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苏绣的可行性实验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8-28 14:18 1

摘要:从苏州城向西20余公里,碧波万顷的太湖之滨,有个叫镇湖的小镇。在这里,“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冠以苏绣小镇称号,两万多人的小镇,却有八千苏绣从业人员。

从苏州城向西20余公里,碧波万顷的太湖之滨,有个叫镇湖的小镇。在这里,“家家有绣绷,户户有绣娘”,冠以苏绣小镇称号,两万多人的小镇,却有八千苏绣从业人员。

今年8月,位于镇湖街道的中国刺绣艺术馆晋升为苏州的网红打卡地,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奔着一场展览而来——“罗小黑×中国刺绣艺术馆”一帧一线特展。

苏绣何以“潮”千年?这场“苏绣+国漫”的联动,正是一次生动实践。探访苏绣小镇,发现越来越多的新生代正通过跨界合作、布局新赛道等形式,让苏绣加速走出展台,走向大众视野。

被苏绣施魔的不止“罗小黑”

盛夏的苏州特别热,从市区坐上地铁,再转有轨电车,最后坐公交,来自深圳的桑悦花了近两个小时抵达中国刺绣艺术馆,真是大汗淋漓。她是“罗小黑”的粉丝,此次来苏州旅游重要一站就是打卡特展。

桑悦跟着人群走进艺术馆,迎面而来的是各种含有《罗小黑战记》动画元素的苏绣作品。一个个电影中的经典画面,通过丝线实现了重新演绎。展厅中央,《罗小黑战记》海报同款双面三异绣作品让她整个人被震撼到。“‘罗小黑’被苏绣施了魔法吗?太逼真了。”桑悦拍着视频分享朋友圈。

“这幅作品我们绣了5个月,需要两位绣娘面对而坐默契配合,把针脚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稍有偏差就会破坏两面的完整性。”作品的创作者之一周蕾说,最难的是人物手臂的处理,与《战记1》中小黑的肉色手臂相比,《战记2》中的人物手臂上佩戴了黑色手环,绣品两面颜色差异极大、丝理走向更是横竖交错。“这里的处理可以说是在这一年半的项目中遇到的最大的难点,研究了半个月左右,最后通过一些创新的针法,解决了这个难题。”

周蕾在创作

这个暑期,国产动画电影《罗小黑战记2》亮相各大影院。这幅“双面三异绣”作品也随着这部国漫电影“出圈”。自从8月1日特展开幕以来,艺术馆日客流量持续创新高,特展导航图都不够用,体验区里时常爆满,苏绣文创产品上架就被抢购一空。

“这么火爆其实是有些出乎预料,没想过会有这么多的粉丝前来支持,让我切实感受到了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活化非遗’(和当下潮流的IP做结合)这件事情,是有意义的。”“90后”的周蕾大学毕业后从事新媒体运营,被婆婆朱寿珍的刺绣技艺“震撼”后,她辞去了原有工作,开始“学艺”。她也是此次“罗小黑”项目的创意策划、设计执行者。

但这并不是周蕾第一次尝试与热门IP联动,此前团队与魔兽世界、泡泡玛特等合作,就收获了很好的效果。“打破信息茧房,让IP成为非遗苏绣的触手,去触达到更多的年轻人,这也是我们未来会坚持做下去的事情。我们最近也是有新的项目在筹备,会是一个长线的合作,届时也会有很多不错的非遗‘谷子’和大家见面。”

在镇湖,被苏绣施魔的IP不止“罗小黑”,还有Hello Kitty。“85后”“绣郎”张雪与日本三丽鸥公司合作,推出4幅Hello Kitty苏绣仕女图同样吸引了公众的目光。在系列作品中,Kitty猫被设定为一位热情活泼的小女孩,她置身于中式生活美学场景,或静坐望月、探身窥春,或细嗅花香、提灯捕萤,既萌趣又具备文化底色,实现了古今中外文化潮流的超级碰撞。

比起周蕾的“跨界入行”,张雪的“归来”故事更具情感底色。张雪从小生活在镇湖刺绣世家,母亲薛金娣是苏州市级非遗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尽管张雪自幼跟着母亲耳濡目染,但是刺绣也并非张雪的“预设人生”。大学毕业后,他原本有机会去海外留学。但2011年夏季,张雪回到了镇湖拿起了绣花针。“现在年轻人学苏绣的太少了,我要把这个技艺传承下去。”

