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秋浩宇金风畅,文博盛筵续华章。8月25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太原潇河产业园圆满落幕。这场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凭借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余家参展企业、48.9万人次观展的规模,创下历届之最。从科技赋能带来
初秋浩宇金风畅,文博盛筵续华章。8月25日,第七届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太原潇河产业园圆满落幕。这场以“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加快文化强省建设”为主题的文化盛会,凭借7万平方米展览面积、2000余家参展企业、48.9万人次观展的规模,创下历届之最。从科技赋能带来的沉浸式体验,到非遗创新的场景化表达;从228个招商项目释放的820亿元投资机遇,到5天2.8亿元交易额的亮眼成绩,山西文博会正以“文化+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书写着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的生动实践。
科技赋能:传统与现代共舞,激活文化新动能
本届文博会堪称“文化科技融合”的试验场,科技元素全方位渗透,让千年文脉“活”在当下。在山西文博集团展区,一块如绸缎般流动的“莫比乌斯环”柔性屏成为焦点,山西文物精品以悬浮动态方式呈现,观众伸手即可“触摸”云冈石窟的飞天衣袂;省文物局展区的移动式博物馆内,观众手持GPS定位设备、操作三维扫描仪,化身“文物修复师”沉浸式体验考古全过程;戴上AR眼镜扫描浮雕墙,晋城玉皇庙的星宿神像瞬间“破壁而出”,衣纹细节纤毫毕现。
科技体验区更是人气爆棚。宇树科技展区的仿生人形机器人在擂台上演拳击赛,精准的出拳动作引发观众阵阵喝彩;EX ROBOT展区的机器人以文博会为主题即兴赋诗:“三晋灵辉聚一堂,文博盛会韵悠长”,赢得满堂彩。山西影视集团打造的沉浸式虚拟拍摄影棚则让观众“穿越”至应县木塔、晋祠圣母殿等古建场景,生成“穿梭千年”的短视频,实现“人在画中游”的奇幻体验。
技术突破的背后是山西文化科技融合的深厚积淀。8月21日发布的“山西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典型案例”中,大同花木兰“3D超写实数字人”通过骨骼绑定与动作捕捉技术,实现表情、肢体语言的自然表达;《团圆令》AI动画制作团队利用深度学习算法,让传统皮影戏与数字动画无缝衔接;关公文化大模型则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构建起涵盖历史典故、民俗信仰的智能知识库。这些案例的集中展示,标志着山西在数字文博、智能交互等领域已跻身全国前列。
传承创新:非遗与产业融合,绽放时代新光彩
当非遗突破“玻璃柜”的束缚,传统文化便焕发出新的生机。本届文博会“文创山西”主题展区,以“表里山河”地貌为空间骨架,融汇永乐宫壁画色彩,将古建元素重构为现代文创产品。山西日报传媒集团推出的“古韵三晋”文创卡牌,以应县木塔、晋侯鸟尊等文物为原型,被观众誉为“掌心里的山西博物馆”;山西广播电视台展区的“黄河娃”系列丝巾,将平遥古城、鹳雀楼等文化地标融入时尚设计,成为年轻群体的“新宠”。
非遗技艺的活态传承同样令人瞩目。晋中市展区以非遗技艺复刻流失大英博物馆的龙纹琉璃砖,让海外文物“回家”;阳泉市展区的平定砂器采用传统“摔砂”工艺,结合现代温控技术,烧制出薄如蝉翼的茶具;朔州展区的葫芦烙画传承人现场创作,将《千里江山图》浓缩于方寸之间。更令人欣喜的是,非遗体验区前排起长队——观众在榫卯体验区拼接“古建带回家”拼装模型、在剪纸工坊学习“一刀剪”技法、在面塑摊位捏制“晋商驼队”,传统文化在互动中实现代际传承。
文化地标的系统性保护与活化利用成为另一亮点。8月21日发布的“山西文化地标典型案例”中,太原晋祠通过数字孪生技术重建宋代圣母殿,游客扫码即可查看彩塑服饰的矿物颜料成分;大同云冈石窟利用3D打印技术1:1复刻第五窟,让不可移动文物走向世界;朔州应县木塔引入结构健康监测系统,实时掌握木构梁架的应力变化。这些案例的推广,为全国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山西方案”。
文博会不仅是文化展示的窗口,更是产业合作的平台。据统计,此次文博会现场交易和线上销售总额突破2.8亿元,达成合作意向66.1亿元,文化产业的“乘数效应”充分显现。
国际元素融入:共绘文化交流绚丽画卷
本届文博会国际元素大放异彩,众多国际参展商踊跃参与,让展会瞬间变身“国际文化派对”。来自法国、意大利、日本、韩国等36个国家的文化企业和机构齐聚于此,带来了风格迥异、特色鲜明的文化产品与创意理念。
走进文化贸易馆,仿佛踏入国际文化市集。伊朗地毯色彩绚丽、图案精美,每一根丝线都编织着美好的寓意与祝福;尼泊尔宝石璀璨夺目,在灯光下散发着神秘而迷人的光芒,吸引着观众驻足欣赏;法国的葡萄酒文化展示独具匠心,通过图文、实物与现场品鉴,将法国葡萄酒的酿造历史、品种特色娓娓道来;意大利的时尚皮具与陶瓷艺术交相辉映,精湛工艺与现代设计完美融合;日本和韩国的动漫作品、周边产品琳琅满目,传统艺术表演精彩纷呈,让观众领略到异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国际参展商的加入,为山西文博会注入了多元文化视角与丰富体验,搭建起一座山西文化与国际文化交流融合的桥梁。山西文化企业借此契机,与国外同行深入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的文化产业发展经验与技术,拓宽国际视野,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山西的优秀传统文化也借助文博会这一平台走向世界,让更多人了解山西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独特的文化魅力,实现文化的双向奔赴与共同繁荣。
文博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山西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新起点。从“山西文化地标”的全球推广到“文化科技融合”的持续创新,从非遗活态传承的山西实践到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从本土服务的精细保障到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三晋大地正以文化自信凝聚起奋进力量,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上书写新的篇章。
科学导报记者 隋萌/文 杨凯飞/图
来源:科学导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