为,并建立“监督-响应-整改”闭环。未来需进一步打通政府监管系统与平台数据,构建跨部门协同的智能预警平台,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
第四、信任重建,实现从被动监督到主动参与。消费者对“阳光厨房”的负面体验(如后厨卫生堪忧、违规操作频发)表明,单纯的技术展示不足以重塑信任,还需通过科普教育消除公众对基因编辑食品等新技术的误解,同时建立“食品安全责任险”,由平台、商家、保险公司共担风险,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比如,美团“用户推荐入口”等机制,激发了公众参与监督的热情,这种社会共治模式值得推广。
结语:科技向善的边界与责任
外卖行业的信任危机,本质是技术伦理与商业逻辑的失衡。从算法透明化到制度重构,从技术赋能到社会共治,每一步都需要政府、平台、商家、消费者的协同发力。唯有让技术真正服务于食品安全而非流量收割,才能让每一次点击都承载安心与温度,让数字经济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阳光事业”。
来源:鱼丸哈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