现在看来,即使是偏远地区,文化也不缺流量,缺的是吸引年青人的IP。当苏绣与热门IP结合,偏远一点的苏绣小镇一跃成为很多年轻人向往的打卡胜地。“相信在我们年轻一辈苏绣人不断的努力下,苏绣有一天将不再是非遗,而是生生不息的未来。”自信满满的周蕾投入到新的创作中。

苏绣的可能性实验正在进行中

置身于张雪的工作室,真是万物皆可绣。他以瓷器为画布、以丝线为颜料,在瓦罐上绣花,创造了前所未有《瓷绣》作品。他还创作出世界首幅动态交互苏绣作品《玉兰蝴蝶》,其中花开蝶舞的“魔法”则来自形状记忆合金(SMA)的加持,这是他与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共同开发创作。

张雪学刺绣了,但他却不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绣花郎”,这与薛金娣的愿望背道而驰。张雪一直痴迷于这门针与线、巧与思、心与手的艺术,2013年起他提出了“苏绣的可能性实验”这样一个概念,“我们要像科研人员一样,不给自己设定边界,大胆地去创新。”张雪解释道。

绣郎张雪

传统苏绣作品注重技法,张雪更愿意从创意上去“突围”。“跨界”“极简”一直是张雪拓展苏绣应用场景的关键词。“这些年我与国内外许多品牌进行了合作,创作了一系列融合苏绣元素的定制产品,不仅让品牌方高度认可,也让消费者耳目一新,但我一直追求从‘0到1’的突破,所以一直处于创新中。”

同张雪极简风格的弥惟刺绣工作室相比,“85后”绣娘吴昊僖创立的雲裳绣艺空间,色彩丰富,生活气息更浓郁。在这里,苏绣可以是一张书签、一个发夹、一把扇子,也可以是一枚胸针、一个包,抑或是一件衣服……苏绣正以更加多样的形式融入日常生活,打破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的界限。

“我们为这些设计作品申报了180余项外观专利和著作权。”同样出生于苏绣世家的吴昊僖认为,传统的苏绣一直以挂画、屏风、摆件工艺品等为载体,随着现代审美的更迭,受众逐渐减少,只有开发符合现代消费需求的苏绣衍生品,才能构建起可持续的产业化发展路径。

绣娘吴昊僖

当代“女红”如何重构苏绣商业?这是郁竹君的课题,从外企离职创业,探索苏绣跨界融合之路则是她给出的答案。与花西子合作一炮而红的经历给了她更多的思考,郁竹君说:“我还是希望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同时,做一些规模化的事情。”于是,2024年,偶郁苏绣华服品牌应运而生。

秉持着“让苏绣成为行走的非遗”的理念,郁竹君将苏绣与新中式服装结合。经过短短一年的发展,偶郁Hiembroid迅速发展,苏绣服饰销往国内外,并在社交媒体上获得广泛关注。如今,团队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已积累了众多忠实客户。

90后的郁竹君,也出生在苏州镇湖的苏绣世家。她不只是把自己定位成手艺人,而是“手艺企业家”。“跨境电商、抖音短视频、发布微博、共享小红书APP……这些我全都尝试过了。”郁竹君称,现在她专注苏绣服饰这个赛道。母亲卢梅红表示:“很欣慰,女儿不仅有主心骨,在传承上也很尽心尽力。”

如今,苏绣的可能性实验在镇湖正在热烈进行中,参与其中的不仅仅是年轻人。早在2021年的七夕节,《王者荣耀》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姚建萍合作推出了七夕皮肤“王昭君-乞巧织情”。这也让千年苏绣焕发出不一样的年轻活力,受到更多年轻群体的喜爱。

今年6月20日,江苏省工艺美术大师梁雪芳,与知名新中式国风茶饮品牌霸王茶姬跨界合作的“荷韵绣语”主题活动上线。如何在一幅作品中艺术性地表现茶文化和苏绣文化,梁雪芳作了认真思考。最终,采用自己擅长的荷花题材,将荷花、荷叶排列成一个“C”字形,既暗合“茶”字的拼音首字母,又展现了苏绣“以针代笔”的精妙技艺。

