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麻袋毒蛇倒进村后山!女子放生当场被刑拘,这不是行善是杀人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8-28 15:12 1

摘要:近日,浙江苍南一名女子拎着满满一麻袋活蛇走进山林,随手倾倒后扬长而去。村民们很快发现,这些蛇里竟夹杂着数十条剧毒五步蛇,一名老农上山采药时被咬伤,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性命。这不是影视桥段,而是真实上演的“放生”现场。类似新闻近年层出不穷:北京怀柔放生狐狸咬死家禽

近日,浙江苍南一名女子拎着满满一麻袋活蛇走进山林,随手倾倒后扬长而去。村民们很快发现,这些蛇里竟夹杂着数十条剧毒五步蛇,一名老农上山采药时被咬伤,幸亏抢救及时才保住性命。这不是影视桥段,而是真实上演的“放生”现场。类似新闻近年层出不穷:北京怀柔放生狐狸咬死家禽、神农架放生毒蛇致村民身亡、广州河道被倾倒巴西龟……当“行善”变成“行凶”,我们必须大声疾呼:盲目放生不是功德,而是赤裸裸的犯罪!

一、放生“走偏”的三大真相

破坏生态:外来物种入侵,本地种群遭殃。被放生的蛇类如果并非当地原生物种,会与本地蛇争夺食物、栖息地,甚至带来寄生虫和病毒,导致区域性物种灭绝。威胁人命:毒蛇、猛兽一旦进入村庄、学校、景区,无异于埋下地雷。温州、神农架等多地已出现咬伤致死事件,恐慌情绪让整村居民夜不能寐。残害动物:人工饲养的蛇类长期依赖投喂,缺乏捕食能力,放生后90%会因饥饿、低温或天敌迅速死亡,所谓“还它们自由”实质是加速死亡。

二、法律早已划出红线
2021年施行的《刑法修正案(十一)》第344条之一明确规定:非法引进、释放或丢弃外来入侵物种,情节严重的,最高可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并处或单处罚金。《野生动物保护法》第41条也指出,随意放生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或危害生态系统的,依法承担民事乃至刑事责任。今年5月,国家林草局等三部委再度发文,把居民生活区、重要水源区、自然保护地列入“放生禁区”。换句话说,拎着一袋子蛇往山里倒,已经触犯了刑法,不再是简单的“素质问题”。

三、为何年年禁止、年年发生?

迷信作祟:部分人相信“放生毒蛇可赎前世杀孽”,越毒越灵验,于是五步蛇、眼镜蛇成了香饽饽。利益链条:社交平台上搜索“代放生”,价格从几百到上万元不等,有商家专门收购人工养殖的蛇、鸟、龟,打着“功德无量”旗号大肆贩卖,形成黑色产业链。执法难点:放生地点多选在人迹罕至的山区、凌晨时段,取证难、溯源难,导致“抓了现行也定不了罪”。

四、堵住漏洞需三方合力

监管部门:公安、林草、农业、宗教事务等部门应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对运输、交易、放生环节全链条监管;鼓励群众随手拍、即时举报,查实后给予奖励。宗教团体与公益组织:把“慈悲”升级为“科学慈悲”,与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合作,将购买毒蛇的资金用于救助受伤野生动物,或改为植树护林、清理塑料垃圾等真正保护生态的善举。公众认知:看到有人组织放生,先问三个问题——放的是什么物种?是否经过检疫?放生区域是否允许?如果组织者支支吾吾,立即向12319城管或110举报。

五、替代放生的三种正确打开方式

云认养:通过正规机构线上“领养”大熊猫、雪豹、海龟,资金用于野外种群监测。湿地守护:周末参加湿地公园清理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入侵物种,既流汗又涨知识。科普志愿者:进学校、进社区做一堂“如何科学保护野生动物”的分享,把“不盲目放生”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结语】
放生一词,本义是尊重生命、顺应自然。但当无知与利益裹挟其中,它就可能演化为对生态与社会的双重伤害。真正的善良,从来不是把一袋子蛇倒进山林后拍照发朋友圈,而是让每一条生命都在合适的地方安全地活下去。下一次,当你再看到“放生祈福”的广告,请记得:
不科学的放生,就是杀生;
不合规的放生,就是犯法;
别让“积德”成为“造孽”,别让善意变成噩梦!

来源:大卫行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