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财经博主“老潘财商”一系列视频,将虞书欣及其家族企业推向舆论漩涡中心,引发关于明星家族生意、网络爆料与法律维权之间关系的广泛讨论。
财经博主“老潘财商”一系列视频,将虞书欣及其家族企业推向舆论漩涡中心,引发关于明星家族生意、网络爆料与法律维权之间关系的广泛讨论。
2025年5月以来,财经博主“老潘财商”发布《家里有矿》系列视频,指控虞书欣家族企业涉及国企资产异常交易,声称“200万小公司与35亿国企合资后注销”,播放量超百万。
这些指控主要包括:虞书欣爷爷虞锡元曾任新余钢铁集团高管,父亲虞丕杰经营的华尚矿业在与新钢集团的合作中获利丰厚,五年内交易额达15亿元,且税负率远低于行业水平。
虞书欣父亲虞丕杰迅速通过律师声明否认“侵吞国有资产”“官商勾结”等指控,并表示已对造谣者提起诉讼。虞书欣工作室也于8月17日发布声明,宣布对全平台造谣侮辱言论持续取证并启动法律程序。
01 争议焦点:家族企业交易与合法性疑问
“老潘财商”系列视频提出的核心质疑在于虞书欣家族企业与新余钢铁集团的交易是否正当。
视频中指出,虞丕杰的华尚矿业注册资本仅200万,却能与注册资本37亿的国企新钢集团成立合资公司,并获得巨额订单。
另一个争议点是时间点的巧合:华尚矿业在中央巡视组2014年进驻江西期间突然注销,与新钢股份董秘姚红江辞职时间接近,引发外界猜测。
此外,网友还质疑华尚矿业税负率异常:2013年税负率只有0.34%,远低于同行业19.53%-29.7%的水平。
02 维权行动:技术固证与法律手段升级
虞书欣工作室采取了积极维权策略,宣布对微博、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诽谤内容实时固化证据,即使侵权者删帖或注销账号,技术手段仍可完整保存证据链。
工作室维权行动呈现出民事与刑事并行的特点:对普通网友以民事追责为主;对组织化网暴(如千人群组恶意造谣)可能升级至刑事自诉。
值得注意的是,工作室还展示了灵活赔偿机制。2025年8月5日公布的胜诉案例中,被告因经济困难获虞书欣同意分6期支付赔偿款,体现了一定的人文考量。
#03 舆论反应:两极分化与质疑持续
事件引发公众两极分化的反应。一方要求“彻查15亿资金流向”,认为“普通人为省100元挤绿皮火车,有人却涉嫌侵吞百姓血汗钱”;另一方则力挺虞家维权,指出“用截图定罪”是新型网络暴力。
粉丝群体采取了协同行动,后援会组建取证小组,分类举报侵权行为,并提供录屏教程,要求工作室优先处理高影响力账号。
令人玩味的是,尽管话题“#虞书欣 老潘财商#”阅读超4.6亿,但并未登上热搜,引发“资本压热度”的质疑。同时,抖音上“老潘”相关内容被限流,B站吐槽视频被删,有人质疑存在“黑公关产业链”。
04 法律边界:网络言论的责任与后果
这一事件再次凸显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问题。律师强调,即便以“路人号”发布侮辱内容,若传播量达标仍可构成诽谤罪。
根据我国法律,诽谤信息点击超5000次或转发超500次即构成“情节严重”,可能面临刑事处罚。这意味着网络发言不再是可以随心所欲的领域。
然而,公众人物面临的质疑也与普通人有别。律师声明和工作室回应并未直接针对“老潘财商”系列视频中的具体财务数据质疑作出实质性回应,这种选择性地回应方式也引发了更多疑问。
法律维权与舆论质疑仍在并行推进。虞书欣工作室持续取证并启动法律程序,甚至采用了技术手段保存证据链。
“老潘财商”的视频内容是否属实,最终需要司法机构或相关监管部门的介入才能真相大白。虞书欣方是否会对“老潘财商”启动诉讼,成为厘清事实的关键。
无论结果如何,这一事件都再次提醒我们,网络言论需要负责任,公众人物的财富来源应当经得起审视,而这一切都应当在法律框架内解决。
来源:小小随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