“潮”向未来,新生代在行动

行走在苏绣小镇上,“新生代”接班潮正在涌现。但如何把母亲坚守了一辈子的苏绣技艺传承好,是他们不得不面对的压力与责任。人才的紧缺、产业的“内卷”、品牌的打造、国际化市场的开拓等都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张雪笑称自己其实不是很年轻了。在张雪看来,古老的苏绣需要面对未来、面对青年,“只有赢得年轻人才能赢得未来,苏绣才会有生命力。”

与许多非遗项目一样,苏绣也面临着传承的压力。目前苏绣绣工的主力依然是“50后”“60后”和“70后”,而“80后”“90后”从事苏绣的很少。在镇湖,从事刺绣行业的“90后”只有609人,占比7.3%。

为此,张雪呼吁相关部门如人社和文旅等,应采取措施在人才培养的初期提供支持,例如给予房租补贴和设立带徒津贴,以减轻年轻人的学艺负担,从而进一步激发非遗传承人的带徒积极性。

为了让更多年轻人走近苏绣、体验苏绣,借着互联网的“东风”,雲裳绣艺开启了线上直播,让更多喜欢苏绣的人可以更便捷地学习苏绣。“苏绣是传承非遗的纽带,也是年轻人创业就业的平台。”吴昊僖说。如今,雲裳绣艺的直播账号已积累4.4万粉丝。此外,她还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刺绣业务,带动300余名绣娘就业。

偶郁Hiembroid苏绣服饰展示

“偶郁Hiembroid团队已壮大至近50人,但我们的苏绣服饰已通过30多家经销商销往全国各地。量产后人手不够是我现在面临的最大困难。”郁竹君深知在文化传承与量产之间找到平衡的重要性。值得庆幸的是现在越来越多年长的绣娘都加入郁竹君的团队,在她的带领下,她们开始在苏绣服饰的赛道上发挥重要力量。

如果说人才队伍建设是固本培元,那么出海战略则是开疆拓土。1月16日至20日,全球家居装饰与设计领域的顶级盛会——法国Maison&Objet展会在巴黎盛大举行。姚绣,作为CRAFT展区唯一的中国参展企业,大放异彩,让中国非遗技艺再度震撼全球目光。

姚绣品牌主理人姚兰是姚建萍的女儿,她介绍道:“为了此次Maison&Objet展会,姚绣团队从前期资料的悉心准备,与主办方反复沟通协调,到最终展览呈现和现场交流,每个环节都凝聚着团队的大量心血。令人欣慰的是,主办方、行业专家和现场观众们对姚绣的匠心工艺、创新设计和品牌发展理念十分认可,纷纷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与合作意向。”

据了解,今年以来镇湖苏绣作品接连“出海”,亮相法国、美国、意大利、新加坡、西班牙等国。至今,镇湖已经有100余件苏绣作品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国外元首、收藏至国际博物馆。

中国刺绣艺术馆东面是1700米长的绣品街,这里是苏州市苏绣从业者最为集中的区域。街上原本都是“前店后坊”的传统绣庄,而今却多出了很多新潮的“苏绣+”业态。

镇湖绣品街

两年前,郁竹君把自家的老房子重新改造、设计装修,打造出一座现代简约的苏绣新空间,集苏绣文创、咖啡、服饰于一体。2021年,吴昊僖参考博物馆建筑造型,将自家的工作室改造成苏绣亲子体验中心。在这里,游客不仅能赏作品、学理论,还能上手体验。开店以来,各地游客、院所、企业的体验申请几乎没有断档。

“时代不同,审美不同,苏绣也要不断创新和发展,用新形式、新内容留住观众,走向大众视野。”镇湖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当地这几年通过引入版权服务交易基地、数字版权交易平台等方式,鼓励从业者参与文创开发、数字传播与跨界合作,同时整合辖区旅游资源,“打包”推出研学线路、旅游线路等,积极为苏绣引流。

据介绍,目前,苏州高新区镇湖街道共有苏绣从业人员8400余名、注册经营主体380家,苏绣产业年产值达30亿元,产业生态持续优化,发展成效显著。今天,当越来越多新生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接过非遗技艺的“接力棒”继续开跑,苏绣正尽显青春姿态,越来越有年轻范。

来源:小镇评论家

相关推荐